0%

秋日送尹大赴京

2025年07月05日

挂瓢余隐舜,负鼎尔干汤。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
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素书如可嗣,幽谷伫宾行。

宾王

译文

挂瓢余隐舜
我像许由一样隐居山林,挂瓢于树,远离尘嚣
负鼎尔干汤
你则如伊尹负鼎调羹,辅佐君王,建功立业
竹叶离樽满
离别酒樽中竹叶青酒满溢
桃花别路长
桃花纷飞,送别的路途漫长
低河耿秋色
低垂的银河映照着清冷的秋色
落月抱寒光
西沉的月亮洒下凄寒的光芒
素书如可嗣
倘若书信能够常通
幽谷伫宾行
我将在幽静的山谷,伫立等候你的归来

词语注释

挂瓢:典出许由隐居,挂瓢于树,喻隐居清高
负鼎:典出伊尹负鼎调羹见商汤,喻贤臣出仕
竹叶:指竹叶青酒
素书:书信
嗣:延续,此处指保持通信
伫:长时间站立等待

创作背景

秋日的长安郊外,渭水泛着清冷的波光,诗人骆宾王执盏立于长亭,目送挚友尹大赴京的身影渐行渐远。此时正值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朝堂上武后权势日盛,诗人因刚直谏言遭贬,而友人此去正是要踏入这风云诡谲的政局核心。

"挂瓢余隐舜"化用许由洗耳的典故,暗喻自己如上古隐士般保持高洁;"负鼎尔干汤"则以伊尹负鼎调味的典故,期许友人能如贤相般调和鼎鼐。竹叶青酒在盏中漾开涟漪,恰似离愁层层叠叠,而暮春的桃花早已零落成泥,唯余驿道蜿蜒伸向远方。

秋夜将晓时分,银河低垂仿佛触手可及,残月如钩浸着霜色。诗人怀中揣着素绢写就的赠别诗,字字皆是对《幽兰操》"幽谷无人,芳兰自馨"的呼应。此时晨雾漫过终南山麓,他独立幽谷口,望着车辙碾碎一地白露——那不仅是士人间的惺惺相惜,更是对贞观遗风的最后守望。

赏析

诗人以秋日送别为背景,将典故、意象与情感完美融合,创造出深沉而含蓄的艺术境界。首联"挂瓢余隐舜,负鼎尔干汤"化用许由挂瓢、伊尹负鼎的典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隐逸之志,后者暗喻仕途抱负。学者周啸天指出:"此联以对仗工稳的用典,既点明诗人与友人的不同人生选择,又暗示着彼此精神的高度契合"。

颔联"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运用双关意象精妙绝伦。竹叶既指酒名又寓君子品格,桃花既写时令又暗用"桃花源"典故。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评:"酒满樽而情更满,路漫长而思愈长,寻常物象经诗人点化,顿生缠绵悱恻之致"。离樽与别路的对应,将饯别的浓情与征程的辽远凝练成永恒画面。

颈联"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转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描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推崇此联:"'耿'字状秋河之明净,'抱'字拟月辉之含情,使天地景物皆着离人之色"。低垂的银河与西沉的秋月构成苍茫的宇宙图景,而"寒光"二字更将别绪物化为可触的凉意。

尾联"素书如可嗣,幽谷伫宾行"收束全篇,典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阐释:"'嗣'字承续前贤遗风,'伫'字凝驻殷切期盼,在劝勉中暗含对友人政治操守的期许"。幽谷意象既呼应首联的隐逸情怀,又以虚静之境反衬出对京华风云的关切。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用典如盐入水,写景则情寓其中,在时空的交错中完成从具体送别到人生况味的升华"。秋日的萧瑟与离别的惆怅,个人的选择与时代的召唤,都在精炼的四十字中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点评

此诗以秋日送别为经,以典故意象为纬,织就一幅清峻深沉的离思图。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骆宾王'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十字,写尽天地孤寒之致,非独状景,实乃心画也。"其评可谓切中肯綮。

首联"挂瓢余隐舜,负鼎尔干汤"以许由挂瓢、伊尹负鼎二典对举,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双典入题,不惟见君子出处之异,更暗喻殊途同归之志。"隐者与仕者的精神对话,在此际完成超越时空的共鸣。

颔联"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化静为动,竹叶桃花皆成离情载体。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此联云:"'满'字写尽临歧劝饮之殷,'长'字道破前程迢递之叹。寻常花卉,一经点染,便成千古断肠物。"

颈联"低河耿秋色,落月抱寒光"尤见炼字之功。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曰:"'耿'字如星芒刺目,'抱'字似冷玉在怀。秋色寒光本属虚景,着一'耿'一'抱',顿生肌骨。"此联将天象人格化,使无情之物具含无限离思。

尾联"素书如可嗣,幽谷伫宾行"收束全篇,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以'嗣'字绾合古今,用'伫'字凝固时空。幽谷者非独指地理,实乃精神故园之象征也。"期待书信往还之间,隐者与行者终将在精神原乡重逢。

通观全诗,正如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所论:"骆临海此作,典而不滞,丽而不缛。秋日离歌中自见贞刚之气,诚所谓'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者。"其将典故、景物、离情熔铸为金石之声,遂成初唐送别诗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