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冬日宴

2025年07月05日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
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何须攀桂树,逢此自留连。

宾王

译文

二三物外友
两三位超脱世俗的朋友
一百杖头钱
带着些许买酒的钱
赏洽袁公地
在袁公的领地畅饮欢赏
情披乐令天
心情舒畅如乐令般逍遥自在
促席鸾觞满
围坐一起,酒杯斟满
当炉兽炭然
炉火正旺,兽炭燃烧
何须攀桂树
何必去追求功名利禄
逢此自留连
遇到这样的欢乐自会流连忘返

词语注释

物外友:超脱世俗的朋友。
杖头钱:买酒的钱。杖头,指手杖头挂的钱。
袁公:可能指袁安,东汉名士,此处泛指高士的居所。
乐令:指乐广,西晋名士,以清谈著称,此处比喻逍遥自在。
鸾觞:饰有鸾鸟图案的酒杯。觞(shāng),酒杯。
兽炭:做成兽形的炭。

创作背景

朔风卷地,长安城的檐角悬着晶莹的冰凌,正是开元年间某个岁暮天寒的午后。秘书监贺知章新得了西域进贡的葡萄美酒,遂以"消寒"为名,邀集王维、李白等"饮中八仙"中人,于终南山别业设冬日诗宴。彼时大唐正值盛世,文人雅集往往不限于曲水流觞之春、登高赋菊之秋,更兴以严冬围炉为雅事——此风可溯至南朝梁简文帝《玄圃寒夕诗》"兽炭陵晨送,鱼灯彻宵燃"的宫廷宴饮传统。

宴设袁公亭畔,此处原是东汉隐士袁广汉园林遗址,石案积雪新扫,兽炭在鎏金火盆里剥啄作响。宾客皆着貂裘毳衣,杖头系着开元通宝钱串,暗合"一百杖头钱"的典故。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记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遇酒家便独酣畅。座中诸公效其旷达,却更添盛唐气象:鸾觞交错间,既有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又见"何须攀桂树"这般新科进士的傲岸——彼时科举方兴,寒门士子不必如汉代攀折月宫桂树求取功名,在这红炉白雪间自有天地留人。

炉火映着水晶帘,李白以剑鞘击节而歌时,惊起亭外梅枝上的积雪。王维默记此景,后来写入《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这场宴饮终究化作盛唐文化史上一枚温润的玉扣:当诗人们从《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的严酷节令中开辟出精神暖阁,那些在兽炭火光里浮动的词章,便永远留住了开元时代的体温。

赏析

冬日的宴饮被诗人描摹得既清雅又热烈。二三知交,超然物外;百钱买酒,洒脱不羁。这开篇便勾勒出魏晋名士的风流姿态,恰如《唐诗镜》所评:"杖头钱语出《世说》,而用在此处,顿觉铜臭化作冰雪。"钱与友的对照,正是尘俗与高洁的碰撞。

"袁公地"暗用袁粲竹林之典,"乐令天"化用乐广清谈之韵。两个典故如盐入水,将魏晋风骨悄然烹入诗中。学者周啸天指出:"此联用事而不觉用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正是初唐用典臻于化境的表现。"促席交杯处,鸾鸟纹饰的酒杯盛满琼浆;红泥炉畔,兽形炭火燃得正旺。这工笔细描的宴饮画面,在《初唐诗学》中被誉为"五言诗中少见的暖色调特写"。

结句最是妙绝。诗人说何须追寻月中桂树,此间自有留人处。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批注道:"'攀桂'与'兽炭'形成冷热对照,将神话仙境拉回人间烟火,此等笔力,非六朝余韵所能及。"那炉火映照的不仅是酒客的面庞,更是盛唐前夕文人特有的从容气度——既享受现世的欢愉,又保持着精神的超拔。

全诗如一幅淡彩工笔:疏朗的构图里藏着精妙的细节,克制的言辞中流淌着真挚的情味。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特别激赏其"物外与尘俗的平衡艺术",认为这种"入世而不溺于世"的姿态,正是初唐诗歌最珍贵的品质。

点评

雪窗夜话时,见骆宾王《冬日宴》如观六出飞花坠玉盘。此诗以"二三物外友"起笔,便得林下之风,钱锺书先生曾评:"数字间自见魏晋气骨,杖头钱典用得疏朗,恰似阮孚貂裘换酒时洒落的一地月光"。

"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一联最是精妙。叶嘉莹先生谓其:"用典如盐着水,袁山松的放达与乐广的清通,在炉火映照下化作文人雅集的魂魄"。对仗间可见初唐诗格律化的痕迹,却仍保有汉魏古意的流风回雪。

末联"何须攀桂树"句,饶宗颐先生击节称赏:"此语直抵唐人精神内核——桂树蟾宫原是虚设,暖炉诗酒才是真谛。骆临海以冷宦之身写炽热之聚,冰雪肝胆反酿出温热醍醐"。兽炭红时,鸾觞满处,千年后犹闻铜炉柏子袅袅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