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饯别之作,往往承载着唐人特有的时空意识与生命情调。据《初唐四杰年谱》考,此诗或作于高宗龙朔年间,时陆道士将赴终南山修道,陈文林亦将南游吴越,诗人于洛阳郊外设宴饯行,正值崤山秋雨初霁、洛阳风起黄叶的时节。
"青牛""赤马"二句暗藏道典与史迹。《列仙传》载老子乘青牛出关,此处喻陆道士的仙踪;《吴越春秋》记孙策渡江时"赤马如龙",暗指陈文林将往的吴地。双关之间,既见饯别对象的殊途,又含"紫陌同游今各分"的怅惘。
玉柱金罍之喻,折射着初唐贵族宴饮的风尚。考古发现的唐代银鎏金酒筹、玛瑙羽觞等物,正与诗中"浮蚁空"的描写相印证。当酒器渐空,离鸿哀鸣,宴席间的欢愉终不抵"尘起洛阳风"的苍茫——此句化用《东京赋》"扬尘起于埛陌",将个人离思融入帝都秋景的宏大叙事。
末联"玄度月"典出支遁(字玄度)《八月三日诗》,既应和陆道士的身份,又以千里共婵娟之意,在玄理与诗情间架起桥梁。敦煌残卷《道士与文士酬唱集》中多见此类释道交融的表述,恰是唐代三教并蓄的文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