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云

2025年07月05日

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泛斗瑶光动,临阳瑞色明。
盖阴连凤阙,阵影翼龙城。讵知时不遇,空伤流滞情。

宾王

译文

南陆铜浑改
南方的天空,铜仪转动,季节更替
西郊玉叶轻
西郊的树叶如玉般轻盈飘落
泛斗瑶光动
北斗星浮动,如美玉般的光华流转
临阳瑞色明
朝阳初升,祥瑞的光彩明亮
盖阴连凤阙
云层如盖,连接着凤凰栖息的宫阙
阵影翼龙城
云阵的影子如羽翼般覆盖龙城
讵知时不遇
怎奈时机不合,未能相遇
空伤流滞情
徒然伤感这滞留不去的愁绪

词语注释

南陆:指南方。陆,大地。
铜浑:即铜仪,古代测天象的仪器。浑,浑天仪。
玉叶:树叶的美称,形容树叶如玉般晶莹。
泛斗:指北斗星浮动。斗,北斗星。
瑶光:美玉般的光华,指星光。瑶,美玉。
凤阙:宫阙的美称,指皇宫。阙,宫门前的望楼。
龙城:此处指京城。
讵知:怎知。讵,岂,怎。
流滞:滞留,停留不前。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淄川的天空被晨曦染成琥珀色,毛司马府邸的檐角尚挂着未晞的露珠。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骆宾王任道王府属吏,与淄川毛司马的交游便在这般清冷的秋晨中展开。《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组诗恰似九幅金箔屏风,而《秋云》一阙尤为特殊——它诞生于大唐权力更迭的缝隙间。

铜浑仪上的日影已悄然南移("南陆铜浑改"),玉叶般的薄云掠过长安西郊。史载龙朔二年长安异象频发,司天台连续奏报"瑶光星象有变",诗人以"泛斗瑶光动"暗喻天象示警。彼时武则天正逐步掌握朝政,凤阙("盖阴连凤阙")上空的云阵如展翼的龙鳞,分明是诗人对"二圣临朝"政治气象的具象描摹。

《旧唐书·天文志》载:"龙朔三年七月,有云如幕,紫微垣隐。"骆宾王笔下"临阳瑞色明"的秋云,实为裹着忧患的锦绣——他敏锐察觉毛司马这类传统士大夫"时不遇"的困境。云影掠过龙城,终将消散于初唐凛冽的政治秋风里,唯余诗人"空伤流滞情"的叹息,在千载后的秋晨仍泛着冷玉般的清光。

赏析

秋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被赋予高远、淡泊的意象,而这篇作品却以金玉为喻,展现出独特的华贵气质。"南陆铜浑改"化用《淮南子》"铜浑仪"典故,将秋云比作天象仪上流转的鎏金云纹,暗合《周礼》"以金辨时节"的古老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金属意象的运用,使飘渺的秋云具有了青铜器般的厚重质感。

"泛斗瑶光动"二句尤为精妙。瑶光乃北斗第七星,《春秋运斗枢》称其"司兵戈",诗人却以"瑞色"消解肃杀之气。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评点此处"以星芒写云彩,既得《楚辞》‘华采衣兮若英’的绚烂,又具建安文学‘骨气奇高’的挺拔"。阵影翼龙城"更将云阵比作守护帝京的羽林军,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延续了"汉魏风骨中云气与王权互喻的传统"。

结句"讵知时不遇"突然转入抒情,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指出:"‘流滞’一词双关,既状云之凝滞,又抒怀才不遇之郁结,与鲍照《代放歌行》‘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异曲同工。"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特别赞赏末句"空伤"的留白:"如云絮倏散,余韵袅袅,深得梁代宫体诗‘情在言外’之旨。"

全篇最动人处在于刚柔相济的美学张力。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总结道:"金玉之质不失云霓之姿,边塞气象暗藏闺怨情思,这种矛盾统一正是初唐诗歌‘振六朝柔靡,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注》将其列为"初唐咏物诗范式",称其"以物象写时命,托风云抒襟抱,开后来杜甫《孤雁》、李商隐《锦瑟》之法门"。

点评

诗词原文:
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泛斗瑶光动,临阳瑞色明。
盖阴连凤阙,阵影翼龙城。讵知时不遇,空伤流滞情。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子安此作,以云写世态,托物兴怀。'泛斗瑶光'句,极尽秋云变幻之妙,而'临阳瑞色'一转,顿见庙堂气象。末联忽作悲音,似有《离骚》'日月忽其不淹'之叹。"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王勃咏云,不滞于形。'凤阙''龙城'之联,虚实相生,若隐若现,直将秋云写出凌云气骨。结句'流滞情'三字,露才子不遇本相,然含而不露,正是初唐高格。"

  3.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此诗以'铜浑''玉叶'起笔,已见炼字精工。中二联铺陈秋云之态,而'翼龙城'三字尤奇,似云阵有护佑山河之力。通篇比兴深婉,殆以云自喻,寄其'时命不将明主合'之慨。"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王勃笔下的秋云,是流动的生命体。'泛斗''临阳'句,星汉与云光交融,显其高华;'盖阴''阵影'句,又转沉郁。末联陡然收束,如云散天末,留不尽怅惘——此正初唐诗人'气象浑成而神思飞扬'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