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江南,烟水迷离中透着一丝别离的惆怅。骆宾王立于浔阳江头,九派分流的水脉在夕照下泛着碎金般的光泽,恰似他胸中翻涌的未尽诗情。这位"初唐四杰"中最富侠气的诗人,此刻正为挚友宋之问的南行提笔赋诗,笔锋蘸满了盛唐前夕特有的清刚气象。
考《骆临海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仪凤三年(678年)前后。时骆宾王甫从西域归来,任长安主簿,而宋之问将赴越州任职。诗中"连洲拥夕涨"的壮阔,暗合《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浔阳"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地理特征;"韫珠澄积润"之喻,又巧妙化用《水经注》"彭蠡之珠,光照崖壑"的典故。在六朝骈俪文风尚未褪尽的初唐,这般将地理志的严谨与诗家语的灵动熔于一炉的笔法,正见革新气象。
细味"风月虽殊昔,星河犹是旧"二句,可触到时代变革的脉搏。据《旧唐书》载,此际大唐正厉行科举改革,寒门士子如宋之问者得以展才。骆宾王以"剑阁连星起"喻友人前程,又以"采之将何遗"的香草意象,延续着《楚辞》以来文人赠答的雅传统。然"寂寥伤楚奏"等句,又透露出他对宫廷诗风的不满——这种矛盾心态,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四杰的作品是宫体诗的自赎"。
全诗以"吴涛楚岫"为经纬,在《括地志》记载的漕运路线上,叠印着文人漫游的足迹。当"露金熏菊岸"的越中风物与"邯郸通北走"的燕赵气象在诗中交汇,我们仿佛看见盛唐山水诗的雏形,正在两位诗人的笔墨间徐徐成形。那"壮气惊寒水"的胸襟,已隐隐预示着半个世纪后,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恢宏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