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蜀地涪江畔的才女郭氏铺开薛涛笺,墨痕渗入纸纹的刹那,洛水之滨的铜驼柳色与金谷花光便漫上心头。她所酬答的卢照邻正任益州新都尉,这位以《长安古意》名动帝京的才子,在蜀地薄幸的行径却似他诗中"得成比目何辞死"的反讽——当年热忱的情诗墨迹未干,如今竟使佳人独对"幽径拔心草"。
诗中"货酒成都妾亦然"暗藏悲辛,《云溪友议》载郭氏实为蜀中酒肆才女,其"绿珠""飞燕"之喻非是夸耀,实乃以石崇爱妾绿珠坠楼、赵飞燕失宠的典故,刺卢生负心。卢照邻后来在《五悲文》自述"骸骨半死",而此刻郭氏笔下"悲鸣五里"的猿声,早已预言了这场情殇——洛阳与成都之间,不仅是"迢迢经两岁"的地理阻隔,更是初唐才子"京洛多佳丽"的薄幸常态。
"剑壁层峰自纠纷"的蜀道意象,恰似她纠缠难解的情思。当南朝徐悱妻《答外诗》的闺怨传统遇上初唐七言歌行的铺陈,便熔铸出这般"流风回雪"的文字:帝宅凤甍的洛阳盛景与峨眉山月的蜀地清辉,在骈俪句法中形成残酷对照。那个曾许诺"拟弄掌中珠"的诗人,最终让她成为"啼痕上竹生"的巴湘怨妇,连"望夫台"都成了懒登的伤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