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萤

2025年07月05日

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
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

宾王

译文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萤
秋晨与淄川毛司马共咏秋日九题。秋萤
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
如玉的星斗划破静夜,金色的萤火虫照亮微凉的夜晚。
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
萤光闪烁仿佛月色流淌,带着微光却畏惧寒霜。
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
斑斓的光影萦绕空窗,如花瓣飘舞环绕闺房。
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
若放下帷帐仍不厌倦,应当懂得珍惜这残余的光芒。

词语注释

玉虬(qiú):古代指北斗星,此处比喻星辰。
虚牖(yǒu):空窗。牖指窗户。
洞房:此处指幽深的居室,非现代婚礼新房之意。
下帷:放下帷帐,指夜间就寝。

创作背景

秋晨薄雾未晞,淄川毛司马府邸的庭阶前犹缀着昨夜清露。诗人独步回廊,忽见点点流萤穿行于将熄的灯烛之间,恍若九天星子坠入人间。此景正合贞观年间"文质彬彬"的盛世气象——彼时宫廷虽盛行绮丽诗风,却亦推崇"以微物观大道"的创作旨趣。

萤火本为腐草所化,经诗人点染竟成"玉虬分夜"的仙家意象。金萤二字暗合初唐器物纹饰的华贵,而"怯凌霜"之语又透出承袭自六朝的物哀美学。当是时,毛司马府中宾客常于秋夜围坐论诗,烛影摇红间,飘绕的萤光恰似"散彩萦虚牖"的墨痕,映照着贞观文人对南朝"彩丽竞繁"诗风的革新志趣。

诗人以"下帷"典故遥应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却将经世之志化为对萤火余光的珍视。这般举重若轻的笔法,恰是初唐诗歌由宫廷咏物向人生体悟过渡的绝妙见证。彼时淄川秋夜的一缕微光,终在千年诗史中化作不灭的星火。

赏析

晨曦微露的秋日,诗人与淄川毛司马共赏秋景,以萤火虫为题,吟咏出这首清丽脱俗的《秋萤》。诗中,萤火虫不仅是自然之物,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联"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以"玉虬"喻指秋夜的凉意,与"金萤"形成冷暖色调的对比。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分'字极妙,既写出夜色被萤火划破的动感,又暗含诗人与友人共赏秋夜的雅趣。"萤火虫的金光与秋夜的凉意交织,营造出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颔联"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萤火以人性。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道:"'疑'与'怯'二字,将萤火虫的光辉与月华相比,又暗示其生命的脆弱,体现了诗人对微小生命的怜惜之情。"萤火虫的光芒似月而非月,带着火焰却畏惧寒霜,这种矛盾意象深化了诗歌的哲理意味。

颈联"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转入动态描写。文学评论家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萦'与'绕'二字,将萤火虫的光影写得缠绵悱恻,仿佛在虚牖洞房之间跳着一支光的舞蹈。"萤火虫的光点如散落的花瓣,在夜空中画出优美的轨迹,展现出秋夜的灵动之美。

尾联"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寄托了诗人的感慨。学者周勋初在《唐诗大辞典》中阐释:"此处暗用'囊萤映雪'典故,却又翻出新意。诗人劝诫世人要珍惜光阴,如同珍惜萤火虫的微光一般。"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是诗人自勉,体现了传统文人的惜时情怀。

全诗以萤火虫为媒介,将秋夜的静谧、生命的短暂、光阴的珍贵等主题融为一体。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此诗虽咏秋萤,实则写人之心境。萤火微小而执着,恰似文人在乱世中坚守的光明与希望。"诗人通过对秋萤的细腻描摹,表达了对生命之美的赞叹,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那种对自然万物的深情与哲思。

点评

秋萤之咏,如流汞泻地,光而不灼。唐人此作,以"含辉""带火"二句最得物态神理。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疑泛月''怯凌霜'六字,写尽萤火魂魄。光而不热,弱而不灭,此正是秋士襟怀。"其评可谓洞幽烛微。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末联:"'下帷''惜光'之喻,将腐草化萤之卑微,点作韦编三绝之精诚。使典如盐着水,观之不觉,味之乃知。"此说深得比兴之旨。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则析其技法:"前六句实写,后二句虚摹。'散彩飘花'工于设色,'下帷解光'妙在传神。状物则银钩画骨,寄情则玉磬含风。"可见此诗虽咏微虫,实托君子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