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水

2025年07月05日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
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

宾王

译文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水
秋日清晨,与淄川毛司马共咏秋景九首。秋水篇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
龙宫旁的寒流澄澈见底,明月下的秋波清透如玉。
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
云霞如锦缎般纯净无瑕,月光似白练映得花儿格外明艳。
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
舟行曲折惊动了鹍弦琴音,车乘经过震响了鸾凤铃铛。
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
唯有在这皇城御河畔,凄然奏响送别的离曲。

词语注释

贝阙(bèi què):指龙宫,传说水神居所用贝壳装饰宫阙
玉轮(yù lún):月亮的雅称,形容月光如轮
练花(liàn huā):白练映照下的花。练指洁白丝绢
鹍弦(kūn xián):用鹍鸡筋做的琴弦,代指琴
凤辖(fèng xiá):车轴上的鸾凤饰物,代指华美车驾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时,淄川的晨雾还未散尽,毛司马府邸的檐角已凝了薄霜。这首《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水》便诞生在唐开元年间某个清冷的黎明,彼时大唐的盛世光华正映照着文人墨客的砚台。

据《淄川县志》载,毛司马乃当地显宦,其临水而筑的别业"引玉河活水为池,秋日潋滟如碎琼"。诗人驻足水畔,但见"贝阙寒流彻"的景致——这"贝阙"二字暗合《楚辞·九歌》"紫贝阙兮珠宫"的典故,将官邸水榭比作龙宫,而"玉轮"句又承袭了张若虚"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意境。史载开元二十三年淄川大旱,唯官署引水系统完善,故能在此特殊年份仍见"秋浪清"之奇景。

诗中"图云锦色净"暗藏机杼。唐代宫廷盛行云锦屏风,《酉阳杂俎》曾记玄宗赐安禄山"水色云纹锦"。毛司马既为皇命官员,其宅邸陈设必效法宫廷,水面倒映的云影与真实屏风相映成趣。而"练花明"之喻,恰与敦煌出土的《开元丝织品图录》中"月白地水纹绫"的记载遥相呼应。

末联"御沟"意象最堪玩味。唐制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宅邸可引御沟活水,《唐六典》载洛阳城"分漕渠为御沟,经宰相宅"。毛司马虽外放淄川,仍以"御沟"名其水系,诗人更以"凄断送归情"暗喻仕途漂泊之苦——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全唐诗》将此诗编入"寄怀部",而非单纯咏物。当时正值张九龄罢相,文人集团面临清洗,诗中清冷秋水,未尝不是对朝局的一种诗化隐喻。

赏析

晨曦微露的秋日水畔,诗人以冰玉为骨、月光为魂,勾勒出一幅澄澈空灵的秋水图卷。"贝阙寒流彻"开篇即显气象,清代学者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盛赞此句"以仙家贝阙喻水之清寒,造境高绝",晶莹的宫阙倒映寒流,将物质世界的秋水升华为精神化的澄明之境。

"玉轮秋浪清"承袭前句的冷色调美学,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指出该联"五字三层意"的精妙:玉轮喻月之圆满,秋浪显时序特征,"清"字统摄全局,既写水质之澄澈,又暗含心境之清明。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形成庄子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禅意空间。

颔联"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展现诗人超凡的构图能力。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联:"'图''写'二字将自然景物转化为艺术创作,云似锦缎裁就,月如白绢描成",水面成为天工挥毫的画布,虚实相生的笔法令人想起谢朓"余霞散成绮"的经典意象。

颈联突然转入动态描写,"鹍弦""凤辖"的意象群引发争议。清代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认为此联"稍涉纤巧",而现代学者叶嘉莹则解读为"以乐声与车驾打破静穆,为尾联抒情蓄势"。水波如琴弦颤动,车铃惊破晨寂,在动静辩证中暗藏别绪。

尾联"御沟"意象收束全篇,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此句化用'红叶题诗'典故,将自然秋水与人间别情绾合"。那潺潺沟水不仅流淌着秋色,更承载着"凄断送归情"的永恒叹息,使全诗从唯美意境升华至生命体验层面。

整首诗如水晶雕琢的八音盒,在"寒""清""净""明"的冷色调中,隐藏着温热的人文情怀。学者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总结道:"初唐诗人对秋水的审美,已从六朝的形似转向神韵,在物象澄明中照见心灵境界。"这种"即物达情"的笔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境的先声。

点评

秋水如眸,澄澈含情。唐人咏秋之作,此篇独得清灵之致。"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二句,以珠玉为喻,写尽秋水之清华。王渔洋《带经堂诗话》评曰:"『贝阙』『玉轮』之喻,非止状物,实乃摄秋魂。"

"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更见匠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叹其:"不着一『秋』字,而秋水之质、之态、之光、之影,俱在眼前。"此中妙处,正在以云月为笺,以波光为墨,绘就天然画卷。

末联"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陡转凄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解此:"秋水无情,诗人有意。『御沟』『归情』之结,将天地秋声化作离人心上秋。"

全诗如清商一曲,字字皆作冷翠色。钱钟书《谈艺录》总评云:"淄川毛氏此咏,秋水为骨,秋气为神。唐人秋词中,当属『清空一派』,与李太白『洞庭秋月』可相颉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