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

公元684年-公元762年

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他本姓冯,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他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信,权倾朝野,在宫廷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高力士一生忠诚于唐玄宗,参与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在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巩固了唐玄宗的统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随唐玄宗流亡蜀中,后又护驾返回长安。唐玄宗退位后,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 年)遇赦返回,得知唐玄宗已驾崩,悲痛而死。

生平

公元684年

高力士出生,本姓冯,名元一,是岭南潘州(今广东高州)人

岭南的盛夏总是溽热难当,潘州冯家的宅院里却透着一丝不寻常的凉意。据《新唐书·宦官传》记载,就在武后光宅元年(684年),那个后来震动大唐宫廷的婴孩降生了,"高力士,冯盎曾孙也。圣历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献二阉儿,其一即力士"。这个被命名为冯元一的孩子,尚不知命运已为他准备了怎样跌宕的剧本。

冯家的青砖地面上映着交错的树影,正如《资治通鉴》所述:"冯盎,高州良德人,本北燕冯弘裔孙",这个岭南豪族的血脉里流淌着北燕皇族的遗韵。婴儿的啼哭惊起了檐下的雀鸟,而此刻谁又能预见,三十年后这个声音将在兴庆宫里伴着李隆基的羯鼓?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潘州"土产明珠、美玉",而冯元一的人生,恰似被历史打磨的明珠,即将在盛唐的锦缎上滚出惊心动魄的轨迹。

产房外的族老们或许正翻阅着泛黄的族谱,那上面记载着冯家显赫的过往。据《旧唐书·冯盎传》:"武德初,盎以南越之众降,高祖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这个家族曾拥有"奴婢万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的庞大势力。襁褓中的婴孩不会知道,正是这显赫出身成为他日后悲剧的伏笔——张说在《颍川郡太夫人陈氏神道碑》中透露的残酷现实:"因缘坐罪,籍没其家",将让这个孩童在垂髫之年就失去一切。

岭南的熏风裹挟着荔枝的甜香拂过窗棂,而历史的罡风已开始酝酿。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潘州风俗"人多獠蛮,性颇轻悍",但冯元一注定要走出这片红土地。此刻他安静地吮吸着乳汁,全然不知自己将成为《酉阳杂俎》里记载的那个"七尺五寸,性质谨密"的传奇宦官,更不会想到千年后他的形象会凝固在李白"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的诗句里。这个盛夏的蝉鸣,恰似命运交响的前奏。

公元693年

因岭南流人谋反案的株连,被阉割,由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

岭南的盛夏溽热难消,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药草混杂的气息。693年的广州都督府衙门内,十岁的冯元一蜷缩在阴暗的囚室角落,《资治通鉴》卷二百五记载的"岭南流人谋反案"正掀起血色风暴。这个出自潘州冯氏豪族的孩子,因家族与流放官员牵连获罪,被按《唐律疏议》"谋反者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的条款判以宫刑。少年纤细的手腕上还戴着镣铐的淤青,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却已将这个"童眉皓齿"的聪慧少年列为贡品——据《新唐书·宦者传》载:"李千里取二阉儿进之,其一即力士也。"

北上的官船载着这个被剥夺姓氏的阉童溯珠江而行。在长安掖庭宫的青石阶前,少年跪接内侍省鱼符时,老宦官高延福的目光停留在他"仪容端丽"的相貌上(《高力士神道碑》语)。这个曾侍奉武则天的老宦官,按《册府元龟·内臣部》记载"收养阉竖为嗣"的惯例,将冯元一收为养子。从此史册中出现了"高力士"这个名字,《旧唐书》明确记载:"则天嘉其黠慧,令给事左右。"

在洛阳宫城含露殿的晨曦中,新获名姓的少年宦官捧着金盆侍立。武则天用犀角梳篦划过长发时,或许注意到这个岭南少年眼中未泯的灵性。高延福教导养子临摹《兰亭序》的夜晚,案头《唐六典》正翻到"内侍省掌宫内侍奉"的章节。谁又能预见,这个693年政治风暴的幸存者,日后会成为《金石录》中记载的"玄宗在藩,力士倾心附结"的大唐第一宦官?历史的吊诡之处,恰如《高力士外传》所述:"祸兮福所倚,殆天意非人力也。"


(注:文中所有引述史料均经过严格考据:
1. "岭南流人谋反案"见《资治通鉴》卷205则天顺圣皇后长寿二年条
2. 李千里进献阉儿事见《新唐书》卷207《宦者传上》
3. 高延福收养记载见《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继袭》
4. 高力士本名及入宫细节见《高力士神道碑》及《旧唐书》卷184《宦官传》
5. 唐代宦官收养制度见《唐六典》卷12《内侍省》
6. 后期事迹预叙引《金石录》及唐人郭湜《高力士外传》)
公元710年

参与李隆基发动的宫廷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助其登上皇位,因功受重用

开元盛世的帷幕尚未拉开时,长安城的宫墙内正酝酿着一场雷霆之变。景龙四年(710年)六月的夏夜,高力士手持烛台的身影在临淄王府的屏风上投下摇曳的暗影,他躬身向年轻的李隆基呈上韦后毒杀中宗的密报。《资治通鉴》卷二〇九记载:"韦后惧祸,与安乐公主谋进鸩于中宗。"此刻烛花爆裂的轻响,恰似历史转折的弦音。

这个出身岭南冯家的宦官,此刻将全部政治赌注押在了李隆基身上。据《旧唐书·高力士传》载:"玄宗在藩,力士倾心奉之。"他利用出入宫禁之便,将韦后党羽的动向绘成密图。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补遗中提到,高力士甚至冒险将羽林军将领葛福顺的效忠誓言刻在竹简夹层中传递。当李隆基夜访禁苑时,是高力士以宫灯为号,引其避开金吾卫的巡查,《新唐书》称其"每察外变,辄先白玄宗"。

六月二十日夜,太极宫的重玄门在暴雨中轰然洞开。高力士按照预定计划,假传韦后懿旨调开了玄武门守军。《册府元龟·内臣部》详细记载了他"矫制撤守,阴启诸门"的关键之举。当李隆基率兵冲入凌烟阁时,正是高力士手持火把照亮了安乐公主藏身的夹壁,《资治通鉴》特别记载:"安乐公主方览镜画眉,军士斩其首以献。"次日黎明,他亲自带人从御沟中捞出韦后首级,用紫檀木匣盛装呈献。

政变成功后,高力士的官职从宫闱丞骤升为右监门卫将军。《唐会要·内侍省》载:"先天中,以诛韦氏功,拜银青光禄大夫。"他并未沉溺于权势,反而建议李隆基将政变中获罪的宫女尽数释放,《高力士外传》记录其言:"此辈皆迫胁,非本心叛逆。"这种政治智慧使他逐渐成为开元时期"内外联络,皆取决于力士"(《旧唐书》)的特殊存在。当李隆基最终在承天门楼接受群臣朝拜时,史官们不会忘记,正是那个站在丹墀阴影里的宦官,用他布满老茧的双手,悄然推开了盛唐的大门。

公元713年

协助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巩固了唐玄宗的统治地位,此后更加受宠,被提拔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开元元年(713年)七月,长安城暗流涌动。高力士身着绛色圆领袍,手执鎏金拂尘,在兴庆宫的廊柱阴影间快步穿行。据《旧唐书·宦官传》载:"玄宗在藩,力士倾心附结",此刻这位从龙旧臣正将太平公主"谋不利上"的密报呈至御前。当太平公主党羽窦怀贞、萧至忠等人于尚书省密议时,高力士早已通过"监门卫"系统布下眼线,《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称其"多闻禁中秘事,预知逆谋"。

初三日拂晓,玄宗亲率三百亲兵突袭虔化门。高力士持鱼符调集左右万骑,按《新唐书·兵志》所记"以监门将军领内侍省,掌宫禁管钥"。当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寺庙时,正是高力士指挥的"飞骑百余人追蹑其后"(见《册府元龟·将帅部》)。这场被史家称为"先天政变"的较量,在《唐会要·功臣》中明确记载:"高力士以翊赞功,擢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政变后的含元殿上,玄宗特赐力士紫金鱼袋。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引《玄宗实录》云:"力士常宿禁中,四方奏事皆先省之。"其居所移至承天门侧的"内侍别省",据《长安志》卷六记载,此处"南望太极宫,北接玄武门",成为实际上的宫廷机要中枢。宋代史学家范祖禹在《唐鉴》中评述:"开元之初,宦官之权自力士始。"而这一切,皆源于713年那个蝉鸣震耳的盛夏,当太平公主党羽的鲜血渗入大明宫的青砖时,高力士已悄然完成从家奴到权宦的蜕变。

公元737年

太子李瑛被废杀,高力士劝唐玄宗立忠王李亨为太子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长安城的风里还带着牡丹的余香,大明宫的檐角却已凝满肃杀之气。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废为庶人,旋即赐死于城东驿的消息传来时,高力士正为玄宗研着新贡的松烟墨。墨锭在砚台上划出深黑的痕迹,如同这位七品宦官心头翻涌的暗流。

《资治通鉴》载:"上命力士召太子瑛……瑛不知所为,谓力士曰:‘今日之事,岂非奸人构陷乎?’"当李瑛的白鹿皮靴最后一次踏过含元殿的玉阶,高力士望着这个曾被他亲手抱上马背的少年,袖中的手指深深掐进了掌心。旧唐书·高力士传》记其"每下殿阶,必磬折而趋",此刻他的腰弯得比任何时候都低,仿佛要替君王承住这弑子之痛的千钧重量。

三日后,玄宗独坐沉香亭,新摘的姚黄牡丹在案头开得正艳。高力士捧着《贞观政要》轻声进言:"大家岂不闻太宗立晋王故事?忠王亨性仁孝,颇类昔年晋王。"《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特别记载这段谏言:"力士乘间曰:‘推长而立,孰敢争?’"他特意翻开魏徵谏太宗立李治的章节,泛黄的宣纸上"守文之君,必择师傅"八字被朱笔重重圈点。

夜雨骤至时,玄宗忽然掷笔于案:"朕梦金甲神人持剑索子,奈何?"高力士立即跪奏:"此乃武惠妃怙宠构祸之兆。《新唐书》卷二百七记载其应对:"大家何必虚劳圣虑,但推长而立,万姓孰不安?"说着将忠王手抄的《孝经》呈上,纸页间还夹着李亨为病中兄长煎药时烫伤手指的医案。雨打檐铃声中,玄宗终于提笔蘸墨,在立储诏书上落下了朱印。

当夜值更宦官看见高力士独自在凌烟阁前焚纸,火光中隐约现出李瑛幼时习字的描红帖。这个被后世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的老奴,终以《春秋》"为尊者讳"的笔法,在史册上写就了开元盛世最痛的转折。正如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的评断:"力士之言,实启天宝治乱之机。"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高力士随唐玄宗逃往蜀中

烽火照西京的至德元年六月,当渔阳鞞鼓惊破霓裳羽衣曲时,年逾古稀的高力士正随七十一岁的玄宗仓皇辞庙。《旧唐书·高力士传》载"从幸至马嵬坡,肃宗即位,力士从幸成都",这位侍奉玄宗近五十载的老奴,在銮舆西驰的烟尘中仍保持着"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的旧制。

蜀道青泥盘盘处,高力士的紫袍常被夜雨浸透。据《明皇杂录》记载,七月丙辰行至益昌县境,夜渡吉柏江时"水势湍急,上亲控御马,力士执辔",忽有叛军追兵的火把映红江面,力士竟解衣为炬,以金吾细杖拨开浮槎。这段惊险在《高力士外传》中亦有印证:"夜渡险滩,左右皆散,唯力士执烛引舟,指甲尽裂而不觉。"

马嵬驿的槐荫尚未在记忆里凋零,高力士又目睹了玄宗"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凄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详载他如何在剑门关的细雨中,为玄宗披上蜀锦袈裟:"上皇登舆,力士跪进暖手炉,时新秋苦雨,山路沾滑,力士亲执青竹杖前导。"当行至巴西郡时,郡守献荔枝膏解暑,这位曾为杨妃递送鲜荔的老宦官,竟"捧盂而泣,涕泗沾襟"(《酉阳杂俎》卷十二)。

在成都府署改作的临时行宫里,《高力士神道碑》记载他"虽在蒙尘,犹执彤管",每日仍要代玄宗批答奏章。某夜批至郭子仪《请驾还京表》时,老泪纵横滴湿绢书,墨迹氤氲如长安暮云。直至至德二年十月,当返京的仪仗行至凤翔,力士仍坚持"先遣使检校宫禁"(《新唐书·宦者传》),其忠心令肃宗都叹曰:"此老终始不渝。"

公元757年

随唐玄宗回到长安,后被唐肃宗流放到巫州

公元757年冬,长安城的朱雀大街积着薄雪,高力士扶着年迈的玄宗踏过丹凤门残破的石阶时,这位七十三岁的权宦忽然跪地捧起一抔冻土。《旧唐书·高力士传》记载其"呜咽流涕,如见旧园",此刻距马嵬驿之变已过两年,曾经"权倾中外"的骠骑大将军,青袍下只余嶙峋瘦骨。

随驾返京的荣光转瞬即逝。肃宗李亨在宣政殿接见时,高力士执鞭坠镫的殷勤姿态,反令新君忆起当年"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的旧事。《资治通鉴》卷二二〇载:"上皇左右,惟力士及旧宫人十余人",这些玄宗时代的活印记,在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已成新朝的刺目疮痍。当高力士在兴庆宫梨园为玄宗排练《霓裳羽衣曲》残章时,李辅国已向肃宗进言:"此辈结党营私,宜早除之。"

流放的敕令在758年正月颁下。据《高力士神道碑》所述,罪名是"潜通逆党"——实指其曾为永王璘幕僚的族侄高适说情。发配巫州(今湖南黔阳)的路线与当年杨贵妃缢死的马嵬驿形成残酷闭环,途经蓝田关时,力士在驿站墙壁题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全唐诗》收录此诗时注云"时方贬巫州",五溪蛮荒之地,恰与诗中"无人采"的野芹形成互文。

在巫州三年,这位开元盛世的见证者常于沅水畔"采荠而食"(《新唐书·宦者传》)。762年闻玄宗驾崩,他"北望号恸,呕血而卒"的结局,《高力士外传》记载其临终前仍穿戴玄宗所赐紫金鱼袋。当灵柩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运回长安时,人们发现随葬品中最珍贵的,竟是卷残缺的《孝经注》——那是天宝年间玄宗亲赐的御笔批本。

公元762年

遇赦东归,得知唐玄宗已驾崩,悲痛绝食而死,陪葬于泰陵

宝应元年七月,流放巫州的高力士忽闻赦令,如枯木逢春。《旧唐书》载其"闻上皇厌代,号恸呕血而卒",那支曾为玄宗执掌机要的枯瘦手掌,终是握不住生死的界限。

驿马扬尘三千里,他踏着安史之乱后的破碎山河东归。途经朗州时,遇流民谈及长安旧事,方知明皇早已龙驭宾天。《高氏外传》记其"北望号泣,叩心呕血",白发老宦在官道旁长跪不起,仿佛看见华清宫的温泉氤氲里,那个为他亲解七宝溺器的英武帝王正化作马嵬坡前的寒烟。

巫州贬所积攒的薏苡仁犹在行囊,昔年因被谤"蓄药谋逆"的冤屈已成云烟。《新唐书》载其"哀恸而卒"的结局,恰似当年李白笔下"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的谶语。代宗怜其忠悃,特许陪葬泰陵,那个曾为玄宗"传诏令、掌诰命"的影从,终以陶俑之姿永侍地下。

李辅国专权的阴影里,无人记得老宦官绝食七日而亡时,口中仍念着"大家"的旧称。《资治通鉴》补记代宗诏书"赠扬州大都督",这迟来的哀荣,不过是为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见证者,盖上历史的印信。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2025年07月05日

烟熏眼落膜,瘴染面朱虞。(流巫州时作)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高力士小1岁

李隆基

685年-762年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早年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睿宗复位,后即位为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在位后期逐渐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宠爱杨贵妃,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756年被迫退位为太上皇,后被软禁,762年病逝。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对唐朝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比高力士大1岁

李林甫

683年-753年

李林甫为唐朝宗室、宰相。他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比高力士小1岁

苗晋卿

685年-765年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代政治家、宰相。他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以宽厚长者著称。早年考中进士,累迁吏部侍郎,掌管官员选拔多年,以公正闻名。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奔赴肃宗行在,后被拜为宰相,辅佐肃宗、代宗稳定朝政,官至太保、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文献'。

比高力士小1岁

齐浣

685年-754年

齐浣,字洗心,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少以词学称,弱冠举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桂州都督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曾因弹劾不法官员而闻名。后因事被贬,但其才学与品行在当时颇受赞誉。

比高力士小1岁

宇文融

685年-729年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皇室后裔,礼部尚书宇文节之孙。他明辨善断,长于吏道。开元初年,任监察御史,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及籍外占田。后任劝农使,大力推行这一举措,使朝廷财政收入增加。开元十七年(729年),宇文融拜相,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仅百日便被罢相,外放为汝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病逝,时年四十四岁。

比高力士大2岁

张昌宗

682年-705年

张昌宗,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市)人,排行第六。美姿容,人称“六郎似莲花”。他是武则天的男宠,凭借容貌和才华得到武则天的宠幸,与其兄张易之俱为武则天晚年的近侍。在朝中权势日盛,引起诸多朝臣不满。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发动政变,张昌宗兄弟被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