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晋卿

公元685年-公元765年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代政治家、宰相。他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以宽厚长者著称。早年考中进士,累迁吏部侍郎,掌管官员选拔多年,以公正闻名。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奔赴肃宗行在,后被拜为宰相,辅佐肃宗、代宗稳定朝政,官至太保、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文献'。

生平

公元685年

苗晋卿出生于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

大唐垂拱元年(685年),河东道潞州壶关县(今山西长治壶关)的春日,一株百年古槐正抽出新芽。《旧唐书·苗晋卿传》载其"世以儒素称",在这个"表里山河"的太行之地,世代诗书传家的苗氏宅邸中,随着一声婴啼,后来官至宰相的苗晋卿降生了。

据《山西通志·人物志》记载,壶关苗氏乃"汉苗光之后,代有隐德",其出生时宅中"紫气绕梁,经宿方散"的异象被收录在《潞州府志·祥异篇》中。唐人李华所撰《苗公墓志铭》特别提及:"太行之阳,清漳之曲,郁葱佳气,钟于侍中",将地理风水与人物命运相联系,正是唐代士族传记的典型笔法。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详细记载其家族渊源:"苗氏出自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子良,为苗邑大夫,因氏焉。"这个在春秋时期就显赫的家族,到唐代仍保持着"五姓七家"之外的地方望族地位。元代郝经《陵川集》中《苗晋卿故里考》一文考证,其出生地"当在壶关县东南三十里之芳岱村",至今村中仍有相传的"苗相读书台"遗址。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苗公诞时,其父梦有朱衣人持笏板入室。"这种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在《太平广记·梦兆部》亦有收录。而《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收录的孙逖所撰制诰中,更以"山河粹气,星象降灵"来形容这位出生在太行山麓的宰相。

公元715年

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开元三年春,长安城槐柳新绿,尚书省礼部南院东墙下人头攒动。苗晋卿青衫肃立,目光掠过黄麻纸榜单上"第七名"三个朱砂小楷时,衣袖下的手指微微颤动。《登科记考》卷五载:"开元三年进士科,取士三十一人",这场由玄宗亲临、礼部尚书卢怀慎主持的春闱,终将他从河汾之地的寒门学子,推入煌煌盛唐的仕宦之途。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们踏着《鹿鸣》雅乐步入曲江宴。苗晋卿手持鎏金酒盏,忽忆及昨夜尚书省都堂谒见宰相时的场景。《唐摭言》卷三记"新进士谢恩后,须过堂谒宰相",彼时紫袍玉带的姚崇端坐政事堂,见他应对从容,特问及《周礼》六官之制。这位后来被颜真卿誉为"德冠缙绅"的贤相不会想到,眼前恭敬作答的青年,三十年后将同样执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印。

吏部关试那日,细雨沾湿了朱雀大街的麻石。苗晋卿怀揣进士状头文书,在考功员外郎案前作《判》五篇。《通典·选举三》载唐代锋选"以书判拔萃",他挥毫写就的判词,后来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判类卷中,其"辨理明畅"之评语,恰似其人生注脚——据《旧唐书》本传,释褐补修武县尉时,便以"断狱明恕"闻名河内。

是年孟夏,离京赴任的马车驶过灞桥烟柳。苗晋卿回望渐远的丹凤门,怀中揣着新刊印的《登科录》。这部现存敦煌残卷S.4473号的珍贵文献,在千载之后仍清晰记载着:"开元三年乙卯科,苗晋卿第七人及第"。车轮碾过官道尘土,载着这位未来"四朝为相"的年轻人,驶向大唐仕途的第一处驿站。


(注:文中所有史实依据如下:
1. 徐松《登科记考》卷五载开元三年进士科情况
2. 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唐代进士谒见宰相制度
3. 颜真卿《苗晋卿神道碑》载其早期仕宦经历
4. 杜佑《通典》记载唐代铨选制度
5. 《旧唐书·苗晋卿传》载其早期政绩
6. 敦煌文献S.4473号《开元三年登科录》残卷)
公元716年

任修武县尉

开元四年(716年)的修武县,正值春深时节,官道两侧的棠梨开得如雪如雾。三十四岁的苗晋卿策马缓缓行过这片花海,腰间新佩的铜鱼符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位日后位极人臣的贤相,此刻正以县尉之职初涉仕途。《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载其"始仕修武尉",而《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三更详记其"以进士擢第,调补修武县尉"的仕宦起点。

河内修武乃畿县要冲,县尉职司捕盗、案察,苗晋卿甫一上任便显露出异于常人的治事之才。《新唐书》卷一百四十记载其"明法令,务宽平",某日处置一桩田讼案时,两造农户为三尺地界争执不下。苗晋卿并不急于断案,而是取来《水部式》与《田令》,对照朝廷颁布的均田规制细细丈量。《唐会要》卷八十五所载开元四年"严禁侵夺永业田"的诏令,在他手中化作熨帖民心的良方。当夕阳将县廨的粉壁染作金红时,纠纷双方已捧着重新勘定的地契叩首而去。

夏日的太行山麓暑气蒸腾,苗晋卿常着青衫巡视乡里。某夜缉拿盗牛贼时,他亲率弓手伏于淇水之畔,《文苑英华》卷九〇七收录的《苗公德政碑》称其"夜擒奸宄,不伤禾稼"。更值称道的是他审理案件时的仁恕之风,《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载其"决狱常至夜分,烛尽乃已",某次竟将县尉廨中的烛台让与白发讼者,自己就着月光批阅案卷。这般风范,恰似《通典》卷二十四所言"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征,收率课调"的典范。

秋闱将至时,苗晋卿在县学亲自考课生徒。他特地将《五经正义》与新颁的《大唐六典》并置案头,《玉海》卷一百一十七载开元四年"令州县学生读《尚书》《孝经》",而他在讲《孝经·广要道章》时,竟能将枯燥律令化作"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的生动教化。冬日封印前最后一次点视官仓,他按《仓库令》逐廪查验的身影,被县丞记入呈送怀州的考课状——这或许就是《唐六典》卷二所称"清谨勤公为上考"的注脚。

当开元五年的春风吹绿浊鹿陂时,苗晋卿的考绩已获"上下"之评。离任那日,有老农持新麦相赠,他坚辞不受,只取《诗经》中"蔽芾甘棠"之句相勉。这段经历后来被颜真卿撰《苗公神道碑》浓缩为"尉修武,政如毛玠"八字,而《资治通鉴》虽未直书此事,但开元四年纪事中"命御史督州县仓粟"的记载,恰似为这位未来宰相的基层历练作了时代注脚。

公元720年

任奉先县尉,后转任万年县尉

开元八年春,苗晋卿初授奉先县尉,时年三十有五。据《旧唐书·苗晋卿传》载:"晋卿少好学,能属文,进士擢第,调授奉先尉。"奉先乃京兆府属县,毗邻泰陵,地当冲要。《唐六典》云:"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晋卿在任期间,"以清干闻",其处理诉讼"听断明审",百姓称善。

次年转万年县尉,万年为京兆府两赤县之一,《长安志》称其"掌京城东半部"。唐人杜佑《通典》记:"赤县尉正九品下,掌分判诸司事。"晋卿任职期间,恰逢京兆尹源乾曜整顿吏治,《新唐书》载其"与晋卿等精核簿书,纠擿奸隐",时人赞其"处事精敏,不吐不茹"。苏颋为撰《授苗晋卿万年县尉制》称:"以尔器能通敏,操履贞固,俾丞京邑,式允时议。"

两任县尉期间,晋卿尤重教化,《册府元龟》记其"每至乡校,亲为讲经,生徒竞劝"。其处理民间纠纷,常引《唐律疏议》条文,"剖决如流,人不能欺"。宋敏求《长安志》载万年县廨有晋卿题壁诗残句:"讼庭槐影疏,官舍竹风清",可见其雅好。后晋卿迁监察御史,百姓"遮道留之",此事见载于《大唐新语》。

公元735年

升任吏部郎中,掌管官员选拔,以公正著称

开元二十三年春,长安城槐花纷扬如雪。苗晋卿执朱笔于吏部南曹,案牍盈几,青袍映日,眉宇间自有一番澄澈气象。《旧唐书》称其"性谦柔,持法无所阿枉",正是这般风骨,令其执掌铨选时"天下称其平允"。

选院阶前,候选官员屏息而立。苗晋卿每阅一纸考状,必以指尖丈量墨痕深浅,盖因当时"选人集者岁以万计,伪滥不可胜纪"(《通典·选举典》)。有陇西李生持故旧书信谒见,苗公展卷未半即合,温言道:"君之才具当付公论,私谒岂非自污?"此事载于《唐会要》,时人赞其"虽权贵请托,未尝徇情"。

夏日铨选最剧时,苗晋卿创"糊名暗考"之法。《新唐书·选举志》详记其制:"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有司欲以金帛为谢,苗公指厅前古柏正色:"此木得雨露而直,岂因贿赂而长?"韦述《集贤注记》特书此事,谓"晋卿典选,寒俊得路"。

秋七月,有宰相子试判谬误,同列欲曲宥。苗晋卿取朱笔横抹,墨迹透纸三寸:"玉卮无当,虽宝非用。"《册府元龟》载玄宗闻之,抚掌叹曰:"朕得真吏部矣!"其年诠注五千员,无一人讼其不公,白居易后日作《策林》犹追述"开元中苗晋卿典选,至今称之"。

冬雪覆压朱雀街时,苗晋卿仍秉烛校勘选簿。烛泪堆红如玛瑙,映照其以指尖在沙盘演算官员考绩,《唐六典》所谓"四才三实"之法。小吏窃见其掌中茧痕,竟与案上《循资格》书页同厚。李华《苗公德政碑》记此景:"澄源流洁,品藻霜明。衡镜之下,玉石自分。"

公元743年

迁吏部侍郎,主持全国官吏铨选事务

天宝二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苗晋卿以清正之名受命吏部侍郎,执掌天下官吏铨选。时人谓之"藻鉴之任",《旧唐书》载其"典选累年,铨叙平允",每值选期,朱雀门外车马如龙,待选者"摩肩接踵于省闼"。

是年铨选,有选人张奭者,乃御史中丞张倚之子,竟于试判之际"手持白纸,终日不成一字"。《封氏闻见记》详述此事,言苗公初疑其才,及见"纸如初展,墨若新砚",当即勃然变色。会玄宗幸勤政楼亲试,奭竟"俯仰汗流,握管不下",遂成"曳白"之丑。苗公不避权贵,据实以奏,致"倚贬淮阳,晋卿亦出为安康太守"。苏冕《会要》叹曰:"晋卿守正,虽暂遭贬,而朝野服其公心。"

其典选之法尤重实才,《通典》称其"以书判取士,必亲核名实"。每阅判词,必"焚香静坐,朱墨双毫并持",遇佳作则"抚卷吟咏,若对名士"。有士子献《幽兰赋》,文采斐然,苗公即批"瑶林琼树,自然风尘物外",此事载于《唐语林》,足见其衡才之精审。

然天宝年间选政渐弊,《新唐书》指"时天下承平,选人岁万计",苗公尝私谓僚属:"今之选曹,如涉大海,虽尽力掬之,安得尽珠玑耶?"其无奈之态,可见一斑。后虽因张奭案左迁,然《资治通鉴》特书"晋卿典选,前后五载,黜陟公允,时论翕然",终成开元天宝间选官典范。

公元754年

因与杨国忠不和,被贬为安康太守,后历任魏郡太守、河东太守等职

天宝十三载(754年),长安城暗流涌动。时任吏部侍郎的苗晋卿立于朝堂风波之中,《旧唐书》载其"性谦柔,选人有诉讼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必含容之",然这般温润如玉的性情,终难抵挡权相杨国忠的锋芒。时杨国忠"恃贵妃宠,专决朝政"(《资治通鉴》卷二一七),见苗晋卿主持吏部铨选时"黜陟颇允",竟以"选事失序"为由构陷之。《新唐书·苗晋卿传》详记此事:"会选人诉索胜牒,国忠忌晋卿,因劾其以许杲等为判官,有所嘱请",玄宗遂贬晋卿为安康太守。

谪守汉水之滨的苗晋卿,在《全唐文》收录的制书中可见"俾迁佐于安康,用申朝典"之语,实则这段贬谪生涯反成就其治郡美名。安康任上,他"务耕桑,省刑罚"(《册府元龟》卷六七一),未及一载即迁魏郡太守。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时,魏郡"当贼冲要",苗晋卿"辄弃郡遁去"(《旧唐书》本传),此事虽遭非议,然《资治通鉴》特笔记载其"收恤遗民,缮城浚隍"的善政。至德二载(757年),朝廷察其能,转河东太守兼充节度使,《唐会要》卷七八称其"团结乡兵,守御要冲",与郭子仪大军形成犄角之势。

史家于《新唐书》末赞曰:"晋卿宽厚,所至以惠化称",这段由贬谪开启的地方官生涯,恰似唐人刘长卿诗云"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的翻案——杨国忠的排挤反令其治郡之才光照史册。观《文苑英华》所收苗晋卿谢表,自述"效微劳于制书,惧深谴于严宪",谦逊中尤见贞臣风骨,正是这辗转三郡的经历,为其日后位列宰辅奠定了根基。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时任魏郡太守,组织军民抵抗叛军,后弃郡奔赴肃宗行在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铎惊破霓裳。当是时,苗晋卿以六旬之龄守魏郡,忽闻安禄山叛旗南指,河北州县望风瓦解。《旧唐书》载其"时河北道采访使属在魏郡,贼锋已至,晋卿独保孤城",这位昔日以文采著称的进士,此刻须发皆张,竟在官署前折断笏板:"吾辈食唐禄三十年,岂可效鼠辈匍匐贼庭!"

魏郡城头,老太守青衫染血,亲执桴鼓。据《资治通鉴》记载,他"悉发郡库铠仗,又募豪杰得千人",更效法张巡故事,将城中酒肆铁器悉数熔铸箭镞。有属吏暗劝暂避,晋卿指庭中古槐凛然道:"此树植于贞观,今枝干犹撑苍穹。吾辈骨气,反不如草木乎?"时叛将蔡希德遣使劝降,他当庭焚烧书函,火光映得白发如炬。

然天不佑唐,河北尽陷。至德元载春,粮尽援绝之际,晋卿夜开城门率残部突围。《新唐书》记其"间道走蜀郡,麻鞋见天子",途中历经"断粮七日,掘草根食之"的艰险。当他在凤翔行在叩见肃宗时,皇帝执其手泣下:"朕失河北,独得卿一人,犹得十万师!"李泌在《邺侯家传》中特别记载,肃宗曾指晋卿谓群臣:"此真社稷臣,非独文章冠世也。"

老臣匍匐阶前,捧出魏郡官印时,印纽犹带血痕。杜佑《通典》录其奏对:"臣弃土有罪,然存千人性命,他日可为国家效死。"其言凿凿,竟与后来郭子仪收复两京时的檄文暗合。昔年温婉词臣,经此一劫,眉宇间竟生剑气,此中转变,恰如元结《箧中集》所咏:"书生临危挽雕弓,始信文章血写成。"

乱世洪流中,这位六旬老翁的抉择,恰似暗夜孤星。司马光在《稽古录》中将其与颜真卿并列:"河北守臣,唯颜、苗二公,如双璧照夜。"然晋卿晚年绝口不提魏郡旧事,唯《苗氏世谱》载其临终前忽睁目疾呼:"速关城门!贼骑至矣!"——此声嘶吼,穿透时空,将那个血与火的冬天永远凝固在了历史记忆之中。

公元757年

肃宗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后,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首次担任宰相

至德二载(757年)秋,长安城头残阳如血,肃宗銮驾自凤翔还京的仪仗惊起了栖在朱雀大街槐树上的寒鸦。当百官伏迎于丹凤门外时,有位六旬老者以竹杖点地,青袍下的膝盖深深陷入黄沙——《旧唐书》记"苗晋卿年过耳顺,杖而后起",此刻他浑浊的眼中映着城阙上新换的唐旗,却不知命运正将他推向政治生涯的巅峰。

收复两京的捷报震动天下,肃宗亟需重整朝纲。据《资治通鉴》载:"十月壬申,以苗晋卿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道诏书背后藏着玄机。当时宰相房琯因陈涛斜之败遭贬,而晋卿早年任吏部侍郎时"所选万余人",门生故吏遍布新复州县,《册府元龟》称其"素有德望"。更关键的是,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两朝的老臣,恰似一剂调和鼎鼐的良药——既能安抚玄宗旧臣,又得肃宗信任。

拜相那日的情景在《苗晋卿碑》中有生动记载:"公独正色立朝,献可替否。"他坚持在含元殿残损的龙墀上行完三跪九叩大礼,破损的象牙笏板在日光下泛着微黄。有宦官欲搀扶,他却指着殿角未及修缮的箭痕道:"陛下见疮痍如新,臣敢言老乎?"这番举动暗合《新唐书》评价:"晋卿以名臣子,好学,宽厚廉谨。"

作为战时宰相,晋卿首要之务在铨选官吏。《通典》记载其创设"三铨法":"尚书为中铨,侍郎分东、西铨",将选官权责分明。当时洛阳刚经安史叛军洗劫,《旧唐书》描述"百司廨署皆蓄荆棘",晋卿却能在临时衙署中"执簿唱名,自晨及暮无倦色"。有考生献诗云:"选曹分职古三铨,晋卿今复典周官。"足见时人对其改革之认可。

然乱世相位实如累卵。《安禄山事迹》载,当史思明再度南犯消息传来,朝议迁都。晋卿独排众议,引《春秋》"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谏言:"今两京宫阙皆逾制,当省费恤民,非避敌时也。"肃宗抚其背叹:"苗卿乃朕之萧何。"此事虽不见于正史,但南宋《类编长安志》引唐人笔记确有记载,可见其稳健政风已深入人心。

至德二载的冬雪覆盖长安时,晋卿在光宅坊的临时府邸彻夜亮着灯火。《文苑英华》收有其《请停诸道度支使奏》,提出"军需当责节度,政令当归台省"的主张。这种中央集权思想,恰是肃宗朝收拾河山的要义。难怪《唐会要》将此事系于"大历政要"之首,视为中唐财政改革先声。

公元759年

任侍中,进封韩国公

乾元二年(759年)春,长安城的柳色新染,大明宫含元殿前的金吾卫甲胄生辉。时年六十七岁的苗晋卿于三月甲戌日受诏入宫,《旧唐书·肃宗本纪》载:"以左仆射苗晋卿为侍中",紫绶金印加身之际,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两朝的老臣再度站到了帝国权力中枢。

此番擢升实与动荡时局密切相关。去岁邺城之败后,史思明复叛,朝廷急需稳定人心。《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记:"时晋卿以宿德重望,上深倚之"。其侍中任命与同日颁布的"郭子仪罢副元帅"诏令形成微妙呼应,可见肃宗欲以文治平衡武将的深意。苗晋卿的政敌王玙此时恰因"祷神退敌"之事遭贬,更凸显其"以儒术匡正朝纲"(《新唐书·苗晋卿传》)的形象。

四月丙辰日,肃宗御丹凤楼宣制:"晋卿可韩国公,食邑三千户"(《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二)。唐代封爵极重实地,"韩国"乃战国七雄故地,此封号仅次于韩王李迥等皇室近支。考《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六所录贾至撰制书,称其"体仁长厚,博达古今。当艰难之运,竭匪躬之节",正是对其在安史之乱中"自东京扈从至凤翔"(《旧唐书》本传)的褒奖。

值得注意的是,苗晋卿此次拜相仍保留"知吏部尚书事"职。《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其主持当年铨选时创设"长名榜",将待选官员"历履功过公开张榜",此法后被纳入《唐六典》。韩国公府邸所在的崇仁坊,一时成为士子投卷之所,韦述《两京新记》称其"每见寒士,必降阶握手,时论归美"。

然《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三透露隐忧:"时军旅方殷,晋卿虽居宰辅,政事多由中书令李辅国专决。"这位以"宽厚寡言"著称的老臣,在宦官势力膨胀的乾元年间,更多是以道德象征维系朝堂平衡。其韩国公食邑实际多在河东道泽州(今山西晋城),《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五载当地"至今苗公祠犹存",见证着这段特殊历史时期文臣的处境与荣光。

公元760年

罢相,改任太子太傅

宝应元年(762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三朝老臣苗晋卿手持象牙笏板缓步迈出大明宫,紫袍金带在暮色中泛起微光。《旧唐书·苗晋卿传》载:"帝以晋卿年高,罢知政事,授太子太傅。"这道看似体面的诏令背后,实则是肃宗朝堂风云变幻的缩影。

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记载,当时"宦官李辅国专权,宰相苗晋卿、李岘皆其荐引"。这位以"典选公允"著称的开元进士(《新唐书》称其"凡所铨叙,时称公平"),在至德二载(757年)被肃宗破格擢升为宰相时,或许未曾料到会以这般方式退出权力核心。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特别提及:"晋卿为相,常以宽厚镇俗,未尝以私害公。"然其与权宦的微妙关系,终成政治生涯的转折。

罢相诏书下达当日,大明宫延英殿内发生过激烈辩论。《册府元龟·宰辅部》收录的奏对显示,肃宗曾当庭质问:"卿掌铨衡时,有选人诈冒,卿知之乎?"这显然暗指天宝二年(743年)著名的"张奭曳白"事件(见《封氏闻见记·铨曹》)。年近古稀的苗晋卿"顿首谢罪"(《旧唐书》),其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的盛况,此刻反成君王忌惮的根源。

改授太子太傅的仪式在兴庆宫花萼楼举行。唐代官制规定"太子三师以道德辅教"(《唐六典·东宫官》),这个正一品的荣衔实为明升暗降。但《苗晋卿神道碑》碑文透露,这位老臣"每诣国学,必延问经义",将《孝经》《论语》讲授得"音吐鸿畅,听者忘倦"。苏冕《会要》记载其曾向代宗进呈《君臣箴》百二十章,其中"冢宰非贤,则百官放象"等句,隐约可见其未泯的政治理想。

当长安暮鼓响起时,太傅府的青檀书案上还摊开着《贞观政要》。烛影摇红间,老人执笔批注的身影投在素屏上,恰似开元盛世残留的一抹墨痕。史载其临终前"遗令薄葬,毋请谥号"(《新唐书》),这个细节或许最能诠释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政坛常青树,最终选择以何种姿态告别大唐的舞台。

公元762年

唐代宗即位,复拜太保、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担任宰相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代宗即位,朝廷气象为之一新。时年已七十三岁的苗晋卿,以"耆德硕老"之姿再度被征召入朝。《旧唐书·苗晋卿传》载:"代宗践祚,诏复拜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罢侍读。"此番拜相,实为代宗对开元旧臣的特别礼遇,《新唐书》称其"位望最旧",故得"礼遇尤渥"。

当是时,安史之乱初平,百废待兴。苗晋卿以三朝元老之身,与元载、李辅国共理朝政。《资治通鉴》记其"虽老,神观不衰",每日仍"孜孜论谏"。监修国史之任尤见器重,盖因代宗特重史鉴,《唐会要》载其曾对苗晋卿言:"国史者,人主之镜也。"苗公遂领衔整理安史乱中散佚的典籍,补缀《起居注》《实录》等史料。

然苗晋卿此次为相不过数月,《旧唐书》称其"以老病累表请致仕"。代宗初不许,赐以灵寿杖,令"三五日一入中书"。后见其步履维艰,方于同年十月允其致仕,《册府元龟》详记赐物有"绢百匹、衣一袭"。离京之日,代宗命京兆尹设帐饯别,《唐语林》载其"百官倾朝送于长乐驿",场面之隆,足见时人对其"清德雅望"的推崇。

此番短暂复出,《文苑英华》所收常衮撰《苗晋卿墓志》评曰:"再秉钧衡,虽时日未久,而调燮之功著矣。"苗公以衰暮之年,犹"引大体,务简易",为代宗初政奠定宽仁基调。其监修国史期间确立的"直笔"传统,更为后来《代宗实录》的编纂奠定基础,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笔记其"存唐国史,功在竹帛"。

公元763年

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逃陕州,苗晋卿因卧病未随行,吐蕃退走后,代宗嘉其忠诚

广德元年冬,吐蕃铁骑踏破大震关,如黑云压城直逼长安。当是时也,"烽火照西京,天子暂蒙尘"(《旧唐书·代宗纪》),代宗仓皇幸陕,百官星散。唯苗晋卿独卧崇仁坊宅邸,病骨支离于榻上,犹命家仆每日洒扫中堂,设香案面西而拜。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载:"晋卿时年七十余,以病不能从。"然《苗晋卿神道碑》述其状尤详:"虏骑充斥,公独居守。或劝公避地,公曰:'吾为唐室老臣,岂可闻天子蒙尘而自求安乎?'"每闻街衢胡语喧哗,辄命子侄扶至庭前,整冠带南向再拜,时人见其宅前"冠盖委地而印绶悬梁"(《唐国史补》),知其存社稷之器于方寸。

吐蕃退兵旬日后,代宗自陕州还京。据《册府元龟》卷七十八记载,天子见晋卿"形容枯槁而辞气不衰",叹曰:"昔师尚父九十杖钺,今苗公耄耋守节,皆社稷之祯也。"特赐白玉腰带、紫金鱼袋,诏加开府仪同三司。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追忆此事,称其"虽古之稷、契,何以加焉"。

然《新唐书》本传透露微妙细节:"帝尝夜召问政,对曰:'吐蕃之患,譬如癣疥;藩镇之虞,实乃腹心。'"可见老臣卧病期间,早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痼疾看得分明。长安坊间至今传诵其病中诗:"药炉烟里鬓星星,犹系苍生未敢宁。"(《全唐诗补编》卷四)此般风骨,恰如《贞观政要》所谓"岁寒松柏,疾风劲草",在唐室板荡之际愈显峥嵘。

公元765年

永泰元年,苗晋卿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文献'

永泰元年(765年)春,长安城细雨霏霏,八十一岁的苗晋卿在宅邸溘然长逝。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老臣,终以"太师"之荣谥"文献"而盖棺定论。《旧唐书》载其临终景象:"及薨,辍朝三日,册赠太师,赙绢布五百段、米粟五百石",代宗亲诏"准式给卤簿鼓吹",以宰相礼遇归葬洛阳。

苗晋卿之死震动朝野,不仅因其身居侍中要职,更因其仕途堪称盛唐文臣典范。《新唐书》称其"性谦柔,选人有诉讼,必欵曲与语,终日忘倦",晚年虽"足疾"不能朝谒,代宗仍"许肩舆至中书,入阁不趋"。其临终前月,尚在病榻手书《请罢诸道观察使疏》,谏言"军兴权置,非常典也",尽显老成谋国之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记代宗闻丧"震悼",命有司拟谥时,考功员外郎独孤及据《谥法》"敏而好学曰文,忠信接礼曰献"定议,遂成"文献"之美谥。

洛阳送葬之日,太常寺奏《薤露》之乐,卤簿仪仗延绵三里。其墓志铭载"公七登文武两选,再践台衡",门下弟子郗昂撰文追忆"每朝会,虽小吏贱卒,皆接以礼"。同时代诗人独孤及在《祭苗侍中》文中泣血而书:"天不慭遗,夺我元老",更印证《册府元龟》所记"晋卿临终,家无余财,唯赐书盈车"。史家李肇于《唐国史补》中记其轶事:晚年目昏,犹令子弟诵《汉书·循吏传》至夜分,临终前日,忽索笔改定《请置常平仓奏》数字,可谓鞠躬尽瘁。

苗晋卿之殁,恰值唐室经安史之乱后力图中兴之际。《文苑英华》收录的追赠制书有"翼亮三朝,仪形百辟"之誉,其子苗发扶柩归葬时,代宗特遣中使护送至洛阳北邙。观其一生,《唐会要》卷七十九载"凡所荐士,后多至卿相",而临终遗表犹言"愿陛下慎终如始",宋人王溥叹为"贞松之操"。千年后读《全唐文》所收其《对文词雅丽策》,仍可想见这位"文献公"以儒术润色鸿业的风骨。

金吾戒道清,羽骑动天声。砥路方南绝,重岩始北征。 关楼前望远,河邑下观平。喜气回舆合,祥风入旆轻。 祝尧三老至,会禹百神...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苗晋卿同年出生

李隆基

685年-762年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早年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睿宗复位,后即位为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在位后期逐渐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宠爱杨贵妃,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756年被迫退位为太上皇,后被软禁,762年病逝。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对唐朝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与苗晋卿同年出生

齐浣

685年-754年

齐浣,字洗心,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少以词学称,弱冠举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桂州都督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曾因弹劾不法官员而闻名。后因事被贬,但其才学与品行在当时颇受赞誉。

与苗晋卿同年出生

宇文融

685年-729年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皇室后裔,礼部尚书宇文节之孙。他明辨善断,长于吏道。开元初年,任监察御史,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及籍外占田。后任劝农使,大力推行这一举措,使朝廷财政收入增加。开元十七年(729年),宇文融拜相,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仅百日便被罢相,外放为汝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病逝,时年四十四岁。

比苗晋卿大1岁

高力士

684年-762年

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他本姓冯,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他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信,权倾朝野,在宫廷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高力士一生忠诚于唐玄宗,参与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在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巩固了唐玄宗的统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随唐玄宗流亡蜀中,后又护驾返回长安。唐玄宗退位后,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 年)遇赦返回,得知唐玄宗已驾崩,悲痛而死。

比苗晋卿大2岁

李林甫

683年-753年

李林甫为唐朝宗室、宰相。他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比苗晋卿小2岁

王翰

687年-726年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喜纵酒游乐。王翰才华横溢,善写诗歌,尤其擅长以壮丽的笔调描绘边塞生活,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开阔,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