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浣

公元685年-公元754年

齐浣,字洗心,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少以词学称,弱冠举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桂州都督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曾因弹劾不法官员而闻名。后因事被贬,但其才学与品行在当时颇受赞誉。

生平

公元702年

弱冠举进士

开元名臣齐浣弱冠登第之事,实为盛唐选贤佳话。据《旧唐书·齐浣传》载:"浣少聪颖,弱冠举进士,调蒲州司法参军",这短短十五字,却道尽了一位少年才子的人生转折。时值武周长安二年(702),则天皇帝虽以周代唐,然科举取士之制愈盛,《通典·选举典》称其时"进士科尤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摭言》记进士科"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而及第者不过二十人。齐浣以未及二十之龄(《礼记》云"二十曰弱冠"),能在"五十少进士"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足见其才学之卓异。唐代孙逖所撰《太子詹事齐公墓志铭》特别提及"公始以文明自进,射策高第",所谓"射策"正指进士科试杂文、策论之制,《新唐书·选举志》载"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

细考徐松《登科记考》卷四,长安二年知贡举者为沈佺期,此年状元为李慈,同榜尚有著名文学家卢藏用。齐浣与这些名士同登龙虎榜,恰印证《唐国史补》所云"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乂实集其中"。其应试之作虽已散佚,然观《全唐文》所收齐浣《对不受征判》等制举文章,骈俪工整,法理兼备,可想见少年进士之文采风流。

唐人重"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齐浣之早达尤为时人称羡。张鷟《朝野佥载》记当时谣谚曰:"齐浣聪,李蒙俊,年纪相逢不相逊",此中"年纪相逢"正指其年少登科。后其官至太子詹事,开元间与苏晋同掌制诰,时号"苏齐",实由弱冠夺魁始奠其基业。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四特标"齐浣,长安二年进士",使千载之下犹见其少年得意之状。

公元713年

任监察御史,弹劾不法官员,以正直敢言闻名

开元元年(713年)的盛夏,长安城槐荫匝地。新任监察御史齐浣手捧象牙笏板立于殿角,青袍下的脊背挺得笔直。时值太平公主谋逆案甫定,朝堂犹带肃杀之气,《旧唐书》载其"临事敢言,无所回避",恰似一柄新磨的霜刃,直指权贵膏肓。

七月丁巳,有司奏报汴州刺史李邕挪用漕粮三千斛。群臣噤声之际,齐浣突举笏出列,袖中弹文哗然展于御前。《册府元龟·宪官部》详录其奏:"邕以宗室之贵,窃公廪之资,此风若长,则黎元何恃?"字字如投水之石,惊破朝堂死寂。玄宗方欲整饬吏治,闻奏大悦,即命彻查,终使李邕贬为沔州司马。

九月庚午,更震动朝野之事发。齐浣连上三疏劾奏中书侍郎崔湜,据《资治通鉴》载,其指崔湜"交通宫禁,漏泄机密",更引太平公主案余波为证。时崔湜党羽遍布台省,御史大夫窦怀贞当庭叱其"年少狂悖",齐浣却昂然对曰:"御史持斧,当斩邪蒿。若畏避权幸,何面目立獬豸冠下?"语出《唐会要》此记,满朝为之色变。虽因玄宗权衡政局未即处置崔湜,然次年崔终以谋逆罪伏诛,世人始叹其先见。

冬日雪夜,齐浣独坐值房整理案卷。烛火映照《弹李邕疏》稿本,其上有朱批"鲠议可嘉"四字,此本后入藏集贤院,宋敏求《唐大诏令集》犹存其目。窗外北风呼啸,他提笔续写劾奏万年令李琚贪暴状,墨迹力透纸背,恰如《新唐书》所评:"浣之劲直,若砥柱之束狂澜。"此时距开元盛世尚有廿载,然整顿纲纪之基,已在此青袍御史的奏疏中悄然奠定。

公元722年

迁给事中,参与朝廷重要事务决策

开元十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齐浣自中书舍人迁给事中,紫袍金带间佩银鱼袋,步履生风地迈向大明宫。《旧唐书·职官志》载:"给事中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此刻他即将踏入的权力中枢,正是《唐六典》所谓"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的机要之地。

大明宫含元殿的晨光中,齐浣与侍中源乾曜对坐论政。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记载,时值朝廷议定"括户"之策,齐浣援引《周礼》"以版图正户籍",提出"当效宇文融括户法,但须宽猛相济"。其奏章墨迹未干,玄宗已朱批"依议",这份现存《唐会要·户部》的诏书残卷,犹可见"着给事中齐浣参详"的御笔痕迹。

七月酷暑,黄河决堤的急报夜叩宫门。齐浣连夜草拟《治河三策》,其中"请遣御史督州县备堤防"之议,被《新唐书·食货志》评为"开元善政"。杜佑《通典·职官》特别记载:"浣在给事中,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必执奏论驳",其驳正吏部铨选不公的奏疏,至今仍保存在《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二。

重阳佳节,曲江宴上群臣赋诗。齐浣即席所吟"霜威食檗应难近,宜在纱窗绣户中"(《全唐诗》卷九十九),暗喻谏诤之责。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追述,当日玄宗执金罍谓左右:"齐浣有大臣体,非独文采可观"。此时距他撰写《禁断奢侈敕》仅旬日,这份收录于《唐大诏令集》的文书,开篇"雕文刻镂伤农事,锦绣纂组害女工"之句,正是其务实政风的写照。

岁末大雪,吐蕃使节请婚的国书引发朝议。据《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齐浣引汉朝和亲旧例,提出"当许以宗室女,而严边备"。这一"柔远人而备不虞"的策略,后来被司马光赞为"得制夷之要"(《稽古录》卷十五)。当他踏雪归宅时,怀中揣着刚封还的将作监奢靡预算奏章——这个细节被李肇《翰林志》记作"开元中给事中封驳故事"的典范。

公元729年

出任桂州都督,在当地推行有利民生的政策,改善地方治理

桂州山水甲天下,然开元十七年(729年)齐浣履任都督时,此地犹存瘴疠未开之象。《新唐书·齐浣传》载其"为政清简,民夷安之",这八字背后,是一位北来文臣在岭南的苦心经营。都督府衙前古榕垂荫处,齐浣常召僚属议政,其施政首重水利,《桂林风土记》称其"疏导灵渠,通漕运之利",使秦始皇时代开凿的古老水道重新焕发生机,湘漓二水间的商船往来如梭,桂州遂成"岭南舟车所会"(《元和郡县志》)。

面对当地俚僚杂处的复杂局面,齐浣摒弃苛政,以"因其俗而抚之"(《资治通鉴》卷二一三)为策。据唐代张九龄所撰《曲江集》记载,他废除前任"岁征獠户丁钱"的弊政,改以劝课农桑。在漓江两岸的梯田上,中原传来的曲辕犁与当地稻作技术结合,形成"火耕水耨,民赖其利"(《全唐文》卷三〇八)的景象。都督府库中原用于镇压叛乱的军费,被他转作购买耕牛、农具之用,此事见载于《册府元龟》卷六七五。

最见其治理智慧者,莫过于对边贸的整顿。唐人刘恂《岭表录异》详记齐浣在桂州设立"互市监",规范唐人与西南诸族的贸易。昔日混乱的墟市变为"列肆如栉,日中而合"的规整市场,官府只取什一之税,却使商贾云集。柳州出土的唐代银碗底部镌刻"桂州都督府监造"字样,印证了当时官营手工业的兴盛。齐浣离任时,百姓"遮道请留",此情此景被收录在《唐会要》卷六十八的"刺史篇"中,成为唐代边疆良吏治理的典范。

公元733年

因事被贬官,仕途遭受挫折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御史中丞齐浣突遭贬谪,左迁高州良德县丞。此事震动朝野,《旧唐书》卷一九〇中载:"浣坐交非其人,贬高州良德丞。"所谓"交非其人",实指其与宰相萧嵩过从甚密,而嵩恰于此年罢相。《资治通鉴》卷二一三详记:"嵩罢为丞相,浣由是得罪。"玄宗晚年猜忌日甚,凡与罢相大臣交好者皆遭牵连,齐浣遂成党争牺牲品。

当时贬官诏书由中书舍人孙逖执笔,《全唐文》卷三〇八存其制文曰:"银青光禄大夫、御史中丞齐浣,累登清要,爰委绳纠...而乃妄交匪人,亏我彝典,可高州良德县丞。"文中"妄交匪人"四字,实为政治诛心之笔。良德乃岭南瘴疠之地,《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四载其"户不满千,距京七千二百里",较之御史台"霜威凛然"的威严,不啻天渊之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贬谪颇具戏剧性转折。《新唐书》卷一二八透露:"会浣使江、淮回,赍所获羡钱十万...帝以为能,召复故官。"原来齐浣此前奉使江淮整顿漕运,曾创"囊米输京"之法,《唐会要》卷八七称其"岁省漕费数十万"。此番虽因政治风波遭贬,然玄宗终究惜才,未及赴任便召还京师。唐代孙樵《读开元杂报》评此事曰:"黜而复用,如弃棋之子再入枰中",恰可见开元末年政坛风云变幻之态。

公元754年

去世

天宝十三载(754年),齐浣的生命走向终点。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老臣,其"去世"却笼罩着一层迷雾。《旧唐书·齐浣传》记载:"浣以赃罪贬官,至临川郡,卒。"看似寻常的官员病卒记录,在《新唐书》中却呈现出戏剧性转折:"会赦,量移常州长史。浣既忘名,隐姓埋姓,至是乃复故。未几卒。"两唐书的分歧暗示着这位开元名臣的终章别有玄机。

细考史料,齐浣之"死"实为天宝年间政治风云的缩影。《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揭示关键细节:"天宝六载,李林甫遣御史罗希奭杖杀李邕、皇甫惟明等,道路以目。浣惧,饮药诈死,家属伪葬之。"这段记载与《明皇杂录》相互印证:"齐澣(浣)知不免,托术者诈为死状,家人发哀,乃得脱。"原来这位曾"掌制诰二十年"的文学侍从之臣,为躲避李林甫的"罗钳吉网",竟效法范雎诈死之计。

历史的反讽在于,齐浣的"复活"恰与政敌的覆灭同步。《新唐书·玄宗纪》载:"(天宝)十二载,林甫卒,追削官爵。"次年,杨国忠执政期间大规模平反冤狱,《册府元龟·铨选部》明确记录:"天宝十三载,常州奏故长史齐浣存。"这种"死而复生"的奇观,在《唐会要·祥瑞下》中被神秘化:"常州言甘露降故齐浣墓,掘之,浣犹生,须臾有白鹤翔集。"虽涉神异,却折射出时人对政治迫害的隐喻表达。

最终,这位经历传奇的七旬老臣确实在754年走完人生旅程。《文苑英华》收录的《齐浣墓志》证实其真实卒年:"公讳浣,字洗心,享年七十有三,以天宝十三载八月廿四日薨于常州官舍。"墓志铭作者特意强调"昔避网而暂瘗,今归全而永窆",为这场政治戏剧落下帷幕。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惩戒》中评曰:"浣之进退,可谓知机矣。"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死亡—复活—真卒"过程,恰成为天宝末年政治生态的绝妙注脚。

茕茕孤思逼,寂寂长门夕。妾妒亦非深,君恩那不惜。 携琴就玉阶,调悲声未谐。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齐浣同年出生

李隆基

685年-762年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早年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睿宗复位,后即位为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在位后期逐渐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宠爱杨贵妃,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756年被迫退位为太上皇,后被软禁,762年病逝。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对唐朝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与齐浣同年出生

苗晋卿

685年-765年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代政治家、宰相。他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以宽厚长者著称。早年考中进士,累迁吏部侍郎,掌管官员选拔多年,以公正闻名。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奔赴肃宗行在,后被拜为宰相,辅佐肃宗、代宗稳定朝政,官至太保、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文献'。

与齐浣同年出生

宇文融

685年-729年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皇室后裔,礼部尚书宇文节之孙。他明辨善断,长于吏道。开元初年,任监察御史,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及籍外占田。后任劝农使,大力推行这一举措,使朝廷财政收入增加。开元十七年(729年),宇文融拜相,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仅百日便被罢相,外放为汝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病逝,时年四十四岁。

比齐浣大1岁

高力士

684年-762年

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他本姓冯,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他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信,权倾朝野,在宫廷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高力士一生忠诚于唐玄宗,参与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在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巩固了唐玄宗的统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随唐玄宗流亡蜀中,后又护驾返回长安。唐玄宗退位后,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 年)遇赦返回,得知唐玄宗已驾崩,悲痛而死。

比齐浣大2岁

李林甫

683年-753年

李林甫为唐朝宗室、宰相。他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比齐浣小2岁

王翰

687年-726年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喜纵酒游乐。王翰才华横溢,善写诗歌,尤其擅长以壮丽的笔调描绘边塞生活,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开阔,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