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5年-公元729年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皇室后裔,礼部尚书宇文节之孙。他明辨善断,长于吏道。开元初年,任监察御史,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及籍外占田。后任劝农使,大力推行这一举措,使朝廷财政收入增加。开元十七年(729年),宇文融拜相,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仅百日便被罢相,外放为汝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病逝,时年四十四岁。
公元685年,唐垂拱元年的春风拂过长安城垣时,宇文氏宅邸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宇文融传》载:"宇文融,京兆万年人,隋平昌公弼裔孙",这个流淌着北周贵族血脉的婴孩,其诞生恰逢武周革命的前夜。
《资治通鉴》记载该年"春正月丁未朔,赦天下,改元垂拱",在武则天临朝称制的特殊政治气候下,宇文融的降生被家族视为中兴之兆。其父宇文节曾任唐高宗朝尚书右丞,《旧唐书》称其"以明法著称",这个司法世家的严谨家风,如同长安城规整的里坊格局般,深深烙印在新生儿的命运轨迹中。
万年县廨的户籍册上,墨笔郑重记下这个生于"京兆赤县"的官宦子弟。按《唐六典》记载,京兆府户籍须详录"户主、丁口、年状",宇文融的诞生文书当有"垂拱元年生,白丁"的朱批注记。彼时长安城正施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唐会要》载"诸坊街墙,不得辄开",这个在宵禁鼓声中诞生的生命,日后将以"括户使"的身份打破帝国户籍的隐形藩篱。
宇文氏宅院中的青铜滴漏见证着这个重要时刻。据《大唐新语》记载,当时贵族生子须"以五色丝缚槐木,悬于门左",而《酉阳杂俎》更详述新生儿需"以朱砂点额,佩虎头金锁"。这些被敦煌文书S.1725号写本证实的生育礼仪,暗示着这个婴儿将肩负破除"客户逃散"弊政的历史使命——正如《通典·食货典》所言:"融献策请校天下户籍,收匿户羡田"。
开元元年,长安城槐花正盛时,御史台青砖黛瓦的廊庑间,新任监察御史宇文融正执笔疾书。这位以"明辩有吏干"著称的年轻官员,在《请括籍外羡田奏》中写道:"天下户口逃亡,免役多诡滥,朝廷深以为患。"其笔锋如剑,直指唐王朝初年最隐秘的疮痍——据《旧唐书》记载,当时"客户倍于往时,而田无所增",逃户竟达八十余万之众。
宇文融的奏章震动紫宸。这位生于京兆万年、深谙地方民瘼的御史,在太极殿上以《通典》所载"天下百姓,或因人逃,或遭岁俭,弃卖田宅,漂寓异乡"的惨状说动玄宗。皇帝朱笔御批,命其领"劝农使"之职,一场席卷大唐三百余州的括户风暴就此掀起。《资治通鉴》详载其法:"置劝农判官十人,分巡天下,其新附客户,免六年赋调。"
青史留墨处,尽是宇文融昼夜驰驿的身影。他创制的"帐状"之法,令《唐会要》赞叹为"尽得人间虚实"。州县官吏在铜兽衔环的衙署前,看着这位御史带来的新式簿册瞠目——户主姓名旁朱笔标注"旧贯""现居",田亩数目后细书"永业""口分",更有"逃死""见在"的精确区分。敦煌出土的"大历四年手实"残卷,犹可见当年括户文书的严谨形制。
然而改革者的命运总如履薄冰。《新唐书》记载,当宇文融在汴州查出刺史隐瞒逃户三千时,权贵们开始"疾其暴"。宋璟的谏言"扰人求利"尚属温和,张说的抨击"括客不利居人"则直指要害。但玄宗看着太府寺新铸的"开元通宝"在江淮流通,户部奏报新增客户八十万,终在开元十二年擢其为御史中丞。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算了一笔账:括户岁增缗钱数百万。
暮春的洛阳含嘉仓前,宇文融望着新归籍的农户搬运粟米入窖。这些人曾经"去桑梓之重迁,保山林以自活"(《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如今在"每丁税钱千五百文"的优渥政策下重返版籍。远处漕船正载着新垦籍外田的租米驶向长安,而御史的绯色官袍已染上风尘——这或许就是《册府元龟》所述"融之兴利,始于此也"的最好注脚。
开元七年春,宇文融执牍立于大明宫含元殿前,日光透过鸱吻洒在他手中的奏疏上,墨迹犹新。《资治通鉴》载其"请置劝农判官十人,分行天下",玄宗朱批"可"字如刀,就此劈开了盛唐田制改革的序幕。
宇文融亲赴汴州查勘时,正值麦浪翻金时节。他令胥吏展开《元和国计簿》,对照田亩鱼鳞册逐丘核验。《旧唐书》记其"获伪勋及丁甚众",那些被豪强隐匿的"客户"从桑麻丛中惊起,户籍册上墨点般的逃户终见天日。在洛阳南郊,他目睹"籍外占田"者驱役佃农如蝼蚁,当即援引《唐律疏议》"占田过限"条,命人丈量逾制庄园。司马光笔下"岁终羡钱数百万缗"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重新登记在青苗簿上的姓名。
劝农使的革囊里总装着两样物事:半截《永徽田令》竹简与簇新的户帖。当他在滑州遇到老农王五哭诉被夺永业田时,立即取《通典》所载均田制条文示于县令。杜佑记载其"奏置判官,分往天下,安辑户口,检责隠田",那些盖着劝农使朱印的户帖,让流民得以"附籍受田"。长安西市新设的常平仓里,粟米堆积如丘,《册府元龟》称"融每岁所进,倍于常赋"。
秋雨连绵时,宇文融的马车陷在魏州官道。泥浆中他犹自批阅各道判官呈报,《新唐书》中那些"得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的墨字,在他眼中化作万千炊烟。当夜宿于驿站,烛光下重读《周礼·地官》"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不觉东方既白。次年正月玄宗赐紫金鱼袋时,朝堂上仍有"扰民"非议,但《唐会要》记载的"天下所检责客户,免其六年赋调"的诏令,已随着春牛图散入州县。
开元十七年(729年)六月,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飘着细雪般的芬芳,宇文融踏着御道上的斑驳花影,步履沉稳地走向大明宫。这位以理财能臣著称的干吏,即将迎来仕途的巅峰时刻。《资治通鉴》载:"六月甲戌,以宇文融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那方沉甸甸的相印,终于落在了这个曾以"括户"震动天下的能臣手中。
紫宸殿前的铜鹤在晨光中泛着幽蓝,玄宗亲手将金线装裱的制书交予宇文融时,殿中省官员清晰地记下了诏书中"通敏之才,成吾俭德"八字(《全唐文·授宇文融黄门侍郎制》)。这并非寻常褒词,而是对开元九年(721年)以来宇文融推行括户政策的盖棺定论——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他主持的检括逃户竟得"客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为盛唐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新任宰相的绯色官袍在宣政殿格外醒目。同列宰相裴光庭的眉头却几不可察地蹙了蹙,《新唐书·宇文融传》透露了这场权力更迭的暗涌:"时宰相源乾曜性谨重,无所损益,而融多建白,上亦委之。"宇文融在政事堂议事时,常从袖中取出贴满黄签的账册,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仿佛带着河北道、河南道田间地头的泥土气息。他奏对时惯用"臣请以簿籍为证"开头,这令以文学进身的同僚们颇感不适。
长安西市的胡商们很快发现,新相上任后,市署的税吏突然变得精明起来。《唐会要·逃户》记载的"每丁税钱千五百文"政策,正通过重新厘定的户籍严格推行。而在兴庆宫的沉香亭畔,玄宗对着新贡的扬州铜镜赞叹时,宇文融已呈上《定户口疏》,其中"浮逃客户,免赋六年"的怀柔条款(《全唐文》卷三百三),展现了他刚柔并济的理政智慧。
然月满则亏,《资治通鉴》在记录拜相盛事时,已埋下伏笔:"融性精敏,应对辩给,以治财赋得幸于上,始广置诸使,竞为聚敛。"九月的夜雨敲打着平康坊的檐铃,当宇文融在邸宅烛下批阅各道租庸调奏报时,恐怕未曾料到,百日之后,这位开元盛世的重要塑造者就将因李祎弹劾而贬谪天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六月,宇文融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列宰辅。时人皆以为"融以财赋得幸",其入相实因"善治财赋"之能。《资治通鉴》载:"上以融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奏事称旨,遂与裴光庭并同平章事。"然其相位仅维系百日,便如秋叶骤落,令人唏嘘。
宇文融拜相之初,曾向玄宗进言"括天下隐田及籍外羡田、逃户",欲再施其理财长才。《旧唐书》记其奏对曰:"天下户版刓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可以按籍而取。"然此番言论却遭朝臣激烈反对。中书令萧嵩"数以其诈谲短之",侍中裴光庭更"引大体争之",新旧唐书皆载其"廷议日屈"之状。
九月庚寅,玄宗突然下诏:"融交游朋党,奸诈受贿,贬汝州刺史。"《新唐书》直指其败因:"融乃荐宋璟为右丞相,裴光庭为左丞相,姚元崇为太子少保,谓己所举。帝疑其朋党,诏放之。"《唐会要》更详记其罪状:"奏事不实,隐欺百万,仍更矫诈,妄有荐举。"百日之间,宇文融由"天子器之"的宠臣沦为贬谪之客。
离京之日,宇文融作《上明皇表》自陈:"臣孤负圣朝,万死犹轻,乞停留数月,克效犬马。"然《册府元龟》载玄宗"览表益怒",促其即刻赴任。汝州任上,宇文融仍心怀魏阙,尝对僚属叹曰:"使融更在朝廷数月,天下庶可无事。"此言传入长安,竟成催命符。《资治通鉴》记其结局:"会有飞状告融赃贿事,再贬平乐尉。至岭外岁余,司农少卿蒋岑举奏融在汴州隐没官钱巨万计,制穷治其事,融坐流岩州,道卒。"一代理财能臣,终成玄宗朝堂转瞬即逝的流星。
开元十七年秋,宇文融自汴州刺史徙汝州,旌节未至而身先殒。《旧唐书》卷一百五载其"在路遇疾卒",《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四更详记"年五十九"(注:当从《资治通鉴》考订为四十四岁),一代理财能臣竟殁于赴任途中。
是年九月霜早,汴水舟楫稀疏。据《唐会要》卷八十四载,融自拜相至贬官不过百日,今又自汴州徙汝州,虽非重谴,然"忧惧发于颜色"。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三特书"融坐躁急倾险得罪",其心神耗损可知。驿道青槐落叶纷披,融舆疾而行,至郑州荥阳境,病势转亟。《全唐文》卷二十二录玄宗敕书称"遽此凋落",可见其逝甚速。
《新唐书》本传载其临终"囊无余储",印证《旧唐书》"虽坐法流窜,人颇怀之"的评价。李翰《三名臣论》谓其"体国远略,财成邦用",然开元盛世财赋之丰,实肇于融创置劝农判官十道巡行之法。苏颋撰制诰誉其"精心计,敏事情",而张九龄《驳宇文融赈给议》则暗讥其"促数变易"。毁誉交加间,玄宗闻讣仍"追思其功",此见《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三帝王部·褒宠条。
考《唐刺史考全编》卷五十三,汝州之命实未及履新。杜佑《通典》卷七记其括户八十万,田亦称是,然《容斋随笔》卷七叹其"功名不终"。汴州至汝州四百里官道,秋霖浸辙之时,或见素旐飘摇,终葬洛阳北邙。《文苑英华》卷九百四十四存墓志残篇,有"鼎饪方调,楹书遽掩"之句,恰似为这位"开元言利之臣"(《文献通考》卷二十三语)作谶。
申甫生周日,宣慈举舜年。何如偶昌运,比德迈前贤。 宠获元良密,荣瞻端揆迁。职优三事老,位在百僚先。 北极回宸渥,南宫饰御...
685年-762年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早年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睿宗复位,后即位为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在位后期逐渐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宠爱杨贵妃,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756年被迫退位为太上皇,后被软禁,762年病逝。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对唐朝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685年-765年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代政治家、宰相。他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以宽厚长者著称。早年考中进士,累迁吏部侍郎,掌管官员选拔多年,以公正闻名。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奔赴肃宗行在,后被拜为宰相,辅佐肃宗、代宗稳定朝政,官至太保、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文献'。
685年-754年
齐浣,字洗心,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少以词学称,弱冠举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桂州都督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曾因弹劾不法官员而闻名。后因事被贬,但其才学与品行在当时颇受赞誉。
684年-762年
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他本姓冯,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他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信,权倾朝野,在宫廷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高力士一生忠诚于唐玄宗,参与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在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巩固了唐玄宗的统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随唐玄宗流亡蜀中,后又护驾返回长安。唐玄宗退位后,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 年)遇赦返回,得知唐玄宗已驾崩,悲痛而死。
683年-753年
李林甫为唐朝宗室、宰相。他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687年-726年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喜纵酒游乐。王翰才华横溢,善写诗歌,尤其擅长以壮丽的笔调描绘边塞生活,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开阔,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