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秋胡行

2025年07月05日

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未知。一朝结发从君子,
将妾迢迢东路陲。时逢大道无难阻,君方游宦从陈汝。
蕙楼独卧频度春,彩落辞君几徂暑。三月垂杨蚕未眠,
携笼结侣南陌边。道逢行子不相识,赠妾黄金买少年。
妾家夫婿轻离久,寸心誓与长相守。愿言行路莫多情,
送妾贞心在人口。日暮蚕饥相命归,携笼端饰来庭闱。
劳心苦力终无恨,所冀君恩那可依。闻说行人已归止,
乃是向来赠金子。相看颜色不复言,相顾怀惭有何已。
从来自隐无疑背,直为君情也相会。如何咫尺仍有情,
况复迢迢千里外。此时顾恩不顾身,念君此日赴河津。
莫道向来不得意,故欲留规诫后人。

高适

译文

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未知。
我本是邯郸未嫁的少女,容颜如花却无人知晓。
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路陲。
一朝与你结为夫妻,便随你远赴东疆。
时逢大道无难阻,君方游宦从陈汝。
那时路途畅通无阻,你正游历于陈汝之地。
蕙楼独卧频度春,彩落辞君几徂暑。
独居蕙楼度过数个春天,自你离去又几度夏暑。
三月垂杨蚕未眠,携笼结侣南陌边。
三月垂杨下蚕未眠,我携竹笼与同伴在南陌采桑。
道逢行子不相识,赠妾黄金买少年。
路上遇到陌生男子,赠我黄金欲买我青春。
妾家夫婿轻离久,寸心誓与长相守。
我夫君离家已久,但我心坚定誓与他相守。
愿言行路莫多情,送妾贞心在人口。
劝君莫要自作多情,我贞洁之心众人皆知。
日暮蚕饥相命归,携笼端饰来庭闱。
日暮蚕饿呼唤归家,我整理竹笼回到庭院。
劳心苦力终无恨,所冀君恩那可依。
辛劳无怨无悔,只盼君恩可依可靠。
闻说行人已归止,乃是向来赠金子。
听闻那赠金之人已归来,竟是当初赠金者。
相看颜色不复言,相顾怀惭有何已。
相视无言唯有羞愧,心中悔恨难以言表。
从来自隐无疑背,直为君情也相会。
向来隐藏无二心,只为与你真情相会。
如何咫尺仍有情,况复迢迢千里外。
为何近在咫尺仍生情愫,何况远隔千里之外。
此时顾恩不顾身,念君此日赴河津。
此时顾念恩情不顾自身,想着你今日远行渡河。
莫道向来不得意,故欲留规诫后人。
莫说一直不得志,只为留下规诫警示后人。

词语注释

邯郸(hán dān):战国时赵国都城,今河北邯郸。
容华倚翠: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如花倚翠。
游宦(yóu huàn):在外做官或游历。
蕙楼(huì lóu):女子居所的美称。
徂暑(cú shǔ):指夏天过去。
南陌(nán mò):南边的田间小路。
行子(xíng zǐ):旅人,此处指陌生男子。
庭闱(tíng wéi):庭院,家门。
河津(hé jīn):渡口,指远行之地。

创作背景

秋胡行创作背景浅探

暮色染透竹简的纹理,那首《秋胡行》的墨迹在岁月里洇开,将春秋时期一段伦理寓言凝成永恒。据刘向《列女传》记载,秋胡新婚五日即赴陈国为官,五载后归乡,于桑林遇采桑妇,以金戏之而遭严拒,返家方知乃其妻。这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在汉魏乐府中反复咏叹,至唐代更被赋予新的生命。

诗人以"妾本邯郸未嫁时"起笔,将叙事视角巧妙定位于秋胡妻。邯郸城春日柳色里,那个"容华倚翠人未知"的少女形象,与后来"蕙楼独卧频度春"的寂寥形成强烈反差。当"赠妾黄金买少年"的戏剧性场景在三月陌头展开时,诗中"寸心誓与长相守"的决绝,恰与《列女传》中"妾有夫游宦不返"的记载遥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蚕桑意象的反复出现。"三月垂杨蚕未眠"不仅点明时令,更暗合《诗经·豳风》"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的古老采桑传统。而"日暮蚕饥相命归"的细节,又将道德寓言拉回人间烟火,使贞烈形象具象为沾露的桑叶与疲惫的竹筐。

结尾处"相看颜色不复言"的戏剧性相逢,较之史书记载更添心理深度。当黄金的赠予者与丈夫的身份重合,诗人以"相顾怀惭有何已"的留白,替代了《列女传》中投水自尽的结局,这种艺术处理既保留了"愿言行路莫多情"的道德训诫,又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人性温度。

赏析

《相和歌辞·秋胡行》以汉乐府旧题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伦理悲剧,其艺术魅力在于将道德冲突融入细腻的情感叙事。诗中"蕙楼独卧频度春"与"彩落辞君几徂暑"形成时空对仗,以蕙草之楼象征高洁品格,而"彩落"意象则暗喻容颜凋零,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评此"比兴之妙,正在乎虚实相生"。

诗歌通过三层情感递进展现贞烈之志。初见陌上赠金时,"赠妾黄金买少年"以突转笔法制造戏剧冲突,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盛赞"黄金买少年五字,写尽世间轻薄相"。而妇人"寸心誓与长相守"的誓言,与《诗经·柏舟》"之死矢靡它"的刚烈遥相呼应。最终"相看颜色不复言"的沉默场景,恰如《文心雕龙》所言"隐秀之美,在于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中时空转换极具张力。"三月垂杨蚕未眠"的春日陌上,与"日暮蚕饥相命归"的黄昏场景形成闭环结构,宋代黄彻在《䂬溪诗话》中指出:"蚕意象之妙,既写劳作艰辛,又喻情丝不绝"。而"迢迢千里外"与"咫尺仍有情"的空间对照,恰印证了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艺术法则。

末四句突现诗教功能,"顾恩不顾身"的决绝与"留规诫后人"的劝世之志,使个人叙事升华为道德寓言。明代胡应麟《诗薮》称此结尾"凛然有《春秋》笔法,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彰显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全诗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所评:"情辞婉转中自具风骨,此建安气韵之遗响也。"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王夫之《唐诗评选》
"『赠妾黄金买少年』七字刺心透骨,非历世故不能道。秋胡妻之贞烈,在『寸心誓与长相守』中已埋骨血,后文『顾恩不顾身』更见刚肠。此篇之妙,在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沈德潜《古诗源》
"结句『故欲留规诫后人』,忽转劝世之笔,如孤鸾夜啼忽作霜钟。前段铺陈邯郸女子容华,正是为『彩落辞君』作反衬,建安风骨于此复见。"

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
"『如何咫尺仍有情,况复迢迢千里外』,此等句法,实开宋词顿挫之先声。以空间之远近来丈量情义之深浅,真化工之笔。"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通篇以蚕事为隐喻:『三月垂杨蚕未眠』喻青春,『日暮蚕饥』喻迟暮。黄金少年之诱惑与『劳心苦力』之坚守,构成极具张力的道德寓言。"

钱钟书《谈艺录》
"『相看颜色不复言』胜却万千责骂,此即莱辛所谓『富于包孕的顷刻』。西方中世纪骑士诗写贞妇,未有如此简净深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