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西汉

2025年07月05日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魏徵

译文

赋西汉
咏叹西汉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刘邦在轵道受降,项羽在鸿门争雄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车马疾驰过渭桥,驻军细柳观兵阵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夜宴经过柏谷地,晨游出行杜陵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终靠叔孙通制礼,才显帝王威仪尊

词语注释

轵(zhǐ)道:古道路名,刘邦受降处
鸿门:地名,著名鸿门宴发生地
细柳屯:汉代周亚夫驻军地,以军纪严明著称
柏谷:古地名,具体位置待考
杜原:即杜陵原,汉代名胜地
叔孙:指叔孙通,汉代儒生,为刘邦制定朝仪

创作背景

诗词赋西汉创作背景

历史经纬

此诗以凝练笔触勾勒西汉初年风云,实为唐太宗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组诗之一。贞观六年(632年)秋,太宗驾幸出生地庆善宫时,借汉喻唐,以西汉开国典故映照大唐气象。诗中暗含六组历史镜像:

  1. 轵道受降
    《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降轵道旁",刘邦以宽仁定关中。太宗借此暗喻隋恭帝禅让典故。

  2. 鸿门争锋
    鸿门宴楚汉角力,范增举玦、项庄舞剑的惊心动魄,化作"争长"二字,折射隋末群雄逐鹿的乱局。

  3. 渭桥传驿
    汉代渭水三桥乃军事要冲,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的典故隐现其间,比拟唐初整顿纲纪。

  4. 细柳观兵
    周亚夫细柳营"天子先驱不得入"的严明军纪,实为贞观元年太宗亲阅府兵的文学投射。

盛世隐喻

"夜宴柏谷"暗用汉武帝微行柏谷遇险的典故,"朝游杜原"则化用宣帝杜陵春狩的盛况。尾联"叔孙礼"尤见匠心——汉高祖初轻儒生,叔孙通制礼仪后乃叹"今日知为皇帝之贵",恰似太宗命房玄龄、魏徵等修订《贞观新礼》的文学注脚。

诗史互证

全诗八句暗合"八政"(《尚书·洪范》),以汉史为镜,既展露"皇帝尊"的威仪,又蕴含"水能载舟"的警醒。柏谷之险与杜原之盛并提,恰是贞观君臣对"居安思危"的集体共识在文学场的精彩呈现。

赏析

《赋西汉》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西汉王朝的恢弘气象,通过六个典型历史场景的蒙太奇组接,完成了一幅动态的王朝史诗画卷。

意象的时空交响
"轵道-鸿门""渭桥-细柳""柏谷-杜原"三组地理意象形成精妙对仗,构建起政治军事的双重叙事空间。轵道受降的肃穆与鸿门争长的险峻相映,暗喻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危机(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而"观兵细柳"的严整军容与"夜宴柏谷"的奢华盛景,则形成刚柔相济的美学张力,恰如程千帆所言"在铁血底色上点染的绮丽云霞"(《古诗考索》)。

情感的礼制升华
尾联"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堪称诗眼,揭示出全诗的情感脉络。前六句铺陈的武力征服在此转向文明建构,叔孙通制礼的典故,暗示着从"马上得天下"到"礼乐治天下"的深刻转变。叶嘉莹指出"此中可见唐人对于制度文明的深切认同"(《汉魏六朝诗讲录》),这种认同通过"终藉-方知"的递进句式得到强化。

结构的黄金分割
全诗采用"4+4"的隐形结构,前四句聚焦权力博弈,后四句转向秩序确立。葛晓音认为这种布局暗合"汉初百年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唐诗流变论》)。特别是"夜宴""朝游"的昼夜交替意象,既象征时间流转,又隐喻治国之道的昼夜匪懈。

语言的青铜质感
诗中动词运用极具雕塑感,"驱""观""经""出"等单音节词如青铜器上的铭文般刚劲。周振甫盛赞其"字字如扣钟,声声见汉魂"(《诗词例话》),这种语言质感与西汉的雄浑气质形成完美互文。典故的化用更显妙境,钱钟书称其"使事如盐入水,观之无痕,品之有味"(《谈艺录》)。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汉高祖刘邦生平为经纬,熔史事于五言,得"尺幅千里"之妙。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二十字中,具括高祖生平,如铜铸禹鼎,魑魅魍魉毕现。"起笔"受降""争长"二句,已见开国气象,钱钟书《谈艺录》称其"以鸿门对轵道,不惟工对,尤见深心,楚汉兴亡之枢机,尽在此俯仰之间"。

中二联"驱传渭桥"至"朝游杜原",吴汝纶《古诗钞》眉批云:"四句如展《三辅黄图》,未着一字褒贬,而文治武功自显。柏谷夜宴暗藏韩信事,杜原朝游隐喻《大风歌》,此所谓'春秋笔法'也。"其用典之精微,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如盐著水,视之无形,尝之有味。"

结句归旨叔孙通制礼,王夫之《唐诗评选》叹为"曲终奏雅":"借叔孙礼以显帝王尊,非徒述史,实暗讽贞观之初制礼作乐事。魏征谏太宗尝言'偃武修文',此诗末句正是谏臣笔意。"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点破其双重意蕴:"表面颂汉,内里规唐,此子昂《感遇》之先声,右丞《西施咏》之同调也。"

全诗骨力遒劲处,恰如元好问论诗绝句所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虽仅四十字,已抵得一篇《高祖本纪》,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史笔为诗心,廊庙之气而兼山林之韵",诚非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