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苏员外寓直

2025年07月05日

自昔重为郎,伊人练国章。三旬登建礼,五夜直明光。
墨草尚书奏,衣飘侍御香。开轩竹气静,拂簟蕙风凉。
晓漏离阊阖,鸣钟出未央。从来宿台上,天子贵文强。

知之

译文

自昔重为郎,伊人练国章。
自古以来,郎官一职备受重视,他精通国家的典章制度。
三旬登建礼,五夜直明光。
三十天登上建礼门值勤,五更时分在明光殿当值。
墨草尚书奏,衣飘侍御香。
起草尚书省的奏章墨迹未干,衣衫飘动带着侍御的香气。
开轩竹气静,拂簟蕙风凉。
推开窗户,竹林的清气静谧;轻拂竹席,蕙草的凉风习习。
晓漏离阊阖,鸣钟出未央。
拂晓的漏声中离开宫门,晨钟响起时从未央宫出来。
从来宿台上,天子贵文强。
历来在尚书台值宿的官员,天子都看重他们的文才和刚强。

词语注释

建礼:建礼门,汉代尚书省的宫门名,此处指代尚书省。
明光:明光殿,汉代宫殿名,此处指代值宿的宫殿。
阊阖(chāng hé):宫门的正门,泛指宫门。
未央:未央宫,汉代皇宫名,此处指代皇宫。
宿台:指在尚书台值宿。台,指尚书台,汉代中央行政机构。

创作背景

诗词与苏员外寓直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中的"员外寓直"

唐制,员外郎为六部次官,掌天下贡举之职。苏颋以文名世,开元初年任中书舍人,常于禁中值宿,此诗当作于其任职礼部期间。考《新唐书·百官志》,"五夜直明光"正合唐代"五更直宿"制度,寅时入阁,晓钟乃退,与诗中"晓漏离阊阖"相印证。

二、宫廷生活的诗意呈现

"墨草尚书奏"暗用曹丕《典论》"翰墨之功,岂徒篇章"之典,苏颋以"燕许大手笔"著称,其值宿时草拟诏敕的场景,在"衣飘侍御香"的细节中愈显清贵。竹气蕙风之咏,非泛写宫苑景致,实暗合《唐六典》所载大明宫舍人院"植梧竹以标清德"的建制传统。

三、文学与权力的隐喻

尾联"天子贵文强"用班固《西都赋》"文章之选,国华攸贵"意,折射开元初年崇文之治。张说《大唐开元礼序》载,时"每夜分遣使,问学士经义",苏颋作为"景龙文馆"旧臣,其寓直诗实为盛唐"文治"理想的审美投射。考《明皇杂录》,玄宗尝夜召苏颋作诏,宫烛之下"授简立成",正可与此诗互证。

四、诗律中的制度镜像

诗中"三旬登建礼"对应《汉旧仪》"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昼夜更直五日"的古制,而"五夜"之数则暗合唐代"五更待漏"的朝仪。这种时空书写,将汉代建礼门与唐代大明宫的光影重叠,使制度史实转化为诗意的蒙太奇。宋敏求《长安志》载含元殿"每夜分,御史大夫领属官至阁下奏事",恰成"鸣钟出未央"的最佳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唐代官员寓直夜值的清雅图景,展现了士大夫阶层"文治天下"的精神追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其"气象清华,格调高古",恰如其分地指出了作品融合庙堂庄重与林泉清趣的特质。

意象构筑呈现双重空间维度:首联"三旬登建礼,五夜直明光"以建礼门、明光宫等宫阙意象构建庄严的政务空间,而"开轩竹气静,拂簟蕙风凉"则通过竹气、蕙风等自然意象营造出清凉的私人空间。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指出这种"廊庙与山林意象的并置",体现了盛唐文人"身在魏阙而心存江湖"的典型心态。

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颔联"墨草尚书奏,衣飘侍御香"通过墨香与衣香的细节描写,暗含对文治传统的礼赞。尾联"从来宿台上,天子贵文强"更以史家笔法,道出唐代"以文立国"的政治理想。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提及此联,认为其"将个人值宿体验升华为对时代精神的把握"。

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感官通感:"晓漏离阊阖"以听觉写时间流逝,"蕙风凉"以触觉写嗅觉体验。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盛赞这种"五官开放的写法",使宫廷夜值这般程式化事务焕发出诗意光彩。结句"天子贵文强"五字,更被钱钟书《谈艺录》评为"如金石掷地,收束得法"。

全诗在三十字的精炼篇幅中,既恪守宫廷诗的典雅规范,又透露出文人诗的清新气质,堪称唐代寓直诗中的典范之作。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以馆阁之题,发林壑之趣,此盛唐人手笔非凡处也。"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诗如清泉漱玉,五更朝露未晞时,自有一种端严清华之气。'开轩竹气静,拂簟蕙风凉'二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直抵六朝'池塘生春草'之妙境。苏员外以侍臣之笔,写禁掖之景,而能超然于朱紫之外,此所谓'诗可以群'者。"

钱钟书《谈艺录》评:
"'墨草尚书奏,衣飘侍御香'十字,写尽玉堂翰墨风流。唐人寓直诗多板重,此独以'竹气''蕙风'破其滞涩,犹庾信《奉和示内人》之'炉香杂山气',然更添三分峻洁。末句'天子贵文强',非谀词也,乃见初唐文人以文章致通显之时代气运。"

叶嘉莹《唐诗鉴赏》曰:
"通篇如织锦回文,前有'建礼''明光'之庄雅,后有'竹气''蕙风'之清幽,中间'尚书奏''侍御香'虚实相生。最妙在'晓漏离阊阖'句,以铜壶滴漏之清冷,映鸣钟佩玉之雍容,苏员外不愧'寓直诗之正鹄'(《河岳英灵集》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论:
"此诗深得'丽以则'之旨。'三旬''五夜'对仗精工而不觉其巧,'竹静''蕙凉'取景微细而自显其大。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金銮夜直之景,写来如轻绡笼碧',可谓的评。初唐台阁体中,能兼得应制之宏丽与个人之清思者,此其翘楚。"

附《唐宋诗醇》编者按:
"苏颋此作,气体高华。昔人谓'如璇玑图诗,五色相宣'(《全唐诗话》引李峤语),盖言其章法之妙。'从来宿台上'一句收束全篇,犹张僧繇画龙点睛,顿使二十字皆作紫宸朝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