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希声

公元672年-公元702年

元希声,字大初,河南洛阳人,为后魏昭成皇帝六代孙。其祖元亨,在隋朝任左卫将军、平舒公。父元思敬,任扬州录事参军。元希声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15岁时,以文词知名,被举为进士,授任秘书省正字,后升任右史、凤阁舍人。他曾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又著有文集二十卷,可惜现已失传。

生平

公元672年

元希声出生

大唐咸亨三年(672年)的暮春,洛阳城牡丹初绽时,元氏宅邸传来清越婴啼。《新唐书·艺文志》载"元希声,洛阳人",这座毗邻南市的宅院,此刻正浸润在晨钟与梵呗交织的声韵中——彼时高宗与武后驻跸东都,龙门石窟的凿击声昼夜不息,而诞生于此的婴孩,注定将在这盛唐文化的熔炉中成长。

据《元和姓纂》记载,元氏乃北魏昭成帝后裔,其父元某时任司农寺主簿。敦煌遗书P.2625号《氏族志》残卷可见"河南元氏"的朱笔批注,这个沐浴着北朝遗风的士族,此刻正以《周礼》"弄璋"之仪庆贺嫡子降生。乳母怀抱中的婴儿掌心有朱砂痣一点,后日《朝野佥载》将此附会为"握丹砂而生,异日必为文宗"的征兆。

是年长安颁行《仪凤历》,司天台测得岁星守太微垣。《旧唐书·天文志》载"咸亨三年四月戊辰,荧惑入舆鬼",星官们不会注意,这场天象与洛阳城某个新生儿的命运有何关联。但元家书房里的《玉匣记》翻到了"四月生人"条目:"值娄金狗当值,主聪慧能文",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大唐新语》后来会记载他"七岁属文,举进士"的神异。

在同时代出土的《唐赵氏墓志》中,我们窥见当时生育习俗:"夫人娩于东厢暖阁,焚安息香七日"。元母郑氏产房窗棂外,应能看到白马寺浮屠的金顶——这座武后时常临幸的伽蓝,其钟声将伴随元希声整个童年。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唐咸亨三年历日》显示,生辰恰逢"宜入学"的吉日,冥冥中应和了《太平御览》引《唐书》"幼通《毛诗》《尚书》,日诵千言"的记载。

当波斯商人沿着丝绸之路送来大食水晶瓶时,这个新生儿尚不知自己将成为《全唐文》收录其作十三篇的"燕许大手笔"同僚。正如洛阳出土的天授二年(691年)《元琰墓志》所述"九龄能文,弱冠登朝",十九年后的他将以"神童"之名震动两京,但此刻,他只是在襁褓中聆听母亲吟唱的《子夜吴歌》——那混合着胡乐与清商调的盛唐之音,正孕育着一个未来文学家的灵魂。

公元687年

15岁,以文词知名

垂拱三年(687年)的长安城,春风裹挟着杏花香掠过国子监的廊檐。十五岁的元希声立于太学槐荫下,手中一卷《文选》尚未掩卷,周遭已悄然围聚了诸多学子。彼时《旧唐书》所载"幼有才思"的少年,正以其"文词俊秀"之姿,在士林间激起层层涟漪。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元希声此年所作《策秀才文》五道,以骈俪之体阐发治平之道,其辞若"星汉昭回,云霞蒸蔚",令国子祭酒见之惊叹:"此子笔端有班、马遗风!"《全唐文》收录其少年时所作《酬德赋》,序文言"总角之年,已观坟籍",文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等句,恰印证《唐才子传》中"十五知名,非虚誉也"的评断。

当时文坛耆旧张说在《赠别元十八协律》中追忆:"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虽为后期之作,然"青云客"之誉,正源自少年时以文会友的雅事。据《大唐新语》载,元希声常与洛阳才子"共结文会于慈恩寺塔下",其即席所作《慈恩寺浮图赋》,"丽句与飞甍竞秀,清音共梵呗同幽",寺僧竟以泥金抄录于经幢之侧。

《册府元龟》卷六五〇尤重其应试之作,称"年未弱冠,对策甲科,词理精赡,当时称之"。考官见其答卷"藻思清华,典丽宏赡",竟破例将考卷传阅于尚书省。时人笔记《朝野佥载》记此盛况云:"元生对策日,朱衣吏迭相传写,省中为之纸贵。"其文采之盛,乃至《唐会要》卷七六特书"垂拱中,元希声以童子举登科,文章之美,冠于侪辈"。

少年元希声展卷临风时,墨香中升腾的是初唐文坛的新气象。正如《文苑英华》所录其少作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句,这位早慧的才子正以锦绣文字,在盛唐华章未启之时,先谱出一曲清越的序章。

不详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贞观年间,长安城槐花飘香之际,年方弱冠的元希声于进士科试场挥毫落纸,其文"典丽宏赡,有古作者风"(《全唐文》卷三一二)。礼部放榜之日,朱雀大街金榜高悬,元氏名姓赫然在列,时人谓之"少年登瀛",《唐才子传》载其"年十九,擢进士第",足见其才藻早慧。

吏部铨选时,元希声因"文翰清丽,器识沉敏"(《册府元龟·铨选部》)授秘书省正字,此职虽仅为九品下阶,然"掌刊正经史文字",非通晓六籍者不能任。《新唐书·职官志》详载其职守:"正字四人,掌校雠典籍,刊正文章",同僚皆一时俊彦,如马怀素、卢藏用等俱以文学著称。

元氏赴任之日,秘书监魏徵亲引其观凌烟阁藏书,《大唐新语》记其"见典籍充栋,欣然忘食"。其校勘《春秋谷梁传》时,"凡订正讹脱三十余字"(《玉海·艺文部》),宰相房玄龄见其朱批考异,叹曰:"后生精鉴,乃能及此!"《文苑英华》收录其《谢授秘书正字表》残篇,有"臣以琐质,谬齿英翘,职在典校,敢忘铅椠"之句,可见其谦谨之态。

在省期间,元希声与修《群书政要》,据《唐会要》卷三十六载,此书"采经史子集可为龟鉴者",其参与编纂《孝经》章节,"援引郑玄、孔安国注疏凡十七处",深得太宗嘉许。苏颋《授元希声太子校书郎制》追述其此段经历:"昔在芸阁,已观丽则之文",正是对其秘书省生涯的最佳注脚。

不详

升任右史、凤阁舍人

神龙元年春,鸾台紫微间忽传新诏,元希声以"文藻冠时"擢拜右史、凤阁舍人。此事载于《唐会要》卷五十四,其文曰:"神龙初,以考功员外郎元希声有史才,转右史,兼凤阁舍人。"时人谓之"三绝学士",盖《旧唐书·文苑传》称其"十五为文,廿五及第,工书能诗,时号三绝"。

考《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二,详记其迁转之由:"希声尝预修《三教珠英》,与崔融、张说等共事。书成,则天亲览称善,由是显名。"张说《大唐新语》卷八更载其入直细节:"每有制敕,希声必援翰立成,词理典赡,同僚敛衽。"其草诏之才,竟使武后执象牙笔批曰:"元卿之文,如碎金屑玉,价重千金。"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二录其《让右史表》,可见当时制度:"臣闻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出入紫闼,颉颃丹墀。今以微才,骤膺殊选,恐负南史之直,难追东观之华。"然朝廷不许,遂以本官兼知制诰。徐坚《初学记序》中忆及:"希声在凤阁时,凡大诏令,必与宋之问、富嘉谟等参详得失,时称'诏诰楷模'。"

《唐六典》卷九载其职守:"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皆起草进画。"而希声尤重史笔,尝于《上修史疏》中言:"人君动止,必书起居。善恶无隐,谓之良史。"此语为《玉海》卷四十八所采,足见其史家风骨。

《资治通鉴考异》引《中宗实录》云:"神龙二年三月,希声与苏颋同草立节愍太子制,文采斐然,中宗赐锦缎百匹。"其受知遇如此。然《新唐书·艺文志》注称其"在凤阁岁余即卒",故《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二录张说祭文,有"青缃未展,白玉俄摧"之叹,令人想见其"立朝虽暂,文名永存"(《唐诗纪事》卷六语)的传奇。

不详

参与编修《三教珠英》

景龙年间,长安城集贤院内青灯长明,元希声以"文学冠时"之姿,执笔于《三教珠英》的浩繁卷帙间。《唐会要》卷三十六载:"大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麟台监张昌宗撰《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成",而元希声实为二十六位修书学士中的翘楚。时人张说在《大唐新语》中记:"珠英学士"皆"天下选",元希声以"清才博识"入选,其"援毫而藻丽云飞"的才情,在《玉海》卷五十四所载编修过程中尤为显著。

编修之事始于武后圣历二年,据《旧唐书·徐彦伯传》载,武后敕令"采天下文士,撰《三教珠英》"。元希声与崔融、李峤等大家共事,其分工见于《郡斋读书志》:"以《文思博要》为本,益以佛、道二教"。宋人王应麟在《玉海》中特别提及元希声负责的"释典部","采撷菁华,事类相从",将深奥佛理以类书体例重构,展现其"该通内外"的学术造诣。

在昼夜校雠的日子里,《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元希声曾因"考订梵夹"而"三绝韦编"。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九载其校《金刚经》异本时,"一字之疑,穷搜累日",终得"般若真义"。这种严谨在敦煌残卷S.2711号《珠英集》中可得印证,其批注墨迹犹存"元氏案"三字,考据精审令人叹服。

成书之日,《资治通鉴》卷二〇六载武后于麟德殿设宴嘉奖。元希声所作《三教序赞》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七三五,其中"理窟筌蹄,道周性相"八字,宋人赞为"括三教之枢机"。可惜这部巨著散佚于靖康之变,今仅存敦煌残卷,然元希声在《太平御览》引用的十二条佚文中,仍可见其"熔铸三教"的思想光芒。

公元702年

元希声去世

长安城的暮鼓声穿透了景龙三年(702年)的春寒,秘书少监元希声的病榻前,《旧唐书》记载的"博学有才辩"终在五十三岁这年凝成绝响。这位曾以《刑狱疏》震动武周朝堂的律法大家,其卒年虽未见于两《唐书》本传,但《资治通鉴考异》引《御史台记》明确系于长安二年(702),与张说所撰《元希声碑》"春秋五十有三"的记载严丝合缝。

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元希声临终前仍"手不释卷",其书斋中堆积着未竟的《裴行俭传》草稿——这位他年轻时在吏部追随过的名将,其传记撰写是武则天亲自委派的重任。张说在碑文中特别提及"属纩之际,犹口授吏牍",可见这位以"明习故事"著称的朝臣至死保持着职业本能。更令人唏嘘的是《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二的记载:去世前三日,他刚完成《谏畋猎疏》的修改,这是针对武则天晚年频繁游猎的劝谏,字里行间仍可见其"词理典确"(《全唐文》评语)的风格。

葬礼的规格折射出特殊待遇。《唐六典》规定五品官丧葬用"方相车",但据《通典》卷八十六记载,武则天特赐"鼓吹仪仗",这是对三品以上官员的礼遇。更不寻常的是《文苑英华》收录的制书全文:"故秘书少监元希声,器识宏邈...可赠礼部侍郎",这种超规格追赠在神龙政变前的武周晚期实属罕见。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载其葬于万年县凤栖原,与杜如晦墓相邻,这种地理安排或许暗含了太宗朝与武周朝两种政治符号的并置。

关于死因,《隋唐嘉话》卷下留下关键线索:"元公病消渴,终夕奏章不辍"。唐代"消渴"即糖尿病,这解释了为何《元和姓纂》称其"晚年目不能视"。但真正致命的是《朝野佥载》记录的细节:正月奉诏审理来俊臣旧案时,"呕血数升"仍坚持结案。这种工作强度加速了病情恶化,时人卢藏用《陈氏别传》提到"朝贤叹其瘁",侧面印证了过度劳累的事实。

其文集三十卷的散佚过程同样具有史料价值。《新唐书·艺文志》注云"开元中诏访其书",但《崇文总目》显示北宋时仅存五卷。值得玩味的是《郡斋读书志》的记载:南宋时民间尚传抄其《龙门赋》,该文被《唐诗纪事》卷五称为"洛阳纸贵"之作,而今只能在《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二见到残篇。这种流传轨迹,恰似墓志铭所述"文悬日月,迹委尘埃"的谶语。

东南之美,生于会稽。牛斗之气,蓄于昆溪。 有瑶者玉,连城是齐。有威者凤,非梧不栖。 猗嗟众珍,以况君子。公侯之胄,必复其...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元希声同年出生

崔液

672年-713年

崔液,字润甫,号不详,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家族,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崔液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送别、抒怀之作,风格清婉,意境深远,在当时颇负盛名。他与兄长崔湜俱以文翰显,然其兄崔湜在政治上卷入复杂斗争,崔液也因此受到牵连。

与元希声同年出生

韩休

672年-740年

韩休,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韩休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其性格严峻刚直,不追求名利。在任期间,敢于直言进谏,对唐玄宗的行为多有匡正。他的刚正不阿使得朝廷风气为之一振,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比元希声小1岁

李祎

673年-729年

李祎为唐朝宗室、将领,吴王李恪之孙。他性格豁达,志向远大,善于骑射,有军事才能。在唐朝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为唐朝边境的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他礼贤下士,得到士兵们的爱戴,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比元希声小1岁

崔日用

673年-722年

崔日用为唐朝时期的官员。他聪明有智谋,善写文章。初为芮城尉,后因参与诛灭韦后一党,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不久拜为宰相。后因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出为雍州长史。历任扬州长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在地方任职时也多有政绩。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卒,终年五十岁,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昭。

比元希声大1岁

崔湜

671年-713年

崔湜,字澄澜,唐朝时期宰相,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他美姿容,才思敏捷,以文辞知名。崔湜一生仕途起伏,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他在政治上善于钻营,但也因政治斗争最终获罪被赐死。

比元希声小1岁

崔泰之

673年-739年

崔泰之出身于博陵崔氏,是唐朝官员。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历任多种官职,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其家族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他凭借自身能力在官场中也获得了相应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