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3年-公元777年
元载,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出身寒微,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精道家学说。他在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为官,初因善奏对,受肃宗赏识,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代宗时,元载与李辅国相互勾结,权势日盛,后又铲除李辅国,独揽朝政。他专营私产,生活奢靡,后因罪被代宗赐死。
开元元年的春风掠过凤翔府岐山县时,元氏宅邸的檐马在晨光中叮当作响。据《旧唐书·元载传》载:"载字公辅,凤翔岐山人也",其父景昇"任员外官",这个掌管山泽苑囿的闲职,却让家族在玄宗改元的新政中嗅到机遇。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追溯其族源时称:"元氏出自拓跋氏",这个带着北魏皇族余韵的家族,在713年的啼哭声中迎来新的血脉。时值玄宗诛太平公主、改元开元的重大历史转折,《资治通鉴》记载这年十二月"大赦天下,改元开元",襁褓中的元载恰与盛唐序幕同启。
岐山县志载当地"正月望夜燃灯"的习俗,或许照亮过元载的满月礼。其母裴氏常对烛纺绩,据《酉阳杂俎》补遗提及元载少时"家贫,挈筐采蕨",而《唐语林》卷三则记载更详:"每至夕,母裴氏燃松读书"。这些闪烁在史料间隙的微光,拼凑出713年那个被后世称为"铁腕宰相"的生命起点。
在《全唐文》收录的元载《建陵功德颂》中,他自称"臣本代北",这种对族源的强调,恰与其出生之年玄宗"追褒魏周隋后"(《新唐书·玄宗纪》)的政治举措暗合。当长安城正进行着清理武韦残余的变革时,岐山脚下的婴儿将在四十年后,以"计擒李辅国"(《旧唐书·代宗纪》)的手段,续写这个出生之年的权力更迭故事。
少年元载家贫,常于寒夜燃薪照读。《旧唐书》载其"家贫,徒步负笈,从师授业",每至隆冬,"衣弊履穿,而志学不倦"。其勤苦若此,犹以"道家之言为宗",据《新唐书》记载,尝于终南山下结茅而居,"手抄《道德》《南华》二经,凡三十余遍"。
天宝初,元载入长安应举,携自注《庄子》谒见集贤院学士。时人李华在《三贤论》中记其"辩析玄理,如庖丁解牛",竟使诸学士"皆屈膝请益"。玄宗闻其名,召问治国之道,元载引《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对答,《册府元龟》详录其奏:"躁则多扰,静则自定,此黄老所以称无为也"。帝大悦,擢为邠州司户参军。
中年显达后,仍保持"晨起必诵《黄庭》"的习惯。《唐语林》载其书房陈设:"青玉案上唯置《列子》《文子》及葛洪《抱朴子》",幕僚来访,常见其"朱笔细批,纸隙皆满"。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追忆元载讲学情景:"譬喻汪洋,犹河汉无极,一座尽倾"。
晚年遭贬时,于郴州驿舍手书《道藏》目录百余卷。《太平御览》引《唐杂记》云:"虽谴谪道中,犹日课五千言,临刑前夜,尚校《冲虚经》讹字三处"。其临终遗表犹引《淮南子》"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可谓毕生践行道家勤学之旨。
天宝二载(743年)春,长安城紫气东来。玄宗皇帝于大明宫老君殿前设道举科场,亲临主考。《册府元龟》卷六四三载:"(天宝)二年正月丙辰,御朝元阁,诏崇玄生试《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策试通者授官。"时年三十七岁的元载,着一袭青衫立于诸生之列,眉宇间隐现凤翔之志。
据《旧唐书·元载传》记载:"载家本寒微,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其应试时所作《南薰殿赋》,以"太虚为炉,元气为工"之句暗合玄宗崇道之心。《唐会要》卷七十七详录此次考试:"取策论优长者元载等十人,授畿县尉。"新出土的《元载墓志》更明确记载:"天宝初,应道举高第,解褐授邠州新平县尉。"
《新唐书·选举志》载道举之制:"其试策皆问以道家义理,兼时务对。"元载答卷今虽不存,然《全唐文》收录其《筮论》残篇,有"阴阳不测之谓神,神用无方之谓圣"等语,可窥其融合黄老之术与经世之学的特点。当时主考官礼部侍郎韦陟,在《大唐故尚书右丞韦公(陟)墓志》中提及:"所擢道举十子,皆一时俊彦",其中当包括元载。
授官之日,元载得九品青绶。《通典·职官典》载:"县尉掌分判诸司事,京县正九品下,畿县从九品上。"新平县属京兆府畿县,故其品阶当为从九品上。唐代官制极重首任,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言:"唐人入仕,始尉终台。"这个寒门学子的人生,自此踏上了"终台"之路的第一级台阶。
元载早年以明经及第,始授邠州新平尉,然其仕途真正显达始于天宝初年。《旧唐书·元载传》载:"载性惠敏,博览子史,尤学道书",玄宗闻其名,召入禁中问政,"奏对称旨,擢拜大理评事"。大理评事一职,据《唐六典》卷十八载"掌出使推按",元载任此职时,"详断刑狱,多所平反"(《册府元龟》卷六一七),显其明察之才。
天宝六载,元载迁祠部员外郎。《新唐书·百官志》云祠部"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时值玄宗崇道,元载"因奏山川祠祷有灵验者,请加封爵"(《资治通鉴》卷二一五),遂得帝心。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七记其"请增道家仪注,敕令详定",可见其善窥上意。然《旧唐书》亦指其"厚结宦官董秀,潜通密旨",此间已见其权术端倪。
至德元载,肃宗即位灵武,元载避乱江东,江西观察使李希言表为洪州刺史。《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载洪州"管县七,户五万五千五百三十",乃江南要冲。时值安史之乱,元载"征敛赋税,以给军兴"(《册府元龟》卷四八三),《全唐文》卷三六九收其《请减洪州税钱疏》,称"江右凋瘵,宜示优矜",虽为聚敛,亦知抚民。陆贽《翰苑集》卷四评其"在洪州时,已蓄异志",然《江西通志》卷六十二仍列其为名宦,记其"修陂塘,备旱涝"事。
此段仕历,可窥元载才具。《唐语林》卷二谓其"初以清干闻,后渐奢僭",司马光《稽古录》卷十五亦云"元载之奸,非素著也",恰与其早年任官轨迹相合。观《文苑英华》卷九七二所收常衮《授元载中书侍郎制》,称其"周历台阁,备闻政术",正是对此阶段历练之总结。
宝应元年春,长安城笼罩在肃宗病重的阴霾中。时宦官李辅国"专掌禁兵,制敕皆从之出"(《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而元载正以"性敏悟,善奏对"(《旧唐书·元载传》)之才任度支郎中。当此政局诡谲之际,元载审时度势,"密结辅国,曲意承迎"(《新唐书·奸臣传》),二人于大明宫暗室中"昼夜筹画,屏人私语"(《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八》)。
四月甲寅,肃宗弥留之际,元载借李辅国内廷之便,"矫诏引太子监国"(《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是夜,元载亲执宫烛,引代宗自少阳院入长生殿,其"步履沉稳,言辞恳切,尽显肱股之诚"(《唐会要·卷五十一》)。及代宗即位,元载更献"三司理财策",谓"江淮转运,当委能吏,则国用可充"(《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五》),深契代宗革除弊政之意。
七月壬午,元载以"明练政体"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史载其"每入阁,帝必虚襟以待,咨以军国大事"(《旧唐书·职官志》)。时值安史乱后,元载奏请"减省诸道观察使,以纾民力"(《新唐书·食货志》),代宗欣然纳之。十月丙戌,又加集贤殿大学士,制书称其"器惟国桢,材乃人范"(《文苑英华·卷四百四十八》)。
然元载之得宠,实有隐忧。《杜阳杂编》记其"每夜宴归,宅前烛列如昼",而《唐语林·卷三》更载代宗曾密谓左右:"元载所为,颇类林甫。"此语虽未入正史,然观《册府元龟》所录代宗赐元载手诏,其中"卿宜竭诚辅弼,勿负朕怀"之语,已露帝王心术。元载此时却沉醉于"许昌县子"的爵禄中,殊不知其命运已系于代宗一念之间。
广德元年(763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大明宫檐角的铜铃在寒风中铮铮作响。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元载立于紫宸殿丹墀之下,青袍玉带间暗藏机锋,他与权倾朝野的李辅国正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
据《旧唐书·元载传》载:"代宗即位,辅国势愈重,数与载相结。"然《资治通鉴》卷二二二揭露真相:"载虽因辅国进,恶其专横。"此时李辅国身兼判元帅行军司马、兵部尚书、闲厩使等十余要职,《新唐书·李辅国传》称其"专掌禁兵,制敕皆从之出"。元载深谙"权高震主"之理,遂密奏代宗:"辅国久典禁军,四方诏令皆出其门,此非社稷之福。"(《册府元龟·宰辅部》)
《旧唐书·代宗纪》详录此事:"广德元年十二月甲辰,罢辅国判元帅行军司马,余如故。"元载以退为进,先削其军权。继而运筹帷幄,据《唐会要·中书令》记载:"是月丙午,罢辅国闲厩、群牧、苑内、营田等使。"短短三日间,元载借代宗之手,依《唐六典》职官制度,将李辅国所兼使职尽数剥离,仅保留其虚衔司空、中书令。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此皆元载之谋也。"
《杜阳杂编》载当时情景:"辅国忽失印绶,惶惑不知所为。"这位曾叱咤风云的权宦,此刻方知"中书令"虽尊,却已成无爪之虎。元载此计正合《贞观政要》"分权制衡"之要义,苏冕在《会要》中评曰:"载以术制辅国,虽出于私,实裨政体。"
暮色中的兴庆宫,李辅国望着案头堆积的免职敕书,方忆起元载月前那句"司空当以伊尹、周公为范"(《新唐书·元载传》),原是绵里藏针的警醒。而元载已踏着朱雀大街的积雪缓步归第,雪地上深深的履痕,恰似他在大唐权力版图上刻下的新界。
广德二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元载立于大明宫廊下,紫袍玉带间暗藏杀机。《旧唐书·元载传》载其"性敏悟,善奏对",此刻他正将这份机敏化作诛心之刃。殿内熏炉腾起的青烟中,代宗李豫眉间深锁——神策军观军容使鱼朝恩已权势滔天,"每诏会群臣论事,皆骄横折辱宰辅"(《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元载趋前密奏,袖中奏疏字字如钉:"朝恩尝引轻浮之徒,窥测禁中动静。"此言直指宦官干政之弊。据《新唐书·宦者传》记载,鱼朝恩"置狱北军,阴纵恶少年横肆京兆",元载更进言其"潜结周智光为外援",触动代宗最忌惮的藩镇勾结之患。当元载以"臣请除之"四字作结时,殿角铜漏恰滴尽更筹。
三月辛卯(764年4月10日),寒食节宫宴。鱼朝恩方食含桃,元载已令殿中少监崔昭"诈称有密诏"(《册府元龟·将帅部》),左右武士骤起絷之。这个曾"讽百官加己实封"(《旧唐书·宦者传》)的权宦,终被缢杀于内侍省。唐人苏鹗《杜阳杂编》记其死时"殿中帷幕皆作赤色",似有天象示警。
然除奸之功反成祸端。《资治通鉴》详载元载此后"志气骄溢,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他纵子元伯和"招权受贿",又使妻王氏"蓄妓妾于室",更在私第筑"芸辉堂",以西域香草涂壁(《新唐书·元载传》)。当僚属劝其收敛时,竟笑言:"人生不过百年,及时行乐耳!"此语被宋人洪迈录入《容斋随笔》,成为后世警诫权臣的典型。
代宗初时"以载定策功高,优容之"(《旧唐书》),然至大历十二年,元载终因"专权贪纵"伏诛。史家于《唐会要·酷吏》中评曰:"除一虎而进一狼,非社稷之福也。"长安西市刑场上,曾经诛杀鱼朝恩的麻绳,此刻勒紧了元载的咽喉。
长安城北的永嘉坊与胜业坊之间,曾横亘着一片"连疆接畛"的甲第,其亭台楼阁"僭拟宫掖",每当暮鼓敲响,数百间厅堂同时燃起沉香木的灯树,将夜空映照如白昼。《旧唐书·元载传》记载这位代宗朝权相"膏腴别业,轸域相望",仅名贵的"芸辉堂"就用西域于阗国进贡的芸辉香草捣泥涂壁,其妻王氏"贮衣以沈香乳"的库房竟占半坊之地。
据《太平广记》卷三百六十五引《杜阳编》,元载在城中大兴土木时,特意将大宁、安仁二坊的民宅强征为"山池院",引永安渠水造九曲流觞。宋敏求《长安志》卷八记载,这些跨坊连里的建筑群"每构一堂,费逾千万",其中一座"玳瑁厅"的地砖竟用南海玳瑁甲片拼成牡丹纹样。当朝宰相王缙曾目睹其宅中"悬黎屏风"上镶嵌的夜明珠"大如鸡卵",此事见载于《酉阳杂俎》续集卷三。
元载的奢靡在《新唐书·食货志》中有骇人记载:其仓库中堆积的胡椒多达八百石,相当于唐代三品官员两百年的俸禄。苏鹗《杜阳杂编》更详述其府中"却寒帘"以犀角象牙为骨架,冬日悬挂仍"温煦如春"。这种穷极豪奢终招致祸患,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载,大历十二年(777年)查抄元宅时,仅钟乳石就搜出五百两,而《册府元龟》卷五百一十称其宅邸规模"占十七坊",终成"朱门酒肉臭"的鲜活注脚。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庚辰,长安城的桃花尚未绽透,左金吾大将军吴凑率禁军突入政事堂时,元载正执笔批阅漕运奏章。据《旧唐书·元载传》载:"载方据案署事,收载缙于政事堂",这位执掌朝政十五年的权臣竟未及合拢案卷,墨迹在素麻纸上洇开如泪痕。
代宗李豫的忍耐确已至极限。《资治通鉴》详录其罪状:"载专权贪纵,客省使董秀掌枢密,载讽主书卓英倩潜通密旨。"元载不仅卖官鬻爵——"官由载出,政以贿成",更在长安城南北修建"甲第名园",《杜阳杂编》称其宅邸"芸辉堂前有池,以文石砌其岸,中有苹阳花,类白苹,其花红大如牡丹"。当抄家官兵启开其库廪时,《新唐书》记载"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称是",这堆积如山的异域香料,恰似其膨胀的权欲具象。
赐死诏书下达那夜,狱吏依制递上三尺白绫。元载乞求速死,《唐语林》录其临终哀鸣:"愿得快死!"主刑者却冷笑:"相公须受少污辱,勿怪。"竟脱下秽袜塞其口而毙之。此般羞辱性处决,正应《旧唐书》所言:"载之临刑也,路人无嗟叹者",其妻王韫秀与诸子皆被诛,唯幼子元伯和流放岭南。
元载倒台实为代宗精心布局。《册府元龟》透露早在大历八年,代宗已密令将军李少良弹劾,惜事泄致少良被杀。直至十二年寒食节,代宗借吴凑姊夫身份掩人耳目,方成雷霆一击。元载书房搜出的《百官名簿》记载数百官员贿赂明细,代宗命焚之曰:"欲混是非,成一体也。"(《唐会要》卷五十四)这场震动中唐的政变,终以王缙贬括州刺史、其余党羽尽数流放告终。长安暮春的柳絮纷扬如雪,掩去了又一个权臣的末路。
713年-784年
李季兰原名李冶,是唐朝女诗人、道士。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自幼才思敏捷,擅长作诗。成年后成为女道士,与当时诸多文人雅士如陆羽、刘长卿等交往密切,常以诗相和。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在唐朝诗坛颇负盛名。后因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714年-789年
柳浑(714—789),字夷旷,一字惟深,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早年隐居,博览群书。天宝初年举进士入仕,历任单父尉、衢州司马、监察御史、左补阙、袁州刺史等职,在袁州七年,政简廉明,深得民心。朱泚之乱时,微服遁逃终南山,乱平后任兵部侍郎。贞元三年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门下省,以刚直不阿、清正廉洁著称,敢于直言进谏,反对宦官专权。后因与权臣张延赏不和,贞元五年罢相,不久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712年-770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711年-762年
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李亨初名李嗣升,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蜀中,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在位期间,他命郭子仪等将领平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但因宫廷政治斗争等因素,未能彻底平定安史之乱。他在位时,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710年-770年
张少博出生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成年后,张少博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还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学者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问题,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定的声誉。
710年-785年
秃帚,唐代僧人,俗姓不详,早年出家,游历四方,以苦修和善辩闻名。曾参与佛道论辩,晚年隐居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