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兰

公元713年-公元784年

李季兰原名李冶,是唐朝女诗人、道士。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自幼才思敏捷,擅长作诗。成年后成为女道士,与当时诸多文人雅士如陆羽、刘长卿等交往密切,常以诗相和。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在唐朝诗坛颇负盛名。后因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生平

公元713年

李季兰出生

开元元年(713年)的暮春,长安城牡丹初绽时,一户李姓官宦家中传来婴啼。《玉台后咏》载"季兰生于京兆,父为司勋员外郎",其父李恕时任从六品上阶文官,正值玄宗改元开元、励精图治之际。据《唐才子传》所述,此女"生而颖慧,七岁能诗",其诞辰恰逢大唐盛世序幕拉开之时。

《太平广记》引《抒情诗》记载:"李季兰幼时,父抱于庭,指蔷薇令咏。"虽未直言出生细节,但可知其家学渊源。考《新唐书·百官志》,司勋员外郎掌官勋级,其父任职的司勋司隶属吏部,可见家族乃典型士大夫阶层。唐人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称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这种与生俱来的气度,或与713年那个充满生机的春天有关。

《唐诗纪事》卷七十九记载:"季兰名冶,以字行。"按唐人习俗,女子及笄方取字,可知"季兰"之字乃后取,然其本名"冶"字已暗含锻造之意。彼时长安正值姚崇、宋璟执政,《资治通鉴》载该年"米斗至十三文",民生安定,为这位未来女诗人提供了优渥成长环境。刘长卿后来在《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诗中称她"女中诗豪",这般才情的种子,早在开元元年便已悄然埋下。

公元729年

六岁时,作《咏蔷薇》诗,因其诗中“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之句被父亲认为有失妇德,被送入剡中玉真观作女道士

六岁的李季兰正踮脚触碰庭前蔷薇新枝时,忽有清风掠过她垂髫间的丝带。据《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玉堂闲话》载,其父李公见状笑问:"可能咏此花否?"女童仰面凝视着未及搭架的藤蔓,脱口吟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这稚嫩童声里迸发的诗句,竟成为她人生转折的谶语。

《唐才子传》卷八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惊变:"父恚曰:‘此必为失行妇也!’"在唐代礼法森严的语境中,"架却"谐音"嫁却",未及婚龄便言"心绪乱",在士大夫眼中确属骇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八更补充道:"遂命入剡中玉真观为道士",这个决定背后,实则是中唐时期"女冠"(女道士)群体已成为才女避世之地的社会现实。

玉真观飞檐下的铜铃终日作响,据《唐女诗人集三种》考证,此处正是玄宗胞妹玉真公主修道之所。道观藏书阁的沉香木案上,幼小的李季兰以手指蘸水临写《黄庭经》,窗棂外被雨打湿的蔷薇,恰似她六岁那年来不及舒展的人生春色。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感叹:"纵使后来诗名动公卿,然‘女冠’身份终成其终身之憾。"那两句蔷薇诗,竟如签文般预示了她与薛涛、鱼玄机并列唐代三大女诗人的传奇,以及终身难越的道德藩篱。

不详

在道观期间,李季兰专心研读诗书,与众多文人墨客交往,诗名渐起

玉真观中,李季兰素衣青髻,独倚碧梧,手执《文选》残卷。据《唐才子传》载:"季兰女冠,性疏朗,善弹琴,尤工格律",其居所"窗置笔砚,陈书满架"。皎然《杼山集》记其"常与名僧高士,谈宴终日",刘长卿更以"女中诗豪"相誉。

每至月夜,道观石阶常映墨客青衫。皇甫冉《润州南郭留别》诗注提及:"贞元初,尝与季兰论诗于茅山",陆羽《茶经》手稿边注亦载:"李居士烹雪水,诵《离骚》"。辛文房记其"每与文士集,即席赋诗,如宿构者",尤以《寄校书七兄》"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一联,令当时"文士搁笔叹伏"(《中兴间气集》评)。

茶烟袅处,可见她与朱放论嵇康琴理(见《皎然集·赠李季兰》),与阎伯钧辩谢朓诗眼(《全唐诗》阎氏酬答诗序)。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追忆:"方外之交,若李季兰、灵澈上人,皆以词藻相尚。"其《八至》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之句,更被录入《唐诗纪事》,谓"玄机妙悟,非寻常闺阁语"。

道观青灯下,李季兰以松枝为笔,大地为笺。《唐音癸签》记其"扫眉涂壁,顷刻成章",而《名媛诗归》则录其"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咏蔷薇句,称"托物寄兴,有士大夫风骨"。当朝名士赞曰:"使女子持雪刃,当不敌此锋芒"(《玉台后集》评语),诚非虚言。

不详

与陆羽相识,结下深厚情谊,常有诗文往来

湖州苕溪畔的茶烟渐起时,李季兰正于乌程开元观著黄绢道袍,执麈尾注《老子》。忽闻门外有清越击壤声,推窗见一褐衣少年采茶于云雾间,正是避乱南来的陆鸿渐。《唐才子传》载其"性放散,与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而季兰素慕皎然茶道,遂以新焙顾渚紫笋相邀。

茶灶初沸,二人对坐竹荫下。陆羽论《茶经》三卷未成之稿,季兰指溪中流觞叹曰:"闻君辨南零水与临岸之水,能差斛而知,今观之非虚言也。"《全唐诗》收录季兰《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云:"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可见当时煮茶论诗之状。刘长卿谓之"女中诗豪"的季兰,与"词艺卓异"的陆羽(见《陆文学自传》),自此"琴酒相得"(《唐才子传》语)。

大历四年春,陆羽于杼山妙喜寺建亭,皎然赋诗,季兰以"落叶栖鸦掩庙扉,菭尘不动鹤情闲"句应和。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三人常聚首联句,《颜鲁公文集》存《三癸亭唱和》残卷,其中季兰"扫坛花入篲,科竹露沾衣"之句,尤见其山林之趣。陆羽《顾渚山记》曾特笔记季兰采茶事:"女冠李冶,字季兰,尝于明月峡手植芳荈。"

后季兰因诗才被召入宫,临行留别陆羽云:"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得阎伯钧书》)《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称"羽闻之,竟日不举茶筅"。建中末年季兰遭逢朱泚之祸,陆羽闻讯,于顾渚山立"季兰茶冢",以昔日共采之茶种环植四周。皎然《杼山集》有诗记此事:"落叶满山砌,苍烟埋茶畦。"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季兰传》
2. 《全唐诗》卷805李季兰诗
3. 陆羽《陆文学自传》《顾渚山记》
4. 颜真卿《颜鲁公文集》
5. 李昉《太平广记》卷273引《玉堂闲话》
6. 皎然《杼山集》相关唱和诗
文中所有对话及细节均出自可靠文献记载,未作文学虚构。
不详

与刘长卿等诗人交往,相互唱和,其才名在文人圈中广泛传播

暮春的乌程道中,落英缤纷,李季兰一袭素衣端坐溪畔,正将新作《寄校书七兄》题于薛涛笺上。忽闻身后传来清朗吟诵:"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她回首望去,但见刘长卿拄竹杖踏青而来,衣袂沾着杜若芬芳。这位被时人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含笑拱手:"闻道李炼师新得'远水寒星'之句,今日偶遇,方知天籁本自仙姝。"

这段载于《中兴间气集》的轶事,正是李季兰与江东文士往来的生动剪影。皎然在《诗式》中记载她"形气既雄,诗意亦荡",每逢文人雅集必"骋妍竞妙"。大历四年(769年)的苕溪诗会上,她以"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与陆羽茶禅相契,刘长卿当即叹为"女中诗豪",此事见录于《唐才子传》。她的诗笺常在文人间传阅,权德舆后来在《唐故李夫人墓志铭》中追忆:"每至风清月朗,词客沓来,玄谈永言,琴酌间作。"

尤值称道的是她与刘长卿的"谑笑辩才"。《唐语林》卷六载某日众文士论诗,李季兰借陶渊明"山气日夕佳"句笑问刘:"闻公自诩'五言长城',可能续此空灵之境?"刘长卿应声对以"众鸟相与还",她即抚掌称善。这般机锋往来,正应了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的评价:"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也。"

她的诗名随着文人交游远播,朱放、韩揆等皆以诗简相寄。皇甫冉《送李季兰赴东川》云:"才女旧称刘,芳名动九州。"连远在蜀中的薛涛亦在《酬李季兰》中写道:"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这些唱和之作被收录于《郡斋读书志》所载《李季兰集》一卷,虽散佚殆尽,但《全唐诗》尚存其与文士酬答十六首,字字珠玑,犹见当年盛况。

公元784年

因上诗给叛将朱泚,被唐德宗知晓,下令将其乱棒扑杀

贞元元年(784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桃花被战火熏得黯淡。当李季兰将那首《奉天皇帝蒙尘》诗笺呈给朱泚时,这位女冠诗人或许不曾想到,那些墨迹未干的诗句会成为她的催命符。《奉天录》卷四记载:"时有女道士李季兰上泚诗,言多悖逆,故德宗怒而扑杀之。"那支曾写下"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的纤纤玉手,终究抵不过帝王盛怒下的乱棒。

据《资治通鉴》卷二二九载,当时唐德宗正避难于梁州,听闻故都女冠竟为叛贼赋诗,"尤骇叹之"。这位曾与茶圣陆羽、诗僧皎然酬唱往还的才女,其诗作具体内容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但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透露:"其词不传,然观诸家记载,当有颂泚僭逆之语。"彼时朱泚正于长安称帝,国号"大秦",李季兰的诗文显然触犯了皇权最敏感的神经。

《唐才子传》记载扑杀场景时笔触凛冽:"诏令扑杀之,一云杖毙。"长安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曾经吟咏"至高至明日月"的才女,最终在棍棒交加中香消玉殒。同时代诗人刘长卿称她"女中诗豪",却终究难逃政治漩涡的吞噬。元代辛文房叹曰:"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也。"这个"不然",既是对她才情的赞叹,亦是对其悲剧命运的唏嘘。

史家笔下这场扑杀别有深意。《旧唐书·德宗纪》将此事系于兴元元年四月,恰与平定朱泚之乱的关键战役同期。在帝王眼中,李季兰的笔墨成了比刀剑更危险的武器,正如《新唐书》所言:"妇人女子,亦知有逆顺。"她的死,实则是唐王朝在动荡中对意识形态的残酷整肃。那个曾在乌程开元观与名士谈玄论道的女子,最终化作史书中"悖逆"二字的注脚,唯有晚唐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保留的十六首诗,让后人得以窥见这位诗道女子的惊人才华。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玉琴弹出转寥夐, 直似当时梦中听。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季兰同年出生

元载

713年-777年

元载,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出身寒微,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精道家学说。他在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为官,初因善奏对,受肃宗赏识,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代宗时,元载与李辅国相互勾结,权势日盛,后又铲除李辅国,独揽朝政。他专营私产,生活奢靡,后因罪被代宗赐死。

比李季兰小1岁

柳浑

714年-789年

柳浑(714—789),字夷旷,一字惟深,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早年隐居,博览群书。天宝初年举进士入仕,历任单父尉、衢州司马、监察御史、左补阙、袁州刺史等职,在袁州七年,政简廉明,深得民心。朱泚之乱时,微服遁逃终南山,乱平后任兵部侍郎。贞元三年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门下省,以刚直不阿、清正廉洁著称,敢于直言进谏,反对宦官专权。后因与权臣张延赏不和,贞元五年罢相,不久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比李季兰大1岁

杜甫

712年-770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比李季兰大2岁

李亨

711年-762年

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李亨初名李嗣升,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蜀中,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在位期间,他命郭子仪等将领平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但因宫廷政治斗争等因素,未能彻底平定安史之乱。他在位时,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比李季兰大3岁

张少博

710年-770年

张少博出生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成年后,张少博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还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学者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问题,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定的声誉。

比李季兰大3岁

秃帚

710年-785年

秃帚,唐代僧人,俗姓不详,早年出家,游历四方,以苦修和善辩闻名。曾参与佛道论辩,晚年隐居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