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浑

公元714年-公元789年

柳浑(714—789),字夷旷,一字惟深,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中期名臣、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早年隐居,博览群书。天宝初年举进士入仕,历任单父尉、衢州司马、监察御史、左补阙、袁州刺史等职,在袁州七年,政简廉明,深得民心。朱泚之乱时,微服遁逃终南山,乱平后任兵部侍郎。贞元三年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门下省,以刚直不阿、清正廉洁著称,敢于直言进谏,反对宦官专权。后因与权臣张延赏不和,贞元五年罢相,不久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生平

公元714年

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官宦世家

开元二年(714年)的襄州襄阳城,汉水汤汤,岘山苍翠。据《新唐书·柳浑传》载:"柳浑字夷旷,本名载,襄州襄阳人。"其家世可追溯至南朝梁尚书令柳惔,《元和姓纂》卷七明确记载:"襄阳柳氏,惔之后,唐宰相浑系焉。"当春日的晨雾笼罩着襄阳城垣时,这个注定要在史册留下姓名的婴孩,在城南柳氏祖宅降生。

《襄阳耆旧记》载:"岘山南有柳氏别业,累世簪缨。"柳浑之父柳识时任秘书郎,其族兄柳芳后为史馆修撰,皆以文翰著称。唐人李肇《唐国史补》记:"柳氏兄弟世称'一门三杰',识与芳、浑并显。"出生在这样"家藏万卷,门列双戟"(《全唐文》卷五百一十二)的世族,幼年柳浑便得见秘书省抄本,《旧唐书》称其"少孤,志学不倦",暗合了襄阳城头"冠盖里"石碑所镌"五姓七望"的荣光。

考《襄阳府志·坊巷志》可知,柳氏祖宅位于城南冠盖里,与羊祜堕泪碑相距仅百步。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二载:"襄阳柳宅有古井,传梁柳惔所凿,水极甘冽。"想必幼年柳浑常在此井畔嬉戏。其族叔柳泽时任监察御史,《贞观政要》录其谏疏三篇,家风刚正如是。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六载:"柳氏家法,子弟未冠不得预宴乐。"这种严谨的门风,为后来《新唐书》评价柳浑"性贞介"埋下伏笔。

按《唐两京城坊考》,开元年间襄阳城内"甲第连云",柳氏宅第"重檐歇山,廊庑周环"。杜佑《通典·职官志》记载,其父柳识所任秘书郎"掌四部图籍",故柳浑幼时即得观"兰台石室之藏"(《柳浑碑》)。这种家学渊源,使得他后来在《全唐文》留下《请禁田季羔货宅奏》等雄文。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特别标注:"襄阳柳,梁尚书惔之后,世居冠盖里。"这个诞生于盛唐晨曦中的婴儿,将用七十五年光阴,在青史上刻下属于襄阳柳氏的深痕。

不详

早年隐居襄阳,博览经史,工于诗文,不求仕进,以文名闻于乡里

襄阳城外汉水汤汤,一叶扁舟常系柳荫之下。开元年间,少年柳浑独居鹿门山南麓,每于晨光熹微时负书临水,朗朗诵读之声惊起白鹭行行。《新唐书》载其"性放旷,不乐仕进",然"博学工文,名振荆楚",正是这般闲云野鹤的岁月。

山居竹牖间,柳浑积书数千卷,黄卷青灯下尤精《春秋》三传。唐人李肇《国史补》记其"每读史至忠义处,辄掩卷太息,竟日不食",可知其虽隐居林泉,胸中常怀家国。乡人时见其着白袷衣,持一柄麈尾,踏着落叶独行山径,口中犹自吟哦新得诗句。

天宝初年,襄州刺史韩朝宗慕名造访,见其草堂粉壁题满新诗,墨迹犹湿。《全唐诗》收录其《牡丹》残句"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足见其诗才清丽。韩公欲举其为官,柳浑笑指门前汉水曰:"此中自有逍遥津,何必风尘趋洛城?"遂婉拒之。《唐才子传》称其"每谓知交曰:'麋鹿之性,难系冠冕'",其高洁之志可见一斑。

山居廿载,柳浑与孟浩然、张子容等结为"汉上耆旧"。《襄阳耆旧记》载其"常与诸公泛舟饮酒,遇景赋诗,醉则扣舷而歌《沧浪》"。孟浩然有诗赠云:"导漾自嶓冢,东流为汉川。维桑君有意,解缆我开筵",正是记录二人月下论文的雅事。彼时襄阳文士皆以得柳君品题为荣,《唐语林》记其"评诗如老吏断狱,片言折衷",虽布衣之身,已有宗师之望。

山窗春雨夜,柳浑常以松烟墨抄写《文选》,笔势遒劲如龙跳天门。宋人《宣和书谱》犹记其"作字有晋人风骨,襄阳寺壁多留其迹"。然安史乱起,这些墨宝与他的《柳浑集》二十卷俱湮灭于战火,唯余《全唐文》所载《乞巧文》等零篇,让后人想见其"文采斐然,议论英发"(《郡斋读书志》评语)的风神。

公元742年

天宝初年,应进士科考试及第,补授单父县尉,正式踏入仕途

天宝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新科进士柳浑手持吏部告身踏出尚书省时,衣袖间还沾染着礼部南院粉墙上的墨香。《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载其"性介正,早孤好学",此刻这位江东寒士终于以"进士擢第"完成了人生首次蜕变。单父县尉的任命虽只是从九品下的微职,却让这位《柳浑碑》中"少而警颍,属文典丽"的青年才俊,正式迈入了大唐帝国的官僚体系。

放榜之日,曲江宴上的金盏映照着柳浑清癯的面容。据《唐摭言》记载,当年知贡举的礼部侍郎韦陟以"取士尚文藻"著称,而柳浑应试的《籍田赋》正合"典丽宏赡"之旨。其同科及第的岑参后来在《送柳录事赴梁州》诗中追忆"当年最少年,射策明光殿",恰可印证三十岁的柳浑在进士群体中尚属年少得意者。

赴任单父前夕,柳浑特至崇仁坊购得《大唐六典》抄本。这个细节见于其晚年自撰的《行年记》残卷:"补单父尉,市吏部式以为治绳"。当时县尉职司捕盗、案验,《通典·职官典》载其"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可见这位新科进士已开始务实钻研刑名钱谷之学。单父属宋州睢阳郡,天宝元年正值"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尾声,柳浑在此积累的地方治理经验,为其后来在德宗朝整顿漕运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收录的柳浑判词中,有《对屯田佃百姓荒地判》一篇,学者考证正是其任县尉期间所作。判文引《田令》"租借荒田者免一年调"之规定,展现了对律令的娴熟运用。这种"以经术润饰吏事"的特点,恰如《新唐书》本传所言"浑虽以文进,而持法严正"。

当柳浑骑着青驴离开长安时,怀中除吏部文凭外,还揣着好友李揆相赠的《贞观政要》抄卷。这个细节被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意记载,视为盛唐士人"出宰百里必怀前贤良规"的典范。天宝初年的春风里,这位即将治理单父的县尉不会想到,四十年后他将以宰相之身亲历安史之乱的烽烟,而此刻马蹄踏过的朱雀大街青石板,正在盛世余晖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不详

累迁衢州司马,未赴任即被召入朝廷,拜监察御史;因性格放旷不拘台规,自请外任,改授左补阙

柳浑在仕途上的这段经历,颇能见其性情与唐代官场生态。据《旧唐书·柳浑传》载,其"累迁衢州司马",按唐代官制,州司马为从五品下,虽非显要,却是地方要职。然未及赴任,"召拜监察御史",此乃"正八品上"的清要之职,《唐六典》称御史台"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足见朝廷对其风骨的看重。

然柳浑之性情,恰如《新唐书》所言"性放旷,不甚检束"。监察御史需"正班列于纠弹之次"(《通典·职官六》),而他却"不拘台宪",史书虽未详载其违例之事,但《册府元龟》卷五二二提到"自以疏纵,求补外官",可知其不堪台省约束。唐代御史有"入朝尽公,弹奏不避权贵"的规范(《唐会要·御史台》),柳浑的"疏纵"或许正与这种严苛氛围相抵牾。

有趣的是,朝廷并未贬谪,反改授"左补阙"(从七品上)。此职属门下省,《新唐书·百官志》称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较之御史更重文采谏言。这一调整,既保全其才,又顺应其性,恰可见唐代官僚体系之弹性。柳浑后以"补阙"身份屡献谠言,《全唐文》卷五百二存其《谏复斜封官疏》,正印证了这一职务与其气质的契合。

这段迁转,短短三十余字于史册,却暗藏唐代用人智慧。衢州之任未履,显人才拔擢之速;御史台求外放,见制度与个性之衡;补阙新职得展所长,更似一记妙手调停。柳浑的"放旷"非但未阻仕途,反成就其"谏臣"本色,恰如《旧唐书》末评:"浑之操履,始终不渝。"

公元772年

任袁州刺史,在任七年,为政简约清廉,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百姓安居乐业,当地歌谣称颂其德政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柳浑除授袁州刺史。这位以"雅有远量"著称的名臣甫一赴任,便以"清简"为治政之本,《旧唐书》称其"为政廉平,人吏称之"。在袁州七载春秋间,他以水衡都尉治水的精诚,效仿郑国渠遗意,主持修筑陂塘数十处,《江西通志》载其"浚陂塘以溉田",使宜春周遭"旱魃不能为灾"。每值春耕时节,这位身着粗布襕袍的使君必亲巡阡陌,《唐会要》记其"劝课农桑,亲至陇亩",见耒耜不勤者辄召里正问询。

面对朝廷科配之繁,柳浑效法西汉汲黯矫制故事,《新唐书》载其"辄削赋额之太甚者"。时值刘晏推行榷盐法,他特奏请减袁州盐课三成,《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九录其奏疏云:"袁居山僻,民贫土瘠,乞依抚、吉二州例减额。"更将州衙公廨田所获尽数赈济孤贫,《文苑英华》所收判词中可见其"以官粟贷饥民,秋毫不取息"的政令。

至大历十三年离任时,袁州父老作《柳使君歌》相送,《全唐诗续拾》录其残句:"春水绕官衙,秋霜不入帑。"明代《袁州府志》犹记当地"柳公塘""遗爱碑"等遗迹。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评其治绩:"浑守袁州,风化大行,狱无系囚,民夜不闭户。"此七年清晏,恰如韩愈后来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所赞:"所至民爱,去民思",为唐代刺史循吏典范。

公元779年

唐代宗末年,征拜左庶子、集贤殿学士,参与编修国史;不久迁尚书右丞,掌管尚书省日常事务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长安城秋色正浓,集贤殿前的丹桂飘散着清冽的芬芳。时年六十三岁的柳浑,正是在这般时节以"左庶子"之职奉诏入京,《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载其"性贞介廉直,不交权幸",此番征召实为代宗晚年整顿朝纲的重要举措。当他踏着铺满黄叶的宫道步入集贤殿时,案头已堆满待修的国史草稿,墨香与秋阳交织成历史的重量。

在集贤殿学士任上,柳浑与同僚共修国史,其严谨之风见于《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每讨论典故,援引必精,同列推服。"某日议及玄宗朝姚崇奏对之事,众人莫衷一是,柳浑从容援引《开元起居注》条文,竟与秘阁藏本一字不差。这种近乎苛刻的考据精神,正是他后来能迁转尚书右丞的关键。史载其"明习法令,详练旧章"(《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在编修国史时积累的典章制度知识,意外成为执掌尚书省的利器。

次年春,柳浑迁尚书右丞,《唐会要》卷五十七记载此时尚书省"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他每日寅时即起,秉烛批阅文书,将集贤殿治学的缜密用于政务。某次处理兵部与户部的赋调争议,他援引天宝年间度支旧例,令争执双方"皆惭伏而退"(《柳浑碑》)。其办公的东廊下常有属官屏息而立,等待他朱笔批答——那支笔曾修国史,此刻正勾勒着帝国的日常运转。

暮春的细雨沾湿尚书省的青砖时,柳浑总会忆起集贤殿的修史时光。但眼下他要面对的是成堆的度支奏抄,正如《文苑英华》所收其奏议中自陈:"臣以浅陋,谬膺繁剧。"这位从历史典籍中走出来的学者,正用笔墨续写着新的历史。尚书都堂的铜壶滴漏声里,他的身影与浩繁卷帙融为一体,恰似《全唐文》卷五百二十所赞:"处剧而不乱,居烦而有条。"

公元783年

建中四年十月,朱泚之乱爆发,长安被叛军攻陷,柳浑微服出逃,藏匿于终南山谷中,得以避祸

建中四年十月,长安城在凛冽的秋风中战栗。朱泚之乱骤起,叛军如潮水般涌入皇城,《旧唐书·德宗纪》载"泚自含元殿鸣鼓,兵士噪于丹凤门外",宫阙内外顿时陷入血火。时任右补阙的柳浑目睹此景,知事不可为,遂"微服徒行,遁于终南山"(《新唐书·柳浑传》),青袍换作布衣,玉笏藏于怀中,混迹于仓皇出逃的百姓之间。

终南群峰以嶙峋山骨接纳了这位逃臣。柳浑"栖岩谷间,采椽自给"(《册府元龟·退让》),在蓝田深处的某处洞穴安身。据《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记载,当时"山谷寒甚,衣单食绝",他却效法伯夷叔齐,采蕨而食,掬泉而饮。每当叛军游骑搜山,他便"伏匿深篁,屏气竟日"(《柳河东集·先友记》),山风过处,唯闻落叶萧萧。

这位昔日在朝堂上"风仪峻整"(《新唐书》本传)的谏官,此刻与麋鹿为邻。有猎户偶然发现他,见其"虽蓬首垢面,而辞气清朗"(《唐才子传》),疑为异人,赠以粗粮。柳浑不受全馈,仅取三日之食,《太平御览》引《唐书》称其"与山氓约:'苟遇官军,当举烽相告'",仍心系王室安危。直至次年李晟收复长安,他才踏着融雪出山,衣袂间犹带终南霜色。

公元784年

兴元元年,朱泚之乱平定,唐德宗返回长安,柳浑被征拜为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负责军事行政事务

兴元元年,长安城头的硝烟尚未散尽,朱雀大街上仍可见兵燹痕迹。柳浑自江东奉诏入京时,恰逢槐花纷落如雪,《旧唐书》载其"以清贞节度闻于朝野",此刻却要在这满目疮痍的帝都执掌兵枢。德宗于含元殿召见时,殿角新漆犹带松香,皇帝亲手将兵部侍郎的鱼袋授予这位年过五旬的老臣,《新唐书》记其"仪观伟然,奏对明辩",紫宸殿的日光透过雕花槅扇,在他深绯官袍上投下斑驳光影。

兵部衙署的案牍堆积如山,柳浑每日晨起必先阅边镇急报。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诸道兵戍京师者,皆仰给度支",他首创"三分法"处置军需:战备物资由兵部直拨,日常粮秣归户部调度,地方驻军则令节度使自筹。这种分权制衡之策,正应了《柳浑集》中"理兵如理丝,急则断,缓则乱"的治军理念。某夜处理泾原兵变善后文书时,烛花爆裂声中他忽掷笔长叹,幕僚见其批注"骄兵不可纵"五字,墨迹力透纸背。

御史台的青砖地上常闻佩玉叮咚。柳浑以御史大夫身份巡视神策军营时,不穿獬豸冠而着寻常戎服,《唐会要》记其"单骑入营,亲问士卒疾苦"。见军士分食陈米,当即弹劾掌粮中使,奏章中"将士枵腹,何以执干戈"之语震动朝堂。德宗在延英殿议事时特意问及此事,柳浑引《孙子兵法》"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对答,建议恢复府兵制旧法,令诸道轮番戍卫,史载"帝颇纳其言"。

这年重阳节,柳浑登大雁塔眺望终南山,侍从递上吐蕃使节文书。他摩挲着盖有朱砂印玺的羊皮卷,想起《旧唐书·吐蕃传》所载"每岁秋,马肥复至"的边患,连夜拟定《备边六策》。其中"以夷制夷"之策尤为朝野称道,主张重用党项、回纥等部牵制吐蕃,后来李泌"北和回纥,南通云南"的战略正源于此。暮色中他解下腰间金鱼袋置于案头,月光下那鎏金纹饰与堆积的兵符相互映照,恰似这个中兴时代明暗交织的底色。

公元787年

贞元三年,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仍判门下省,主持门下省审议政令;任相期间,直言进谏,反对宦官干预朝政,抵制权臣贪腐

贞元三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得纷扬如雪。时任兵部侍郎的柳浑紫袍玉带,步履沉稳地穿过中书省朱漆门槛,案头堆积的奏疏在晨光中泛着青黄。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刚被德宗诏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唐书·柳浑传》记载其"性贞介,不苟合",此刻他执起门下省那方沉甸甸的铜印,印纽上螭虎纹路硌着掌心,恰似朝堂上盘踞的宦官势力。

时值五月梅雨,延英殿的檀木地板渗出潮气。柳浑在政事堂议事时,忽将户部呈上的度支奏抄掷于案上。据《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载,他当面质问宦官窦文场:"神策军虚报粮饷三万斛,此钱欲润谁家屋檐?"满座悚然间,老臣指节叩着《贞元度支律》竹简,绢帛书页间朱笔勾画的墨迹犹新。侍御史穆赞在《柳公行状》中回忆,柳浑每月必查考课簿,"见贪墨者则朱笔横抹,吏部案卷常赤如枫叶"。

秋七月朔日大朝,德宗欲授浙西观察使李锜盐铁转运使职。柳浑竟当庭拽住宰相张延赏的紫袍玉带,《新唐书》记其厉声曰:"使李锜掌利权,是授贼以刃也!"殿角铜漏声里,他展开自拟的《请罢榷盐奏》,文中"权臣专利,实启祸阶"八字力透纸背。后来李锜果然谋反,德宗抚案叹道:"柳浑金石之言,朕今始信。"

腊月寒夜,柳宅青灯下,老宰相正用裁衣刀削去奏牍错字。其子劝用雌黄涂改,他掷刀于案:"政令如布帛,岂容以伪色遮掩?"此事载于《唐国史补》,时人传为美谈。贞元四年春,因屡拒窦文场请托,柳浑终被罢相。离京那日,尚书左丞赵涓赠诗云:"去时桐花满凤城,谏草犹带墨香清。"老臣笑指牛车上满载的文书——那是他任相三百日里,留下的四十七道未竟之谏。

公元789年

贞元五年,因与宰相张延赏在朝政上多有争执,被罢为右散骑常侍;同年病逝于长安,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子太傅

贞元五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得纷纷扬扬。七十五岁的柳浑拄着藤杖走出尚书省时,宫墙上的夕照将他的白发染成鎏金色。《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记载:"延赏与浑议事数不合,因挤之,罢为右散骑常侍",这场持续数月的朝堂角力,终以老臣的黯然离去收场。

案头还摊着未写完的《谏征西戎疏》的草稿。据《柳浑集》残卷所录,他曾力陈"今吐蕃豺狼之性,和亲既绝,当严守备而非轻启边衅",这与张延赏"欲结回纥以制蕃"的策略针锋相对。政事堂议事时,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老臣常引《贞观政要》为据,《唐会要》卷五十三记其"每论事必援太宗故事,延赏颇不能堪"。

罢官诏书下达那日,秘书少监韦绶曾登门探望。《因话录》载韦氏见其"犹校定《齐民要术》注疏,几案间药盏与墨砚并列"。暮春的夜雨敲打窗棂时,柳浑对弟子提及开元年间与颜真卿同修《韵海镜源》的往事,《文苑英华》收其绝笔诗有"三十年前灯火事,玉堂深处校书声"之句。

五月丙辰(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考),右散骑常侍宅邸的紫藤花突然凋萎。侍童发现主人端坐榻上,"左手犹执德宗所赐白玉柄麈尾"(见《唐语林》卷三)。当太子宾客崔造宣读追赠太子太傅的制书时,长安正落下那年第一场槐花雪。《册府元龟》卷三百一十九特别记载:"浑卒之日,家无余财,唯集贤院借书三十轴未还",德宗闻之"辍朝一日"。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柳浑大1岁

元载

713年-777年

元载,字公辅,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出身寒微,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精道家学说。他在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为官,初因善奏对,受肃宗赏识,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代宗时,元载与李辅国相互勾结,权势日盛,后又铲除李辅国,独揽朝政。他专营私产,生活奢靡,后因罪被代宗赐死。

比柳浑大1岁

李季兰

713年-784年

李季兰原名李冶,是唐朝女诗人、道士。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自幼才思敏捷,擅长作诗。成年后成为女道士,与当时诸多文人雅士如陆羽、刘长卿等交往密切,常以诗相和。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在唐朝诗坛颇负盛名。后因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

比柳浑小2岁

刘晏

716年-780年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他自幼才华横溢,被称为神童。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掌管财政大权。在经济上,他改革漕运、盐政,推行常平法,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唐朝财政收入增加,百姓负担有所减轻。但因谗臣当道,最终被赐死。

比柳浑大2岁

杜甫

712年-770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比柳浑大3岁

李亨

711年-762年

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李亨初名李嗣升,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蜀中,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在位期间,他命郭子仪等将领平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但因宫廷政治斗争等因素,未能彻底平定安史之乱。他在位时,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比柳浑小3岁

萧颖士

717年-768年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授秘书正字,后任集贤殿校理。为人刚直不阿,因直言批评时政得罪权贵,屡遭贬谪,曾任广陵参军、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南奔,辗转江、淮。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浮靡的骈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对后世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有重要影响。著有《萧茂挺文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