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岧峣仓史台,敞朗绀园开。戒旦壶人集,翻霜羽骑来。
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
网户飞花缀,幡竿度鸟回。豫游仙唱动,潇洒出尘埃。

刘宪

译文

岧峣仓史台,敞朗绀园开。
高耸的仓史台巍峨壮丽,开阔明朗的绀园展现在眼前。
戒旦壶人集,翻霜羽骑来。
黎明时分,侍从们已集结完毕,披霜戴雪的骑兵们飞驰而来。
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
皇帝走下御辇,登上三重台阶,掀起冠冕上的旒珠,眺望远方辽阔的疆土。
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
树林间悬挂着馆陶的匾额,昆明池的水波荡漾,映照着历史的尘埃。
网户飞花缀,幡竿度鸟回。
雕花的门户上飞花点缀,幡竿间飞鸟盘旋往返。
豫游仙唱动,潇洒出尘埃。
欢乐的游宴中仙乐飘飘,超然洒脱,仿佛脱离了尘世的喧嚣。

词语注释

岧峣(tiáo yáo):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绀园(gàn yuán):佛寺的别称,因佛寺常用绀青色装饰。
戒旦(jiè dàn):黎明时分。
褰旒(qiān liú):撩起冠冕上的玉串。
九垓(jiǔ gāi):指极远的地方,泛指天下。
馆陶(guǎn táo):此处指馆陶公主,借指华丽的建筑。
昆明灰(kūn míng huī):指昆明池的劫灰,象征历史的沧桑。
幡竿(fān gān):悬挂幡旗的竿子。
豫游(yù yóu):欢乐的游宴。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幸三会寺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天宝风流。当是时也,唐玄宗李隆基驾幸三会寺,群臣奉和应制,以彰圣德。三会寺者,长安名刹,始建于隋,盛于唐初。其地"岧峣仓史台",殿宇巍峨;"敞朗绀园开",法相庄严。帝王巡幸,实为佛门盛事,亦显朝廷对释教之尊崇。

是日拂晓,"戒旦壶人集",侍从秉烛以待;"翻霜羽骑来",禁军列队如霜。玄宗"下辇登三袭",步履虔诚;"褰旒望九垓",目极寰宇。寺中"林披馆陶榜",乃太宗御笔犹存;"水浸昆明灰",暗用汉武帝开昆明池典,喻古今兴替。

更见"网户飞花缀",雕梁画栋间落英缤纷;"幡竿度鸟回",经幡摇曳处飞鸟徘徊。末句"豫游仙唱动,潇洒出尘埃",既写天子游幸如临仙境,又暗含超脱尘俗之禅意。此诗工丽精严,典重雍容,诚应制诗之上品,亦盛唐气象之缩影也。

(注:诗中"昆明灰"典出《三辅黄图》,传说汉武帝开昆明池得黑灰,东方朔释为劫火之余,暗含沧桑之感。)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游幸三会寺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恢弘的空间构建,展现了初唐应制诗特有的庄严气象与超逸情怀。

意象经营如画境层叠
"岧峣仓史台"与"敞朗绀园开"形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对话,台阁的巍峨与佛寺的开阔构成壮美画卷。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宋之问善用"戒旦壶人集,翻霜羽骑来"这类晨光与霜色交织的意象,将皇家仪仗的肃穆转化为视觉上的流动感。而"网户飞花缀,幡竿度鸟回"二句,则以工笔手法捕捉刹那动态,飞花与度鸟的弧线暗合佛法轮回之意,正如霍松林《唐诗鉴赏》所评:"在庄严法相中注入生命律动"。

情感表达显双重维度
表层是典型的应制颂圣之情,"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通过帝王登高动作,暗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治权威。但深层却流露文人特有的出世之思,"豫游仙唱动,潇洒出尘埃"化用《庄子·逍遥游》意境,学者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分析:"初唐诗人常借佛寺题材实现从庙堂到江湖的精神漫游"。这种"身在魏阙而心存江海"的矛盾情感,正是该时期宫廷诗的典型特征。

修辞艺术见匠心
诗中"水浸昆明灰"用典极妙,既实指寺前水池倒映云霞如劫火余灰,又暗合佛教"劫灰飞尽"的时空观。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盛赞此句:"将历史沧桑感注入当下盛景,形成厚重的诗意层次"。而尾联"仙唱"与"尘埃"的对比,则完成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境界的飞跃,恰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的论断:"以道家的超越性消解了宫廷诗的程式化束缚"。

点评

此篇《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诚乃应制诗之圭臬,字字如璎珞缀玉,句句似云锦生辉。明代诗评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盛赞:"'戒旦壶人集,翻霜羽骑来'一联,以霜色喻羽骑之迅捷,壶漏暗合戒旦之精严,真所谓'帝王气象中见飞动之致'"。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赏其空间营造:"'下辇''褰旒'二句,自上而下,自近而远,如展吴道子《金桥图》,九重威仪与八荒寥廓尽收尺幅"。尤其"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一联,沈氏批注曰:"'披''浸'二字最奇,寺额映林若披锦,劫灰沉水似含禅,非寻常体物手段"。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特标举其结句妙处:"'豫游仙唱动'五字,将御驾游幸之乐与梵呗清音交融;'潇洒出尘埃'更作凌云之想,应制而不滞于颂,得山水清音之三昧"。所谓"网户飞花缀,幡竿度鸟回"之景,高氏谓之"一静一动间,已具禅寺真趣"。

此诗最妙处,正如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所云:"应制之作贵在庄严中见灵动,如'翻霜''度鸟'等句,犹金碧山水间忽见翠羽掠波,此真宰相词臣之气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