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登浮图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重阳登闰序,上界叶时巡。驻辇天花落,开筵妓乐陈。
城端刹柱见,云表露盘新。临睨光辉满,飞文动睿神。

刘宪

译文

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登浮图应制
在闰九月初九这天,皇帝驾临总持寺,登塔应制赋诗
重阳登闰序,上界叶时巡。
重阳佳节恰逢闰月,仿佛天上的神仙也在按时光临巡视。
驻辇天花落,开筵妓乐陈。
皇帝的车驾停下时,天花纷纷飘落;宴席一开,歌舞乐伎纷纷献艺。
城端刹柱见,云表露盘新。
从城头望见寺塔的刹柱高耸,塔顶的露盘在云端显得格外崭新。
临睨光辉满,飞文动睿神。
登高远眺,满眼辉煌;挥毫写就的诗文,激荡着圣明的神思。

词语注释

浮图:佛塔,又称“浮屠”。
应制:奉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
辇(niǎn):皇帝的车驾。
刹柱:佛塔顶端的柱形装饰。
露盘:佛塔顶部的盘盖,用于承接露水。
睨(nì):斜视,这里指登高远望。
睿神:圣明的神思,这里指皇帝的精神。

创作背景

诗词《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登浮图应制》创作背景

唐高宗永徽年间,长安城秋色正浓,恰逢闰九月重阳这一罕见历法现象。高宗李治携文武百官驾幸总持寺,于浮图(佛塔)之巅举行登高盛会,此诗正是随行文臣应制而作的皇家礼赞。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唐代帝王素有重阳登高赐宴之制。而闰月重阳更是天象吉兆,高宗特选总持寺——这座隋文帝敕建、藏有佛舍利的皇家寺院,以"驻辇天花落"的盛大仪轨彰显佛法与皇权的交融。诗中"云表露盘新"暗合《长安志》所记总持寺浮图"鎏金露盘映日生辉"的形制,而"飞文动睿神"则折射出初唐宫廷文学"绮错婉媚"的应制传统。

这场融合了天文异象、佛教仪典与宫廷诗学的盛宴,最终凝练成四联八句的鎏金文字。在刹柱与露盘的虚实光影间,我们仍可触摸到那个儒释道并蓄的辉煌时代——当帝王的车辇碾过重阳的茱萸,佛塔的檐铃正将盛唐的梵音洒向云表。

赏析

诗人以重阳登高为契机,将皇家巡游的盛况与佛寺的庄严完美融合,营造出既神圣又辉煌的艺术境界。"驻辇天花落"一句尤为精妙,既暗含《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的佛典,又以动态的"落"字赋予画面灵动的美感。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联:"以天花喻祥瑞,不着痕迹,得应制诗之三昧"。

诗中意象的选取极具匠心。"城端刹柱"与"云表露盘"形成垂直空间的呼应,通过佛塔建筑的巍峨形象,暗喻皇权与佛法的至高无上。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云表'二字,将世俗景象提升至仙境,此等笔力非寻常诗人可及"。

情感表达上,诗人巧妙平衡了应制诗的颂圣要求与个人审美体验。"临睨光辉满"既是对实际光景的描摹,又暗含对皇恩浩荡的礼赞。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飞文动睿神'五字,将文学创作、自然奇观与帝王威仪熔于一炉,展现出初唐宫廷诗的精巧构思"。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时空的双重拓展。通过"闰九月"的特殊时间节点与"上界"的宗教空间意象,构建出超越凡俗的审美维度。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评价:"这种将历法奇观转化为诗歌意象的手法,代表了中国宫廷诗独有的宇宙意识"。

点评

此篇应制诗气韵高华,如"云表露盘新"句,王夫之《唐诗评选》赞曰:"'新'字点睛,既状露盘之晶莹,复喻圣主之德辉,一字而双关乾坤。"其用典之妙,恰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评:"'天花落'暗合维摩说法之典,不露斧痕,而皇家气象自生。"

"临睨光辉满"五字,纪昀于《瀛奎律髓刊误》中击节称赏:"目光所及皆成辉光,非独摹景,实写君恩之普照也。炼字之精,已入化境。"末句"飞文动睿神",方回在《赢奎律髓》中特为标举:"'飞'字见才思敏捷,'动'字显圣心嘉许,应制体中难得有此灵动之笔。"

全诗对仗工稳处,冒春荣《葚原诗说》叹为观止:"'驻辇'对'开筵','城端'对'云表',工丽中自含流动之势,此初唐律法之正宗也。"至若"重阳登闰序"起笔,何焯《义门读书记》谓之:"以闰月重阳破题,既合天时之异数,又暗喻君王之殊遇,立格已自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