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日行歌

2025年07月05日

山树落梅花,飞落野人家。野人何所有,满瓮阳春酒。
携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

希夷

译文

山树落梅花,飞落野人家。
山间树上的梅花飘落,随风飞入山野人家。
野人何所有,满瓮阳春酒。
山野之人虽无长物,却有满坛的阳春美酒。
携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
携酒登上春台,且行且歌伴着飘落的梅花。
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
醉后卧于明月之下,乘着梦境遨游天台仙境。

词语注释

野人:山野之人,指隐士或乡野居民。
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酒器。
阳春酒:泛指美酒,或特指春天酿造的酒。
春台:春日登临的高台,亦指登高赏春之处。
天台:指天台山,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之处,后泛指仙境。

创作背景

东风解冻的时节,长安城外的终南山麓尚余几分料峭。诗人王绩踏着隋末唐初的乱世尘埃归隐于此,在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乡野间,将魏晋风度化入初唐的晨曦。史载其"躬耕东皋",却在这首《春日行歌》中,我们看见阮籍式的酒瓮与嵇康般的琴韵,正随着山梅的落瓣轻轻苏醒。

野老门前的梅枝沾着前朝未消的雪色,而新酿的春酒已在陶瓮里泛起建安年间的涟漪。彼时酒肆青旗犹唱汉乐府遗音,诗人却以五言绝句的崭新格律,将六朝游仙诗的绮思碾作更简淡的墨痕。春台一词暗藏《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而醉卧明月的姿态,分明是向鲍照《代朗月行》中的"酒酣气益振"遥遥致意。

天台山的云霞在诗尾倏然绽放,这不仅是孙绰《游天台山赋》的余响,更藏着初唐文人特有的精神图景——当隋炀帝的龙舟沉没在历史的运河里,新朝士人正试图用道教的仙境缝合破碎的山河记忆。落梅与酒瓮构成的田园,恰是盛唐气象到来前,最清冽的一滴晨露。

赏析

春风拂过山野时,梅花便有了翅膀。那粉白的花瓣掠过茅檐,跌进粗陶瓮里,竟化作了清冽的春酒——这是自然馈赠野趣的奇妙隐喻。学者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中落梅与酒瓮的邂逅,恰是隐士与春日的对话。野老捧出的何止是阳春酒?分明是整座山野的魂魄。

踏着满地梅痕登上春台,诗人的步履竟与飘落的花瓣同频。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指出:"'行歌伴落梅'五字,将行走的韵律、歌唱的悠扬、花落的飘零融成流动的画卷。"醉眼朦胧间,明月成了最温柔的衾被,而天台仙境的梦境,则是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理想的终极呈现。

这场微醺的春日独行,藏着唐人特有的生命哲学。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醉罢卧明月'的疏狂,'乘梦游天台'的飘逸,共同构成了盛唐士子精神世界的两翼。"落梅作笺,春酒为墨,诗人用最质朴的意象,写就了与天地共醉的请柬。

点评

此诗天然妙趣,如清泉出涧,自有一种不假雕饰的风流。王渔洋《带经堂诗话》尝云:"五言古体贵在简远,得陶谢之遗韵者,当如此作。"野老瓮酒,梅落春台二联,尤见魏晋风骨。

东坡居士论诗谓"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此诗正得其三昧。看似寻常的"携酒上春台"五字,却将唐人"乘兴独行"的旷达与晋人"抚孤松而盘桓"的幽趣熔铸一炉。李太白《春日醉起言志》中"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的洒落,在此化作"乘梦游天台"的杳然远韵。

沈德潜《说诗晬语》曾拈出"诗贵意象玲珑","满瓮阳春酒"与"醉罢卧明月"之间,酒香浸透纸背,月光流照诗行,物我两忘处,正是严沧浪所谓"诗者,吟咏性情也"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