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公元810年
刘济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之子。他在父亲去世后接任节度使,统治卢龙地区长达二十余年。刘济在任期间,初期对朝廷较为恭顺,曾出兵协助朝廷征讨叛镇,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秩序。但后期因家庭内部矛盾等问题,统治出现一些波折。
大历十二年(公元757年),范阳蓟城正值暮春,幽州节度使刘怿的府邸内传来婴啼。《旧唐书·刘济传》载:"济,怿之长子也",这个诞生于安史之乱尾声的婴儿,其哭声似乎隐喻着唐帝国东北边陲未定的风云。
据《新唐书·方镇表》考证,此时刘怿尚未正式受封节度使,仍以幽州兵马使身份镇守要冲。蓟城作为安禄山起兵之地,城墙上的箭痕尚未褪尽,《资治通鉴》称当时"河朔粗定,而人心未安"。刘济的出生恰逢其父"阴养死士,缮治兵甲"之际(见《册府元龟·将帅部》),襁褓中的婴儿便浸润在武备森严的氛围中。
《全唐文》收录的《刘济墓志》透露关键细节:"公诞之夕,庭有赤光,父老异之"。这种带有祥瑞色彩的记载,实则折射出刘氏家族在乱世中积累政治资本的意图。同时代出土的《刘怿德政碑》显示,其父当年正"课农桑,抚流亡",为新生儿营造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
考《唐会要·诸使杂录》,757年朝廷始设幽州卢龙节度使,虽首任非刘怿,但这个与刘济同岁诞生的职衔,冥冥中预示了他未来"节制卢龙二十载"(《旧唐书·宪宗纪》)的命运。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当年幽州"户三万九千",可见其作为军事重镇的人口基础,这些民众日后都将成为刘济统治的对象。
朔风卷过幽州城头的旌旗,寒鸦掠过蓟门烟树时,节度使府的素幡正簌簌作响。贞元元年(785年)的深秋,刘怦病殁的噩耗随着驿马驰报长安,《旧唐书》载其"表请以子济权知留后",这份染着燕蓟霜气的奏表,揭开唐代藩镇世袭的又一幕。
灵堂内青烟缭绕,刘济跪接朝廷敕书的身影被《资治通鉴》定格:"以权知幽州卢龙军府事刘济为节度使。"这简短的十五字背后,是德宗朝对河朔旧例的无奈妥协。杜佑《通典》记当时藩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已成痼疾,朝廷"不得已而命之"。刘济袭位时佩剑上犹带其父征讨李怀光时的血痕,《新唐书·刘济传》称其"嗣节度,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剑璏与鱼袋的碰撞声里,半是朝廷恩荣,半是割据铁律。
城西校场点兵之日,刘济着紫袍临观军容。李肇《唐国史补》载幽州军"习于悍骄",而刘济"颇以文雅自饰",却在就任当年便"出兵击奚,虏其王",以战功震慑三军。这恰应了《册府元龟》所述河朔节帅"必先示威于内,而后逞欲于外"的生存法则。其幕僚邱绛撰《刘济墓志》时特书"贞元初,嗣掌戎麾",将这场权力交接美化为"士林倾属,戎夏系心"的众望所归。
长安使者带来的旌节抵幽州时,正逢卢龙军老卒在营门击刀而歌。白居易《新乐府》所讽"禄山胡旋迷君眼"的旧地,此刻又见新的权力轮回。《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德宗为示羁縻,特加刘济"御史大夫"衔,这虚职与实权的错位,恰如司马光所言"朝廷姑息,不能制也"。刘济在谢表中自称"谬膺旄钺之任",纸背却暗藏《全唐文》所录其扩建"雄武城"的军报。
元和元年(806年)春,河北大地尚余朔气,幽州节度使刘济接到天子诏令时,正于军府检校兵马。案头那卷《讨王承宗诏》墨迹犹新,宪宗"削藩"二字如千钧之重,压得烛火都晃了三晃。《旧唐书·刘济传》载其"闻命承诏,赫然奋发",当即击鼓聚将,甲胄碰撞声惊起檐上宿雪。
刘济亲率七万劲卒出范阳,旌旗蔽空之势令《资治通鉴》留下"幽州军容之盛,近代未有"的惊叹。行军至瀛州时,他特命士卒休整三日,亲自巡营为伤兵裹伤。幕僚不解其缓,刘济抚剑叹道:"《孙子》云'修道保法',王承宗虽悖逆,然成德军多吾旧部,当以威德并施。"这番言论后被收录于《刘氏家传》,其子刘总在墓志铭中亦追忆父亲"每战必先抚士卒,虽矢石交驰而不夺其仁"。
四月兵临饶阳,刘济布"偃月阵"围城。《新唐书·藩镇传》详记其战术:"济遣骁将谭忠率轻骑断粮道,自引步卒掘堑三重"。当夜星垂平野,他独坐军帐批阅《河北山川险要图》,忽闻帐外骚动——竟是王承宗遣使送来黄金千两。刘济掷金于地,对诸将朗声道:"吾受天子明诏,岂以货利移志?"此事见载于《册府元龟·将帅部·忠节》,使者狼狈而逃的身影,恰被巡营书记官记入《幽州行军记》。
七月酷暑中,刘济染瘴疾仍督师猛攻乐寿。《唐会要·讨叛下》录有他病中上表:"臣虽疠疾侵肌,敢忘枕戈待旦。"字迹力透纸背,宪宗览之动容,特遣中使赐药。然战局骤变,其子刘总暗通王承宗之事败露,刘济呕血三升仍强撑升帐,最终在八月秋雨中"薨于军中"(《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那柄天子亲赐的龙首金刀,终究未能斩断河朔藩镇的百年痼疾。
幽州节度使刘济之死,乃中唐藩镇父子相残之典型。据《旧唐书·刘济传》载:"济镇幽州二十余年,其子总为副大使,性凶险。"元和五年(810年)七月,当刘济亲率五万大军征讨王承宗时,这场酝酿已久的弑父惨剧终于爆发。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详细记载了事发经过:"济有疾,总与判官张玘、孔目官成国宝谋,诈使人从长安来,曰:'朝廷以相公逗留无功,已除副大使为节度使矣。'明日又使人曰:'副大使旌节已至太原。'又使人走而呼曰:'旌节过代州。'举军惊恐。"这段文字生动再现了刘总精心设计的心理战术,他利用父亲病中多疑的特点,通过层层递进的假消息制造朝廷易帅的假象。
当刘济"愤怒不知所为,杀大将素与总善者数十人"(《新唐书·藩镇卢龙传》)时,局势已彻底失控。司马光在《通鉴》中继续写道:"济渴索饮,总因进毒药。"这个细节令人毛骨悚然——儿子亲手将毒药递到父亲唇边。次日,当刘济毒发身亡后,刘总"又矫父命召行军司马刘皋杀之",彻底清除异己。
《册府元龟·将帅部·残忍》评价此事:"刘总枭獍其心,豺狼其行。"这个比喻取自《诗经》"枭鸱食母,破獍食父"的典故,直指刘总禽兽不如的行径。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在《论刘总追赠议状》中揭露:"总杀父之后,矫情饰行,欺罔朝廷。"说明刘总事后还试图用追赠父亲荣誉的方式掩盖罪行。
这场弑父惨剧背后,折射出唐代藩镇世袭制的深层危机。杜牧在《战论》中指出:"幽燕常宿重兵,将士骄悍,易帅必乱。"刘总之所以能顺利夺权,正因幽州军将早已形成利益集团。李翱在《幽州节度使判官厅壁记》中记载的"幽州之俗,父子世姻"现象,更说明这种权力结构已呈家族化趋势。刘济之死,实则是中唐藩镇"逆取顺守"政治生态的必然产物。
757年-820年
归登,字冲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为唐代大臣。其幼而好学,博通群籍。大历七年,举孝廉高第,授四门助教。贞元初,复登贤良方正科,历右补阙、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后迁给事中,累官至工部尚书。归登性温恕,家无余财,多聚书,有《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南行诗》一卷传世。
758年-835年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宰相,北魏侍中李冲十世孙。他进士出身,早年历任左拾遗、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李逢吉因与裴度不和,被外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穆宗即位后,他又入朝拜相,后因与李绅争权,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敬宗时,李逢吉再度为相,排挤裴度、李德裕等人,形成“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重要势力。唐文宗即位后,李逢吉失势,最终以司徒致仕,于大和九年(835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758年-822年
刘方平,唐朝诗人,河南洛阳人。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内容狭窄。但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有《月夜》《春怨》《采莲曲》《望夫石》等。他一生未仕,隐居颍阳大谷。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
758年-814年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出身官宦世家,少好学善文,初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两度拜相,是宪宗朝重要辅臣。他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曾献策平定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促成魏博节度使田兴归唐,对稳定唐中期政治局势起重要作用。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又主持编纂《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758年-828年
胡证,字启中,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他身材魁梧,善武能文。早年举进士,又登制科,累官至金吾大将军。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曾出使回纥,不辱使命,维护了唐朝的尊严和利益。他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办事干练著称,在地方任职时也颇有政绩。
759年-818年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罢相。其文章以儒雅见长,当时大臣的奏议、朝廷的制诰,多出自他手。他的诗多为应制奉和、送别酬赠之作,在当时负有盛名。著有《权载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