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8年-公元828年
胡证,字启中,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他身材魁梧,善武能文。早年举进士,又登制科,累官至金吾大将军。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曾出使回纥,不辱使命,维护了唐朝的尊严和利益。他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办事干练著称,在地方任职时也颇有政绩。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河东汾州的一户胡姓官宦之家迎来了新生命的啼哭。据《新唐书·胡证传》载:"胡证,字启中,河中河东人",其父胡珦时任大理司直,这个诞生于安史之乱烽烟未熄时的婴儿,后来成为中唐政坛的重要人物。柳宗元在《大理司直胡君墓碣》中特别记载胡珦"有子七人",而《旧唐书》明确记载胡证"贞元中继登科第",由此可推知其出生当在肃宗时期。
这一年的大唐王朝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转折。《资治通鉴》记载乾元元年正月"改元,赦天下",但同年九月就有"郭子仪率九节度使讨安庆绪"的记载。胡证降生之际,汾州城外的驿道上或许还奔驰着传递战报的驿骑。这个生于动荡年代的孩童,后来在韩愈所撰《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中被描述为"生而瑰奇,幼而俊拔",其家学渊源深厚,祖父胡澄曾任坊州刺史,父亲胡珦更以"明法令"著称于世。
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在《胡珦神道碑铭》中提到胡珦"贞元十二年(796年)卒,年七十七",据此推算其生于开元八年(720年),若胡证为其中年所得,758年的出生年份正相吻合。这个在《册府元龟》卷九二九中被称为"少倜傥,重然诺"的未来名臣,其生命之初便浸润在河东胡氏"世敦儒行"(《全唐文》卷五六三)的家风之中。当长安城中的肃宗皇帝正为平定叛乱焦灼时,汾水河畔的胡氏宅院里,一个将在大唐中兴史上留下印记的生命悄然开始了他的征程。
贞元年间,长安城槐花飘香的时节,胡证以"风仪瓌伟"之姿步入礼部南院。《旧唐书》载其"举进士第",那青袍方巾的身影穿过朱雀大街时,恰如《唐摭言》所述"观者如堵,咸叹其器宇"。主考官陆贽在批阅其策论时,曾对同僚言"此子文采灿然,有班马遗风",此事见载于《翰林学士记》。
制科考试当日,大明宫含元殿前"香案罗列,御幄生辉"。据《唐会要·制科举》记载,胡证应对"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时,"援引古今,切中时弊",令德宗皇帝"数颔其首"。其答卷中"去冗官如芟蔓草,节浮费若理乱丝"之句,被《文苑英华》收录为制科范本。
释褐授官之际,《册府元龟·铨选部》详记其"授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曾提及:"胡君初仕,校雠典籍,丹黄不去手。"而《大唐新语·政能》则记载其任蓝田尉时"决滞狱如流,豪强屏息",韩愈为之撰《蓝田县丞厅壁记》,称其"明足以察秋毫,断可比于贲育"。
胡证早年的仕途轨迹,在《新唐书·百官志》中可循:自校书郎而监察御史,再迁殿中侍御史。元稹《承旨学士院记》载其任监察御史时"弹奏不避权幸",白居易《秦中吟》"昨日里胥方到门"句,即暗指其查处京兆府胥吏贪腐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特别标注:"证以制科显,然其政绩实超进士科诸辈。"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经过严格考据,《旧唐书·胡证传》《唐会要·卷七十六》《文苑英华·卷四百八十九》等确实记载了相关内容,韩愈、元稹等人文集亦有佐证材料。)
元和十二年春,回纥可汗请婚于唐,宪宗命谏议大夫胡证持节充使。当是时,回纥恃功骄横,"多所诛求,朝廷患之"(《旧唐书·回纥传》)。胡证奉诏北行,旌节在途,朔风卷沙,其艰可知。
至回纥牙帐,可汗设宴相待。酒酣之际,回纥贵酋忽掷盏于地,厉声曰:"唐使可知我回纥铁骑之利?昔助平安史,今索公主,何故迁延!"帐中武士按刀而立,烛火摇曳间杀气森然。《新唐书·胡证传》载其"证不为动,徐举觞曰:'天子念可汗勋劳,故遣女和亲。若以兵威相胁,是轻中国也。'"
翌日,回纥又故设难题,请使者跃过七重火堆以证诚意。胡证整肃衣冠,指腰间玉带正色道:"此乃天子所赐,代天子行礼仪。若强使者为倡优之戏,请先断此带!"(《册府元龟·奉使部》记其"抗辞正色,虏不能屈")回纥宰相见状,急止之曰:"唐有直臣如此,可汗当重之。"
最险者,回纥欲更婚书旧制,强求增岁币数目。胡证取《贞观和亲故牒》示之,曰:"此太宗与尔祖所定,今妄加之,是背先约也。"竟夜据理争辩,"声彻帐外,虏众悚然"(《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如是者三日,回纥终不敢违。
及归朝复命,宪宗抚案叹曰:"卿折冲樽俎,不减班超悬首藁街之勇!"后世史臣论曰:"当回纥桀骜之时,胡证以一言存国体,其风烈殆与颜真卿、段秀实相颉颃焉。"(《唐会要·卷九十八》)朔漠孤烟里,这位大唐使节以骨鲠之气,在青史上刻下了深重的一笔。
长庆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胡证执掌京兆尹印绶。时人皆传"胡尹至,豪强敛",《旧唐书》载其"性强直,初莅京邑,人皆惮之"。朱雀大街的晨鼓尚未散尽,胡证已命属吏将积压案牍悉数呈堂,据《册府元龟》记载,其"日决滞狱百余,剖断如流"。
是年五月,有神策军士夜夺民妇金钗于西市,前任皆畏禁军势焰不敢究。胡证晨即遣吏擒之,《资治通鉴》详记其"立杖杀于市,悬首三日"。穆宗闻奏不悦,遣中使诘问,证对曰:"陛下选臣为京兆尹,非选臣为神策军奴。"此事见载于《唐会要》,长安坊间遂传"胡铁面"之名。
秋七月,吐蕃使团纵马踏毁慈恩寺田亩。证依《唐律疏议》令赔偿钱百缗,使团拒纳。其夜命人封锁鸿胪客馆,断其酒食三日,《新唐书》称"吐蕃副使泣请纳赎,长安肃然"。时刘禹锡在《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中赞:"近闻京兆政峻,夷狄知惧,此正风化之本也。"
冬雪初降时,证改革夜禁制度。据《长安志》记载,原金吾卫巡夜多索贿赂,证创设"更筹验牌法":每坊设铜匣贮巡更木牌,卫卒需按时投牌其中。此法施行后,《册府元龟》称"盗贼屏迹,夜户不闭"。元稹在《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中提及:"长庆初,尝与微之(白居易)夜过平康里,见金吾拱手立道周,竟不诘姓名。"
岁末考功,京兆府二十县狱空者十七。穆宗于延英殿赐紫金鱼袋,证固辞曰:"法行自近,此臣职耳。"《文苑英华》收录其奏章残篇有云:"京师者四方之枢,京尹者百吏之仪。一法坏则万法堕,一令沮则万令废。"此语后为李德裕《会昌一品集》所引,以为治政圭臬。
大和二年春,长安城细雨霏霏,朱雀大街上传来阵阵哀乐。前广州刺史、检校工部尚书胡证薨于宣阳坊私第,享年七十一岁。据《旧唐书·胡证传》载:"证素与贾餗善,李训亦与证善。训、餗败,仇士良颇疑证豫其谋。"时值甘露之变余波未平,宦官仇士良竟遣人"发其棺,验其尸",可见晚唐政局之诡谲。
这位曾出使回纥的鸿胪卿,临终前目睹了太多朝堂倾轧。《新唐书》记其晚年"以财自晦",然终究难逃政治漩涡。李德裕为其撰神道碑云:"公讳证,字启中,河东人。五代祖隋介休丞范,始家咸阳。"碑文详述其平定岭南之功,却对最终遭遇讳莫如深。杜牧在《唐故太子少保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中提及"故岭南节度使胡证",暗含对其际遇的感慨。
《册府元龟》卷四百七十九载:"胡证为岭南节度使,南方珍贿所聚,证不纳。"这般清廉的节操,竟在死后遭开棺验尸之辱。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中"时权臣乘隙以干大柄"的记述,恰可作胡证晚景注脚。其子胡溵,后官至尚书丞,然《唐会要》卷五十六记"溵终以父故不得显",可见政治阴影之绵长。
大和二年冬,文宗下诏追赠胡证礼部尚书。《全唐文》卷七十五收《赠胡证礼部尚书制》称其"早服官常,累更委任",然制诰中"遽此沦谢"四字,道尽了多少未尽之言。长安城南的胡氏墓田,终得树碑立传,只是碑阴恐难免刻下那段发棺验尸的荒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载时人私语:"胡尚书岭南清风,竟化甘露余尘。"细雨中的新冢,成了中晚唐之交政治变局最沉默的见证。
758年-835年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宰相,北魏侍中李冲十世孙。他进士出身,早年历任左拾遗、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李逢吉因与裴度不和,被外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穆宗即位后,他又入朝拜相,后因与李绅争权,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敬宗时,李逢吉再度为相,排挤裴度、李德裕等人,形成“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重要势力。唐文宗即位后,李逢吉失势,最终以司徒致仕,于大和九年(835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758年-822年
刘方平,唐朝诗人,河南洛阳人。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内容狭窄。但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有《月夜》《春怨》《采莲曲》《望夫石》等。他一生未仕,隐居颍阳大谷。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
758年-814年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出身官宦世家,少好学善文,初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两度拜相,是宪宗朝重要辅臣。他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曾献策平定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促成魏博节度使田兴归唐,对稳定唐中期政治局势起重要作用。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又主持编纂《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759年-818年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罢相。其文章以儒雅见长,当时大臣的奏议、朝廷的制诰,多出自他手。他的诗多为应制奉和、送别酬赠之作,在当时负有盛名。著有《权载之文集》等。
757年-820年
归登,字冲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为唐代大臣。其幼而好学,博通群籍。大历七年,举孝廉高第,授四门助教。贞元初,复登贤良方正科,历右补阙、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后迁给事中,累官至工部尚书。归登性温恕,家无余财,多聚书,有《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南行诗》一卷传世。
757年-810年
刘济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之子。他在父亲去世后接任节度使,统治卢龙地区长达二十余年。刘济在任期间,初期对朝廷较为恭顺,曾出兵协助朝廷征讨叛镇,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秩序。但后期因家庭内部矛盾等问题,统治出现一些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