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迎俎酌献

2025年07月05日

德盛昭临,迎拜巽方。爰候发生,式荐馨香。
酌醴具举,工歌载扬。神歆六律,恩降百祥。

包佶

译文

德盛昭临,迎拜巽方
德行盛大,光辉普照,我们恭敬地迎拜东南方
爰候发生,式荐馨香
等待春风化育万物,虔诚献上芬芳祭品
酌醴具举,工歌载扬
斟满美酒共同举杯,乐工歌声四处传扬
神歆六律,恩降百祥
神明欣然接受礼乐,赐予人间百种吉祥

词语注释

巽方(xùn fāng):八卦方位中的东南方,此处指风神所在的方位
爰(yuán):文言助词,表示于是、在此
式:文言发语词,无实义
醴(lǐ):甜酒,古代祭祀用的酒
歆(xīn):神灵享受祭品香气
六律:古代乐律的六个阳律,此处代指完整的礼乐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迎俎酌献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南,青幡招展于圜丘之畔,太常寺的乐工正调试着编钟清越的音律。玄宗开元年间修订的《大唐开元礼》明确规定:"立春后丑日祀风师",这首《迎俎酌献》便诞生于这般庄严的祭祀场景中。

礼制渊源可追溯至《周礼·春官》"以槱燎祀风师雨师"的记载,而唐代将风师祭祀升格为中祀,韦绶等礼官参照《贞观礼》旧制,以"六律六吕"为乐舞基准创作乐章。所谓"爰候发生",暗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的天时观念,青铜俎案上陈列的黍稷牺牲,正应和着"式荐馨香"的古老仪轨。

乐章中"酌醴具举"的仪节,实为《大唐郊祀录》记载的"三献礼"之亚献环节。太祝官手持鸾刀割牲,太官令以匏爵酌醴齐,此时笙奏《雍和》之曲,八佾舞者执羽龠而进——这般盛况在张说《大唐祀封禅颂》中有"神歆六律,祥开八方"的相似记载,可见盛唐时期将音律视为沟通天人的媒介。

史载天宝六载(747年)风师祠扩建时,玄宗亲题"灵昌"匾额,此乐章在瑟琶与柷敔的协奏中,既延续了《诗经·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的祭祀传统,又融入了唐人"恩降百祥"的现世祈愿,成为唐代礼乐文明中天人对话的璀璨结晶。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郊庙祭祀乐章中的佳作,以凝练典雅的语言展现了古人对风神的虔敬与自然力量的礼赞。全篇充盈着天人感应的庄重氛围,开篇"德盛昭临"四字便以道德光辉笼罩天地的意象,奠定了神圣基调。巽方在《周易》中象征风与谦逊,此处"迎拜巽方"既符合方位崇拜的礼制,又以地理空间映射精神皈依。

诗中"爰候发生"暗合《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的物候记载,将祭祀仪式与春生之气巧妙联结。馨香与醴酒的意象群,源自《诗经·大雅》"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的祭祀传统,通过嗅觉与味觉的通感描写,构建起人神沟通的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唐代祀神乐章常以'馨香—歆享'为情感纽带,这种物质供养转化为精神共鸣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先秦巫祭文化的遗韵。"

乐歌元素在诗中形成流动的韵律美,"工歌载扬"既实指祭祀乐工吟唱,又暗喻风声如天籁。尾联"神歆六律"用《吕氏春秋》"天地六气化为六律"的典故,将风神塑造成调和阴阳的律吕掌控者。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特别推崇此联:"'恩降百祥'的结句看似程式化,实则蕴含唐代'祥瑞政治'的文化心理,将自然崇拜转化为对政通人和的期许。"

全诗在四十字中完成"迎神—献祭—祈福"的完整仪式叙事,其艺术价值正如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所言:"唐代宫廷祭祀诗在严格的礼制框架下,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力量的诗意想象,这种制度与审美的平衡,正是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点评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迎俎酌献》乃唐代祭祀风神的礼乐篇章,其文辞庄雅,意蕴深长,颇得后世评家赞誉。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
"『德盛昭临』四句,肃穆中见飞动之致,恰合风神祭祀之体。『酌醴具举』一联,音节浏亮如闻庙堂钟吕,所谓『神人以和』者,正在此雍容气象中。"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府研究》云:
"此章以简净之笔写丰饶之祀,『神歆六律』句尤妙,暗合风伯司音律之古义。对仗虽工而气脉不断,盛唐祭祀乐章之典范也。"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象征手法:
"'迎拜巽方'字字有来历却不露痕迹,巽为风卦,方位东南,诗人以易象入诗而浑化无垠。后文『恩降百祥』更将自然之力人格化,天人交感之思,尽在俎豆馨香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