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迎俎酌献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南,青幡招展于圜丘之畔,太常寺的乐工正调试着编钟清越的音律。玄宗开元年间修订的《大唐开元礼》明确规定:"立春后丑日祀风师",这首《迎俎酌献》便诞生于这般庄严的祭祀场景中。
礼制渊源可追溯至《周礼·春官》"以槱燎祀风师雨师"的记载,而唐代将风师祭祀升格为中祀,韦绶等礼官参照《贞观礼》旧制,以"六律六吕"为乐舞基准创作乐章。所谓"爰候发生",暗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的天时观念,青铜俎案上陈列的黍稷牺牲,正应和着"式荐馨香"的古老仪轨。
乐章中"酌醴具举"的仪节,实为《大唐郊祀录》记载的"三献礼"之亚献环节。太祝官手持鸾刀割牲,太官令以匏爵酌醴齐,此时笙奏《雍和》之曲,八佾舞者执羽龠而进——这般盛况在张说《大唐祀封禅颂》中有"神歆六律,祥开八方"的相似记载,可见盛唐时期将音律视为沟通天人的媒介。
史载天宝六载(747年)风师祠扩建时,玄宗亲题"灵昌"匾额,此乐章在瑟琶与柷敔的协奏中,既延续了《诗经·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的祭祀传统,又融入了唐人"恩降百祥"的现世祈愿,成为唐代礼乐文明中天人对话的璀璨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