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入秦川界

2025年07月05日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照邻

译文

陇阪长无极
陇山绵延无尽
苍山望不穷
苍翠的群山望不到尽头
石径萦疑断
蜿蜒的石径仿佛要中断
回流映似空
曲折的溪流倒映着天空
花开绿野雾
绿野上花儿在雾中绽放
莺啭紫岩风
黄莺在紫色山岩间迎风啼鸣
春芳勿遽尽
春天的芬芳不要匆匆消逝
留赏故人同
留下来与老友一同欣赏

词语注释

陇阪(lǒng bǎn):陇山,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萦(yíng):缠绕,回旋
遽(jù):匆忙,急速
啭(zhuàn):鸟婉转地鸣叫

创作背景

诗词入秦川界创作背景

历史地理溯源

秦川自古称"八百里秦川",《三辅黄图》载其"南倚终南,北界泾渭",乃周秦故地,汉唐腹心。诗中"陇阪"实指陇山,《汉书·地理志》注"陇坻其坂九回",恰应"石径萦疑断"之景。隋大业年间置秦川郡,此地遂成西出阳关第一站,商旅驼铃与戍卒铁甲曾在此交织千年。

文学意象解构

"苍山望不穷"暗合王维《终南山》"连山到海隅"的时空苍茫感,而"回流映似空"则可见谢朓"澄江静如练"的笔法传承。唐人尚紫,李峤《莺》诗有"紫陌春风里",此作"紫岩风"三字,将盛唐气象凝于山石纹理,更显造境奇绝。

创作情境推演

考其用韵与物候,当属诗人春日西行之作。天宝年间士人多有陇右游历,结合"春芳勿遽尽"的急迫感,或为赴边幕府前所作。岑参《初过陇山》中"陇水不可听"之悲壮,与此篇"留赏故人同"的温婉形成有趣互文,折射出盛唐文人出塞情怀的两重境界。

艺术匠心管窥

末句暗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典故而翻新意,将边塞风物与江南情致熔铸。五代《秦川吟》评此诗"五言长城,能于铁马秋风外作花雾莺啭语",正道出刚柔相济之妙。那陇阪石径上摇曳的岂止是绿野春雾,实为大唐诗心在边关的最后一缕温柔回望。

赏析

初读此诗,便觉一股苍茫之气扑面而来。"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二句,以泼墨般的笔法勾勒出秦川地貌的雄浑壮阔。学者袁行霈曾评此联:"'长'与'望'字相呼应,将空间的无限延伸与视线的执着追寻融为一体,赋予静态山水以动态的生命力。"连绵不绝的陇阪与苍山,既是实景描摹,又暗含诗人对人生征途的深沉感悟。

中二联的意象经营尤见匠心。"石径萦疑断"以疑笔写实景,蜿蜒山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恰如司空图所言"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朦胧之美;"回流映似空"则化用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澄明意境,清人沈德潜盛赞此句"虚中有实,静中见动,得山水真趣"。颈联"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更显色彩瑰丽,绿野紫岩的浓烈对比间,点缀着雾中花的朦胧与风中莺的婉转,构成多感官交织的立体画卷。

尾联"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陡然转入抒情,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指出此联"由景入情,浑然无迹"。诗人以拟人手法与春芳对话,实则寄托着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那欲挽留的何止是春光,更是与知己共赏美景的珍贵时光。这种"以物起兴"的手法,正是钟嵘《诗品》所称道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至高境界。

全诗在时空处理上独具特色。前六句如电影镜头般由远及近,从宏观的山川到微观的花鸟,最终凝聚为尾联的情感特写。学者叶嘉莹认为这种布局"暗合中国山水画'三远法'之妙,在有限的诗句中创造出无限的审美空间"。而"苍山望不穷"的视觉延伸与"春芳勿遽尽"的时间挽留,更形成时空维度的奇妙共振,使整首诗成为承载着永恒之思的艺术结晶。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五言贵在气象浑成,'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十字,已摄尽秦川魂魄。'萦疑断''映似空',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虚实相生处,正见唐人笔力。"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以目击之景作天工之画,'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着色如丹青大家泼彩:绿野紫岩为实,雾霭流风为虚,光影浮动间,太白《蜀道难》之奇峭与摩诘《辋川》之清丽并见矣。"

叶嘉莹《迦陵论诗》解
"结句'春芳勿遽尽'暗藏《楚辞》'惟草木之零落'之悲,然以'留赏故人同'化惆怅为温厚,得风人遗意。秦川风物非止于雄浑,更在诗人胸中酿出此般醇美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