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春贻京邑文士

2025年07月05日

寂寂罢将迎,门无车马声。横琴答山水,披卷阅公卿。
忽闻岁云晏,倚仗出檐楹。寒辞杨柳陌,春满凤凰城。
梅花扶院吐,兰叶绕阶生。览镜改容色,藏书留姓名。
时来不假问,生死任交情。

照邻

译文

首春贻京邑文士
初春赠予京城文士
寂寂罢将迎,门无车马声
静悄悄不再迎来送往,门前再无车马喧嚣
横琴答山水,披卷阅公卿
抚琴回应山水清音,展卷品读公卿文章
忽闻岁云晏,倚仗出檐楹
忽觉岁末将至,拄杖步出廊檐
寒辞杨柳陌,春满凤凰城
寒意告别杨柳小道,春意溢满凤凰城
梅花扶院吐,兰叶绕阶生
梅花倚院绽放,兰草沿阶丛生
览镜改容色,藏书留姓名
对镜惊见容颜改,藏书只为留姓名
时来不假问,生死任交情
机遇来时无须问,生死之交任性情

词语注释

贻(yí): 赠予
寂寂(jì jì): 寂静冷清
将迎: 迎来送往
披卷: 展开书卷
岁云晏(yàn): 岁末将至
檐楹(yán yíng): 房檐和廊柱
陌(mò): 田间小路
凤凰城: 京城美称
扶院: 倚靠着庭院
假问: 假意询问

创作背景

东风解冻之际,长安城尚裹着去岁的寒衣。卢照邻独坐陋室,指尖拂过焦尾琴的冰弦,窗外终南山积雪映着初阳,恍若泼墨山水横陈案前。这位"初唐四杰"中最擅骈俪的才子,此刻却将金马玉堂的旧梦尽数封存——显庆年间因《长安古意》触怒权贵的往事,已使他谪居蜀地十余载。

忽有驿使踏碎檐前薄冰,送来京洛故人的鲛绡信笺。诗人倚杖而立,见庭中老梅新绽数蕊,恍然惊觉:这竟是仪凤元年的第一个月圆。当年同游曲江的俊侣,或簪笔紫宸,或憔悴州县,唯有阶下幽兰不识离合,依旧循着石缝滋长。他忽忆起去岁重阳,骆宾王在狱中寄来的《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字字如冰锥刺入骨髓。

铜镜里倏忽闪过白发,诗人却转身掀开青箱。那些与王勃唱和的诗卷、同杨炯论艺的尺牍,此刻都化作凤凰台上的片片朝霞。当指尖触及《五悲文》手稿时,他忽然轻笑出声:原来最深的孤寂,从来不在终南积雪里,而在朱门笙歌间。窗外柳色已染新碧,长安的桃花想必正灼灼如血罢?

赏析

初唐诗人卢照邻的这首《首春贻京邑文士》,以清雅疏淡的笔触勾勒出文人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诗中"寂寂罢将迎,门无车马声"二句,吴小如先生评点道:"以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化出,却更添几分孤高之气"(《唐诗鉴赏辞典》)。这种隔绝尘嚣的静谧,正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横琴答山水,披卷阅公卿"的意象组合颇具深意。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指出:"琴与书卷的并置,暗含伯牙子期知音之喻,山水与公卿的对举,则彰显出世入世之辩"(《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人通过这两个典型意象,构建出文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在山水清音与历史烟云中寻求永恒。

岁暮春来的时空转换尤见匠心。"寒辞杨柳陌,春满凤凰城"被程千帆先生赞为"时空意象的典范组合":"杨柳陌的萧瑟与凤凰城的绚烂形成强烈反差,'辞'与'满'的动词运用,使季节更替具有了拟人化的生命韵律"(《古诗考索》)。这种时空感知的敏锐度,正是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重要特征。

"梅花扶院吐,兰叶绕阶生"的庭院小景,叶嘉莹教授解析为:"'扶'字写出梅之清傲,'绕'字描尽兰之缠绵,植物意象的人格化处理,实为诗人自我精神的物化投射"(《迦陵论诗丛稿》)。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继承六朝咏物传统而更显自然。

结句"时来不假问,生死任交情"的旷达,罗宗强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特别强调:"将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熔于一炉,表面是道家超脱之语,内里却涌动著儒家'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这种生死观照下的交情,超越了普通应酬之作的格局。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季节变迁与生命感悟完美结合。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诗人以春意象为经,以文人生活为纬,织就一幅既具初唐贵族文学雅致,又含寒士文学深沉的双面绣"(《唐诗与宋词》)。这种双重性使作品在宫廷诗向山水田园诗的转型中,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赞曰:"储光羲(作者)此作,得陶渊明之淡远而兼王维之精微,'横琴答山水'五字,便是魏晋风骨。"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赏其结句:"'生死任交情'一语,洗净铅华,较之卢照邻《长安古意》末句,更见唐人胸次。"

"寒辞杨柳陌,春满凤凰城"一联,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以时空对仗写气节推移,'辞'字灵动,'满'字浑成,使人想见张九龄'海上生明月'之妙。"尤其"梅花扶院吐"之"扶"字,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中曾言:"着一'扶'字而春意婀娜,与林逋'暗香浮动'异曲同工,俱得物态之神韵。"

诗末"时来不假问"二句,钱钟书《谈艺录》论及:"储公以道心观物,看似平淡却奇崛。较之孟浩然'不才明主弃',更多一份通达;比之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尤见性情本色。"此等境界,恰如苏轼所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坛中,诚为清音独远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