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宿晋安亭

2025年07月05日

闻有弦歌地,穿凿本多奇。游人试一览,临玩果忘疲。
窗横暮卷叶,檐卧古生枝。旧石开红藓,新河覆绿池。
孤猿稍断绝,宿鸟复参差。泛滟月华晓,裴回星鬓垂。
今日删书客,凄惶君讵知。

照邻

译文

闻有弦歌地,穿凿本多奇。
听闻此地曾有弦歌雅乐,开凿的景致本就奇妙非常。
游人试一览,临玩果忘疲。
游人试着游览一番,果然沉浸其中忘却疲惫。
窗横暮卷叶,檐卧古生枝。
窗外暮色中翻卷着落叶,屋檐下横卧着古树老枝。
旧石开红藓,新河覆绿池。
古老石头上生出了红藓,新挖的河渠倒映着绿池。
孤猿稍断绝,宿鸟复参差。
孤猿的啼声渐渐消失,栖息的鸟儿又参差飞起。
泛滟月华晓,裴回星鬓垂。
波光荡漾着破晓月光,徘徊间星光洒落鬓发。
今日删书客,凄惶君讵知。
如今我这删书编撰之人,心中凄惶你怎会知晓。

词语注释

弦歌:指礼乐教化,古时以琴瑟伴奏而歌。
穿凿:开凿挖掘(此处指人工营造的景致)。
红藓(xiǎn):红色苔藓。
泛滟(yàn):水波荡漾闪光的样子。
裴回:同“徘徊”,此处指星光流转。
讵(jù)知:岂知,怎知。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晋安古亭的檐角时,我总疑心听见了千年前凿石引水的叮咚声。这座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的园林,原是谢灵运笔下"穿池类鸣皋"的山水杰作,到得唐代李德裕重修时,更添了"窗横暮卷叶,檐卧古生枝"的幽邃意境。

青苔攀附的旧石上,尚存着永嘉太守谢眺题诗时的红藓痕迹。那年他临水照影,见新凿的曲池倒映着建安七子的文采风流。我在廊下徘徊,忽闻孤猿哀鸣划破岑寂——这声音与《世说新语》记载的"猿鸣三声泪沾裳"竟如此相似。宿鸟掠过唐代诗人孟浩然曾驻足的老松,羽翼扫落的松针,正覆在当年王羲之洗墨的砚池旧址。

月光漫过斑驳的碑文,照亮我鬓边新生的星霜。此刻案头摊开的《昭明文选》里,谢灵运《游南亭》的墨迹未干,而我这删订诗书的迁客,竟与千年前谪守此地的江文通隔空相望。石阶下新涨的春水,漫过了建安风骨的残简,也浸湿了唐人传奇的绢帛。

赏析

暮色中的晋安亭,被诗人以工笔画般的笔触徐徐展开。窗棂横亘着蜷曲的落叶,飞檐卧着古树虬枝,这组意象被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为"以物象写时光之痕",枯叶与苍枝的并置,恰似生命短暂与永恒的对峙。而"旧石红藓"与"新河绿池"的冷暖对照,则被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阐释为"历史沉淀与生命新意的交响",青苔侵蚀的旧石见证沧桑,初成的池塘倒映生机。

当孤猿的哀鸣渐次消散,归鸟的身影参差掠过,马茂元在《唐诗选》中指出此处"以声音与姿态的错落,构筑空山薄暮的立体画卷"。月光在涟漪上碎成银箔,星辉垂落鬓发如霜,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这个镜头:"'泛滟'状月光之灵动,'裴回'写星辉之依恋,将天象与人貌绾合,使宇宙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产生惊心动魄的对话。"

终篇的"删书客"意象尤为耐人寻味。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解析道:"校书郎的刀笔生涯与眼前山水形成尖锐对立,'凄惶'二字道尽唐代文人在仕隐之间的永恒挣扎。"陈贻焮《唐诗论丛》则注意到结句的反诘语气:"'君讵知'三字将孤独感推向极致,仿佛整座晋安亭的山水都成了诗人内心寂寥的见证者。"

在这幅时空交错的画卷里,每个意象都是情感的密码。程千帆《古诗考索》总结道:"诗人以亭为心镜,既映照出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折射出知识分子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宿字不仅是夜宿,更是精神在天地间的短暂栖居。"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赞曰:"子昂(卢照邻)此作,得山水之魂魄,五字之中,已具千里之势。"其妙处正在虚实相生之间——"窗横暮卷叶,檐卧古生枝"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横''卧'二字最奇,令死景顿活,老树著花之笔也。"

"旧石开红藓,新河覆绿池"一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尤精:"十字中含四时代谢之理,'开'字有挣扎破茧之态,'覆'字见生机勃发之势,此子昂炼字如丹处。"至若"泛滟月华晓,裴回星鬓垂",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光影浮动处,正见诗心澄澈,太白所谓'秋水出芙蓉'者,殆如是乎。"

末联"今日删书客,凄惶君讵知",近世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附评云:"忽作变徵之音,似孤猿夜啸,前之明丽尽化苍凉,此等转折最见初唐气骨。"全诗如展青绿山水长卷,始以弦歌穿凿之趣,终寄删书凄惶之怀,方东树《昭昧詹言》总论曰:"晋安一亭,经此点染,遂成千古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