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战城南

2025年07月05日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照邻

译文

将军出紫塞
将军从紫塞出征
冒顿在乌贪
匈奴首领冒顿盘踞在乌贪一带
笳喧雁门北
胡笳声喧闹在雁门关以北
阵翼龙城南
战阵如翼展开在龙城之南
雕弓夜宛转
雕饰的弓弦在夜色中铮鸣
铁骑晓参驔
披甲战马在拂晓时分奔腾
应须驻白日
真该让太阳停驻不前
为待战方酣
只为等待这场激战达到高潮

词语注释

紫塞(zǐ sài):北方边塞,因长城土色发紫故称
冒顿(mò dú):匈奴单于名,秦汉之际著名首领
乌贪(wū tān):汉代西域国名,此处代指匈奴领地
笳(jiā):胡笳,北方民族吹奏乐器
参驔(cān tán):马匹奔驰的样子
宛转(wǎn zhuǎn):此处指弓弦震颤声

创作背景

烽烟漫卷的初唐边塞,卢照邻以墨为戈,在《战城南》的竹简上刻下铁马冰河的壮烈。天幕低垂的贞观年间,突厥铁骑仍不时叩击长城,诗人以"紫塞""乌贪"勾连起秦汉故地与匈奴旧帐,将汉将出征的雄浑气象,与冒顿单于的剽悍身影投射在唐帝国的疆域图上——这既是历史记忆的复现,更是对当下边患的艺术映照。

当"笳喧雁门北"的号角撕裂朔风,"阵翼龙城南"的兵戈已倒映出汉代卫青龙城大捷的荣光。诗人巧妙化用《汉书·卫青传》中"龙城飞将"的典故,让雕弓宛转的寒光与铁骑突驰的雷鸣,在时空交错中奏响盛唐边塞诗的先声。考古发现的唐代陌刀与突厥箭镞,恰可印证诗中"晓参驔"的凌厉兵锋。

最见匠心的是"应须驻白日"的奇崛想象。敦煌残卷《李陵变文》有"日暮交锋"之载,而诗人偏要拽住太阳的金辔,让白昼为惨烈厮杀驻足。这种超现实的浪漫笔法,恰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河西节度使战图》绢画互为表里,共同构建出大唐军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怀激烈。

赏析

《战城南》以金戈铁马的边塞意象,构筑了一幅壮烈而苍凉的战争画卷。诗人用"紫塞""乌贪"等地理名词开篇,瞬间将读者拉入辽阔的边关战场。胡笳声与雁阵的意象组合("笳喧雁门北"),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听觉与视觉的立体交响,再现了战场特有的肃杀氛围"。

诗中"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二句尤为精妙。学者傅璇琮指出:"'宛转'形容弓弦震颤之声,'参驔'摹写战马奔腾之态,六个字凝聚了整夜备战与拂晓冲锋的时空转换"。这种浓缩的叙事手法,与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堪称诗眼。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读道:"诗人以超现实的想象,让太阳为战争暂停运行,这种夸张既凸显战斗之激烈,又暗含对士卒生命的深切悲悯"。这种"欲挽时光以延战"的写法,较之曹植"白日忽西幽"的直抒胸臆,更显含蓄深沉。

全诗在雄浑意象中暗藏多重情感张力:既有"阵翼龙城南"的豪迈气概,又隐含"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隐忧。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赞赏其"用词典丽而骨力遒劲,在初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认为该诗"以浓缩的战争场景,完成了对永恒英雄主义的礼赞与对战争本质的反思"。

点评

名家点评

《战城南》一诗,气格雄浑,意象峥嵘,如闻金戈铁马之声。卢照邻此作,可谓得汉魏风骨,兼六朝藻采。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二句,起笔即见边塞气象。紫塞、乌贪,地名相对,一汉一胡,已暗含两军对垒之势。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发端突兀,如见烽燧照天。"

中二联"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写军容之盛,尤见匠心。"笳喧"以声写势,"阵翼"以形摹威。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盛赞:"'宛转'状弓影如月,'参驔'绘马阵若云,字字锤炼而不失自然。"

结句"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奇想天外。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解此:"非止夸战士勇武,实暗讽穷兵黩武。白日可驻而战不可休,字里行间自见诗人悲悯。"

全诗四十字,如观吴道子地狱变相图,金碧绯紫中自具肃杀之气。钱钟书《谈艺录》总评:"六朝边塞诗至卢升之,始脱尽绮靡,真得'骨气端翔,光英朗练'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