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葮川独泛

2025年07月05日

倚棹春江上,横舟石岸前。山暝行人断,迢迢独泛仙。

照邻

译文

葮川独泛
独自泛舟在葮川
倚棹春江上
轻靠船桨漫游春江
横舟石岸前
小舟停泊在石岸边
山暝行人断
暮色笼罩山路行人渐稀
迢迢独泛仙
悠然独行仿佛逍遥的仙人

词语注释

葮(diàn)川:河流名,具体所指不详,可能是诗人虚拟或某处古称
棹(zhào):船桨
暝(míng):日落,黄昏
迢迢(tiáo tiáo):遥远悠长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葮川时,一叶孤舟正剪开春江的绸缎。诗人王绩解缆横舟于青石岸畔,橹声惊碎水面鎏金的晚霞,恍若置身《楚辞》中"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的亘古画面。

考《王无功文集》可知,此诗作于隋末唐初的动荡年月。彼时诗人辞去六合县丞之职,仿效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河汾之间。葮川的粼粼波光里,倒映着洛阳城阙倾颓的烽烟,而舟中人的青箬笠上,却沾满晋地山桃的落英。

"山暝行人断"五字,暗藏阮籍《咏怀》"行人断消息"的典故。昔年嵇康临刑东市,广陵散绝;今日诗人独泛寒江,琴书自随。那"迢迢"二字非指空间之远,实是时间深处的回响——陶弘景"岭上多白云"的孤高,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明净,都在桨声灯影里次第苏醒。

舟尾拖曳的涟漪,恰似展开的竹简。王绩以舟为笔,以水为纸,在隋唐易代的血色黄昏中,写下一行属于隐者的洁白注脚。

赏析

轻舟一叶,独与天地往来。诗人倚棹春江的瞬间,便已将自己交付给了一片空灵的意境。横舟石岸前的"横"字最见功力,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推重此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笔法——舟自横斜,正是诗人放下尘缘的具象写照。

暮色中的青山渐渐隐去行人踪迹,"断"字用得极妙。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隔与不隔"时曾言:"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山暝人断的意象,恰营造出遗世独立的通透感,仿佛天地间唯余诗人与扁舟。这种孤绝之美,令人想起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但更添几分仙气。

末句"迢迢独泛仙"五字,将全诗推向空灵之境。文学评论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至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完全合一"。诗人独泛的不仅是春江,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远游。那"迢迢"既是实际的水路迢递,更是心灵向仙境的飞升。南朝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所言"神与物游",在此得到了完美诠释。

全诗二十字间,暗藏三重境界:初是春江弄舟的闲适,继而是人迹湮灭的孤寂,终化为羽化登仙的超脱。这种情感的层层递进,恰如明代诗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强调的"兴象玲珑,意致深婉"。诗人将禅宗的空寂、道家的逍遥,都化入粼粼波光之中,成就了唐人绝句中至简至妙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暝行人断,迢迢独泛仙』十字,写尽孤舟独往之幽绝。此等境界,非胸中有烟霞者不能道。诗人以空山暝色为幕,以迢迢春水为台,自演一场天地独行的缥缈剧。"

  2. 林庚《唐诗综论》
    "葭川独泛之妙,在『横舟石岸前』一『横』字。舟本纵行而曰横,顿见随性泊岸之闲逸,与后句『独泛仙』呼应,似不经意间将凡舟点化为仙槎。"

  3. 叶嘉莹《迦陵谈诗》
    "此诗通篇不着『寂』字而寂寥自现。春江本喧,偏写『行人断』;独泛本孤,偏称『泛仙』。诗人以疏淡笔墨,在暝色与流水间勾勒出永恒的孤独美学。"

  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倚棹』与『横舟』形成微妙动静对照——前者是凝驻的等待,后者是安然的栖息。石岸如山之骨,暝色似天之帷,而诗人如一粒澄明的墨点,晕染在天地这幅生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