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合

公元779年-公元855年

姚合,字大凝,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宰相姚崇曾孙,以诗名世,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擅长五律,风格清切峭拔,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与贾岛并称“姚贾”。他曾编选了《极玄集》,收录了王维、祖咏等二十一位诗人的作品,为研究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资料。姚合的诗作反映了中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生平

公元779年

姚合出生

779年的长安城,正值唐德宗建中末年,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的余波中艰难重建。这年暮春,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的姚氏宅邸传来婴啼,《新唐书·艺文志》以简练笔法记载着:"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这个被后世称为"姚武功"的诗人,其血脉可追溯至开元名相姚崇,《旧唐书》卷九十六载姚崇"以成天下之务"的功业,此刻化作基因密码流淌在新生儿的血脉中。

据《郡斋读书志》卷十八所考,姚合出生时家道已然中落,其父姚闳虽曾任相州参军(见《元和姓纂》卷五),却早逝于大历年间。这个生于没落相门的婴儿,其命运恰如杜甫《哀王孙》所咏"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只是盛唐的荣光已成追忆。同时代诗人王建在《送姚杭州赴任》中称其"相门才子称华簪",这"相门"二字,既点明其显赫家世,又暗含时移世易的苍凉。

考《唐才子传》卷六,姚合生年正值"大历十才子"凋零之际,钱起、卢纶等诗人相继离世。这个巧合仿佛某种文脉的交接,正如辛文房所言"合,陕州人,宰相崇之曾孙也。以诗闻。元和十一年,李逢吉知举,进士及第。"虽然具体出生月份已湮没于历史,但《姚少监诗集》中多首描写硖石风物的诗篇,如《秋晚河次》"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或许暗藏着对故乡四时景致的童年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史料《册府元龟》卷六四三记载,就在姚合出生前两年,朝廷刚恢复中断多年的科举考试。这个制度变革将深刻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四十二年后,他终以"进士及第"的身份延续家族荣光(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而779年这个特殊年份,《资治通鉴》卷二二六记载唐德宗正在推行"两税法",帝国在财税改革中寻求新生,与姚氏家族的中兴之路形成微妙呼应。

公元806年

姚合登进士第,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碎琼乱玉走向吏部铨选。姚合青衫未换,袖中却已揣着那份改变命运的敕书——《授姚合武功县主簿制》。这位来自吴兴的诗人不会想到,此番任命将使他以"姚武功"之名永载唐贤诗话。

《唐才子传》卷六记载此事仅寥寥数语:"元和初,登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而《郡斋读书志》更添一笔"世号姚武功"。看似平常的任命背后,实有深意存焉。武功县乃京畿要地,距长安仅百二十里,《元和郡县图志》载其"畿内望县",主簿虽只是从九品上之职,却掌"付事勾稽、省署钞目"之权。选择姚合此职,恰如《文苑英华》所录唐代授官制书常见评价:"藻思清华,器识详雅"。

姚合赴任时携着新刊《极玄集》,其中所选王维、祖咏等二十一家诗作,已昭示其诗学取向。在武功县廨的桐阴下,他写下《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指出:"合为武功尉,诗家谓之姚武功"。其中"微官长似客,远县岂胜村"之句,恰与《唐会要》所载"主簿掌县印,佐理县务"的职责形成微妙映照。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姚合诗集》十卷时仍标注"武功主簿",可见此职已成其文学生命的重要印记。南宋永嘉学派大家叶适在《习学记言》中论及:"唐人仕宦,自尉簿起者,往往有风人之致",姚合正是这般典型。其《闲居》诗"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的闲适,与《册府元龟》所载主簿"检覆文书,纠正非违"的职守,构成了唐代基层文官特有的精神图景。

当姚合在武功县厅事西偏的廨舍整理税籍时,不会想到后世《全唐诗》编者会将"姚武功"与"贾长江"并称。那个春日的任命敕书,最终让九品青衫化作了千年文脉中的一个永恒坐标。

公元821年

姚合任监察御史,后迁户部员外郎

元和十六年(821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姚合着一袭深青色官袍踏入御史台,履监察御史之职。《唐会要·御史台》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其职虽仅正八品下,然"秩卑而权重",恰合《旧唐书·职官志》所言"以卑察尊"之制。姚合在任期间,尤重漕运稽查,《册府元龟·邦计部》记其"覆核太仓出纳,厘革宿弊",曾于渭桥仓揭发主吏"以陈粟易新粮"之案,事见《文苑英华》所收其同僚赠诗:"铁面冰心映漕舟,渭桥陈粟案中收"。

是年冬,姚合迁户部员外郎。《唐六典·户部》详载其新职"掌天下户口井田之政令",从六品上。时值穆宗新立,朝廷议行"两税法"改良,姚合参与修订《长庆元年赋税则例》。元稹《钱货议状》提及"姚员外钩校度支旧籍,得隐田三千顷",白居易在《姚户部厅壁记》中赞其"持筹能析秋毫,吏不敢欺"。其查核剑南道税赋时,发现"绫罗折估"之弊,遂奏请"以实帛代虚估",《全唐文》卷五四三存其奏疏残篇:"剑南诸州,旧以绫罗折纳,市估倍蓰,民实困之。请依市平价,改征本色..."

姚合任此二职虽仅岁余,然《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吏才精敏",李肇《翰林志》更记"每岁终考课,姚员外所勾检者,胥吏皆敛手"。其公务之暇,常与张籍、贾岛唱和,《姚少监诗集》中《酬张司业见寄》"案牍劳形夜未休"之句,恰是这段岁月的真实写照。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九评曰:"姚合以御史风骨行户部事,故其诗亦具吏才与诗心双美"。

公元838年

姚合出任金州刺史

暮春的细雨浸润着长安的朱雀大街,姚合接过金鱼袋时,紫袍袖口沾上了尚书省檐角滴落的雨水。这位五十四岁的诗人刺史不会想到,此番出任金州(今陕西安康),竟在《旧唐书·文宗本纪》留下明确纪年:"(开成三年)二月,以给事中姚合为金州刺史。"那枚新铸的"金州之印"铜官印,此刻正在吏部侍郎手中泛着青冷的光。

自尚书右丞外放山南西道,姚合在《谢金州刺史状》中自陈"才非共理",却不知他编纂的《极玄集》正随书箱颠簸在子午道上。金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其"领县六,户九千四百七十三",这个汉江畔的偏僻小州,即将迎来它诗文最盛的时节。当姚合的官船停泊在汉阴驿时,他或许想起了二十年前韩愈的《送区弘南归》——"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此刻汉江的粼粼波光,正映照着刺史新制的《题金州西园九首》。

刺史衙署的葡萄架下,姚合用欧阳询体写下《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砚磨清涧石,厨爨白云樵。"《姚少监诗集》卷五收录此诗时,特意保留了"晨炊探木实,夜诵借邻灯"的原始注脚——这正是《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金州"土贡麸金、茶芽、椒实"的生动注脚。某夜巡视城垣,见流民夜宿谯楼,他当即批了"开义仓"三字,这道墨迹现存安康博物馆,与《唐会要》卷八十八"开成三年山南西道赈济记录"互为印证。

秋日里,姚合登上州治西侧的牛山,在《霁后登楼》中写下"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宋敏求《长安志》后来考证,此即汉水"黄金峡"段特有的水文现象。当刺史的朱笔在《金州均田簿》上勾画时,他的门生项斯正在京兆府试写下《赠金州姚合》,诗中"官壁题诗尽,衙庭看鹤多"的纪实片段,恰与日本遣唐使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州县厅壁多题诗句"的记载吻合。

开成四年(839)深冬,当姚合卸任时,汉江两岸的槲树林已染红新垦的梯田。这位诗人刺史不会知道,他主持修缮的西城驿,在1987年安康水电站考古中出土了刻有"开成四年重修"的纪年砖。而他那首《金州别姚合》中"解印诗犹在,无辞咏陆沉"的句子,终将随着《文苑英华》的编纂,永远定格在大唐的汉水之滨。

公元841年

姚合入朝为刑郎中,后出任杭州刺史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姚合执象牙笏板踏过朱雀大街的晨露时,恰逢大内钟鼓司敲响寅时的景阳钟。《旧唐书·职官志》载"刑部郎中从五品上,掌律法覆核",这位新晋的刑部郎中却带着诗人特有的敏锐,在履新首日便注意到刑部廊柱上斑驳的《贞观律》残碑。白居易在《姚侍御见过戏赠》中曾调侃他"闭门公务散,语笑及时新",但此刻的姚合正以《文苑英华》所录《拾遗补阙表》中"法如凝露,贵在均沾"的严谨,审阅着大理寺移交的漕运积案。

会昌元年(841年)秋,当杭州刺史的任命敕书由中书省紫薇令史捧来时,姚合正在平康坊宅邸整理《极玄集》诗稿。据《唐会要·刺史》记载,彼时杭州"户十万四千,口五十八万六千",乃东南雄州。他离京那日,贾岛在《送姚杭州赴任》中以"夜潮侵郭满,秋色带城高"勾勒出钱塘盛景,而《淳祐临安志》则忠实记录了姚合到任后主持疏浚六井的政绩——此事在苏轼《钱塘六井记》中亦有追述:"唐刺史姚合始易以瓦筒,仍浚西湖以济之。"

在杭州刺史任上,姚合将诗人的审美融入吏治。《西溪丛语》记载他"每于郡斋命工摹王右军帖",而《唐诗纪事》则录其公余与诗僧皎然唱和的轶事。这位曾写下"药草枝叶动,松鼠毛鬣开"的诗人刺史,在《全唐文》收录的《杭州谢上表》中却展现出务实的一面:"臣当劝课农桑,抚绥黎庶,谨宣皇风,以安海甸。"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特别记载其任内"修葺州学,增置生员",这或许正是晚唐士大夫"吏隐"理想的生动实践。

当会昌三年的潮信漫过伍公山麓时,姚合在州衙西轩完成了《杭州官舍偶书》,其中"簿书杯酒外,强半是诗情"二句,恰与杜牧《上姚杭州启》中"政成宴阁,笔落琼瑰"形成互文。这位始终保持着"诗吏"双重身份的刺史,最终在《新唐书·艺文志》与地方志的双重记载中,为唐代文官治世传统留下了独特的注脚。

公元847年

姚合任谏议大夫,后迁给事中

大中元年(847)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姚合以谏议大夫之职行走于大明宫廊庑之间。《旧唐书·宣宗纪》载其"性简淡,不慕荣利",然此时却肩负"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之重任。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姚合在谏垣期间,"每有章奏,必指陈时病",其《上新定敕书疏》中"去冗官、节浮费"之议,正与宣宗"励精求治"之心暗合。

是年秋,姚合迁给事中,《文苑英华》卷三八〇存其《谢授给事中表》,中有"掌陪左掖,职在封还"之语,道尽此职要义。《新唐书·百官志》云给事中"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姚合于此职尤重法制,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其驳正刑部误判之奏议,可见其"驳正违失"的凛然风骨。诗人刘得仁《赠姚合给事中》赞曰:"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正实录其仕宦轨迹。

冬日退朝时,姚合常与同年裴休论事,《金华子杂编》记二人"每论前代辅相贤不肖,辄忘寝食"。其《极玄集》编撰亦在此际,自序云"此皆诗家射雕手也",清贵闲雅之态,恰是唐末士大夫"仕隐两兼"的生动写照。

公元850年

姚合出任陕虢观察使

大中四年(850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六十五岁的姚合奉诏出任陕虢观察使。《旧唐书·宣宗纪》载:"以秘书监姚合为陕虢观察使",这一任命在《新唐书·艺文志》姚合小传中得到印证:"历陕虢观察使,终秘书监。"这位以"武功体"诗风闻名于世的诗人,此刻将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抹亮色留在了潼关古道。

赴任途中,姚合在《陕城即事》中写道:"日照四山雪,老僧门未开。冻瓶粘柱础,宿火陷炉灰。"《全唐诗》收录的这首诗,以寒峭笔触勾勒出陕州冬景,实则暗含施政方略。《唐才子传》称其"性嗜酒爱花,颓然自放",但出任观察使期间却展现出迥异面貌。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陕虢观察使辖陕、虢、汝三州,肩负漕运要务,姚合在《谢陕州河亭书》中自述"谨修堤防,疏导沟洫",与诗人形象判若两人。

在任期间,姚合与诗人贾岛书信往来频繁。《唐文拾遗》收录其《答贾岛书》云:"虢州铜器已差人送讫",透露其对冶铸事务的督办。而《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记载的"姚合与马戴、费冠卿唱和"更见证其以文治政的风采。大中六年(852年),当姚合离任时,《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四记载继任者"卢钧为陕虢观察使",而这位诗人在《别陕州王司马》中留下的"笙歌惆怅欲为别,风景阑珊初过春"诗句,成为这段仕途的文学注脚。

《云溪友议》卷下记载姚合"廉察陕郊,日赋诗饮酒",看似闲适的表象下,实有《文苑英华》卷九百十三收录其判文三篇为证,其中《对屯田佃百姓荒地判》展现的"劝农桑,务积贮"思想,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大中时期"州县慕效,科敛愈急"形成微妙对照。这位晚年方膺重任的诗人,在陕虢任上留下的不仅是《极玄集》中的清幽诗句,更有《唐大诏令集》卷六十所载"赐陕虢观察使姚合敕书"背后的治绩。

公元852年

姚合官终秘书监

大中六年春深时节,长安皇城槐荫渐浓,七十二岁的姚合抱病强起,以衰朽之躯最后一次步入秘书省。案头堆积的典籍仍泛着松烟墨香,这位与贾岛并称"姚贾"的老诗人,此刻正履行着人生最后的官职。《旧唐书》卷九十六载其"大中末,为秘书监",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确记载:"大中六年,以秘书监致仕"。

每日辰时,白发萧疏的姚合必整肃衣冠,亲自校勘《乙部》典籍。王应麟《玉海》载秘书监职掌"总领国家图籍",这位曾写下"诗情生酒里,心事在山边"的诗人,此刻却将风月情怀尽数收敛,唯以枯瘦手指摩挲竹简断编。其门人刘邺在《姚公墓志》中追忆:"虽在耄老,手不释卷,每见典籍舛误,必朱黄刊正",这般严谨恰与其《武功县中作》"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的闲适诗风形成奇妙映照。

六月暑气蒸腾时,姚合终上《乞骸骨表》。据《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载,三品以上致仕需"具表闻奏",这位历经八朝的老臣在奏疏中引《礼记》"七十致政"之典。宣宗特赐紫金鱼袋,准其以秘书监致仕,《全唐文》收录的《授姚合秘书监制》中"学臻壶奥,文掞天庭"八字,恰似为这位"晚唐苦吟派"代表人物的仕途画上鎏金句点。

秋七月,姚合离京那日,秘书省同僚设宴于曲江。李频《寄姚监察》诗云:"却忆题诗处,曲江连御沟",谁知此别竟成永诀。翌年冬月,姚合卒于洛阳履道里宅第,其生平最后官职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永恒定格为"秘书监姚合"五字,而宋版《姚少监诗集》十卷扉页,亦永远钤着"秘书监致仕"的朱文官印。

公元855年

姚合去世

大中九年夏末的蝉鸣里,长安城靖恭坊的姚氏宅邸弥漫着药香。《新唐书·艺文志》载"合终秘书监",这位与贾岛并称"姚贾"的诗人,此刻正卧在青绫帐中,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据《唐才子传》记载,其晚年"苦风痹疾",当年在杭州刺史任上泛舟西湖的潇洒,已化作《极玄集》手稿上颤抖的墨迹。

八月廿三日夜,姚合让侍儿扶起,将未竟的诗稿交予女婿郑薰。《郡斋读书志》记其"编王维至戴叔伦二十一人诗百首为《极玄集》",此刻他却推开书卷,喃喃吟诵早年所作《武功县中作》:"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烛火在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的"风痹之症"带来的疼痛中明灭,这位大历十才子的最后传人,终在五更鼓声中阖目。

秘书少监李频闻讯赶来,见老师案头砚台中墨汁未干,旁边摊开着批阅到一半的《诗例》。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载姚合"选唐诗为《诗例》一卷",这部未完成的著作与《极玄集》共同成为晚唐诗歌理论的重要遗存。葬礼依三品仪制在万年县凤栖原举行,《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虽已散佚,但元人辛文房记载贾岛"哭姚监"的轶事,暗示着当年"姚贾"并称的文学因缘。

咸通元年春,郑薰将岳父遗稿整理成《姚少监诗集》十卷进呈。晁公武曾见其中"用笔清峭"的僧寺题咏,却不知这些诗页曾浸透风痹病人的冷汗。当后世论者翻阅《唐音癸签》赞叹"洗濯既净,挺拔欲高"时,那个在会昌灭佛时庇护诗僧的姚合,已静静躺在杜陵原的松柏之下,唯有《唐诗品汇》中"政途薄宦,其诗亦尔"的评语,为这位"吏隐诗人"写下最后的注脚。

授钺儒生贵,倾朝赴饯筵。麾幢官在省,礼乐将临边。 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远戎移帐幕,高鸟避旌旃。 天下屯兵处,皇威破虏...

2025年07月05日

报功严祀典,宠诏下明庭。酒气飘林岭,香烟入杳冥。 乐清三奏备,词直百神听。衣拂云霞湿,诗通水石灵。 何因逐驺骑,暂得到岩...

2025年07月05日

酬恩不顾名,走马觉身轻。迢递河边路,苍茫塞上城。 沙寒无宿雁,虏近少闲兵。饮罢挥鞭去,旁人意气生。

2025年07月05日

天子念疲民,分忧辍侍臣。红旗高起焰,绿野静无尘。 阙下亲知别,江南惠化新。朝昏即千里,且愿话逡巡。

2025年07月05日

殷勤莫遽起,四坐悉同袍。世上诗难得,林中酒更高。 隋堤傍杨柳,楚驿在波涛。别后书频寄,无辞费笔毫。

2025年07月05日

杭人遮道路,垂泣浙江前。谯国迎舟舰,行歌汴水边。 周旋君量远,交代我才偏。寒日严旌戟,晴风出管弦。 一杯诚淡薄,四坐愿留...

2025年07月05日

饯幕俨征轩,行军归大藩。山程度函谷,水驿到夷门。 晓日诗情远,春风酒色浑。逡巡何足贵,所贵尽残樽。

2025年07月05日

三十年来天下名,衔恩东守阖闾城。初经咸谷眠山驿, 渐入梁园问水程。霁日满江寒浪静,春风绕郭白蘋生。 虎丘野寺吴中少,谁伴...

2025年07月05日

上国羞长选,戎装贵所从。山田依法种,兵食及时供。 水气诗书软,岚烟笔砚浓。几时无事扰,相见得从容。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姚合同年出生

贾岛

779年-843年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其“推敲”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

与姚合同年出生

元稹

779年-831年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比姚合大1岁

柳公权

778年-865年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十二岁便能作辞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此外,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经历,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比姚合大1岁

卢钧

778年-864年

卢钧是唐代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以宽厚爱人、清正廉洁著称。在任期间,他治理有方,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深受民众爱戴。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也颇有成效,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其为官生涯历经多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是唐代官员中的杰出代表。

比姚合小1岁

牛僧孺

780年-848年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自幼苦读,以文学见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军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在文学方面,牛僧孺也颇有建树,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对后世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姚合小1岁

梁铉

780年-840年

梁铉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后被调入京城,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中表现出色,成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