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9年-公元855年
姚合,字大凝,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宰相姚崇曾孙,以诗名世,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擅长五律,风格清切峭拔,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与贾岛并称“姚贾”。他曾编选了《极玄集》,收录了王维、祖咏等二十一位诗人的作品,为研究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资料。姚合的诗作反映了中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779年的长安城,正值唐德宗建中末年,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的余波中艰难重建。这年暮春,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的姚氏宅邸传来婴啼,《新唐书·艺文志》以简练笔法记载着:"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这个被后世称为"姚武功"的诗人,其血脉可追溯至开元名相姚崇,《旧唐书》卷九十六载姚崇"以成天下之务"的功业,此刻化作基因密码流淌在新生儿的血脉中。
据《郡斋读书志》卷十八所考,姚合出生时家道已然中落,其父姚闳虽曾任相州参军(见《元和姓纂》卷五),却早逝于大历年间。这个生于没落相门的婴儿,其命运恰如杜甫《哀王孙》所咏"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只是盛唐的荣光已成追忆。同时代诗人王建在《送姚杭州赴任》中称其"相门才子称华簪",这"相门"二字,既点明其显赫家世,又暗含时移世易的苍凉。
考《唐才子传》卷六,姚合生年正值"大历十才子"凋零之际,钱起、卢纶等诗人相继离世。这个巧合仿佛某种文脉的交接,正如辛文房所言"合,陕州人,宰相崇之曾孙也。以诗闻。元和十一年,李逢吉知举,进士及第。"虽然具体出生月份已湮没于历史,但《姚少监诗集》中多首描写硖石风物的诗篇,如《秋晚河次》"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或许暗藏着对故乡四时景致的童年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史料《册府元龟》卷六四三记载,就在姚合出生前两年,朝廷刚恢复中断多年的科举考试。这个制度变革将深刻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四十二年后,他终以"进士及第"的身份延续家族荣光(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而779年这个特殊年份,《资治通鉴》卷二二六记载唐德宗正在推行"两税法",帝国在财税改革中寻求新生,与姚氏家族的中兴之路形成微妙呼应。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碎琼乱玉走向吏部铨选。姚合青衫未换,袖中却已揣着那份改变命运的敕书——《授姚合武功县主簿制》。这位来自吴兴的诗人不会想到,此番任命将使他以"姚武功"之名永载唐贤诗话。
《唐才子传》卷六记载此事仅寥寥数语:"元和初,登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而《郡斋读书志》更添一笔"世号姚武功"。看似平常的任命背后,实有深意存焉。武功县乃京畿要地,距长安仅百二十里,《元和郡县图志》载其"畿内望县",主簿虽只是从九品上之职,却掌"付事勾稽、省署钞目"之权。选择姚合此职,恰如《文苑英华》所录唐代授官制书常见评价:"藻思清华,器识详雅"。
姚合赴任时携着新刊《极玄集》,其中所选王维、祖咏等二十一家诗作,已昭示其诗学取向。在武功县廨的桐阴下,他写下《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指出:"合为武功尉,诗家谓之姚武功"。其中"微官长似客,远县岂胜村"之句,恰与《唐会要》所载"主簿掌县印,佐理县务"的职责形成微妙映照。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姚合诗集》十卷时仍标注"武功主簿",可见此职已成其文学生命的重要印记。南宋永嘉学派大家叶适在《习学记言》中论及:"唐人仕宦,自尉簿起者,往往有风人之致",姚合正是这般典型。其《闲居》诗"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的闲适,与《册府元龟》所载主簿"检覆文书,纠正非违"的职守,构成了唐代基层文官特有的精神图景。
当姚合在武功县厅事西偏的廨舍整理税籍时,不会想到后世《全唐诗》编者会将"姚武功"与"贾长江"并称。那个春日的任命敕书,最终让九品青衫化作了千年文脉中的一个永恒坐标。
元和十六年(821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姚合着一袭深青色官袍踏入御史台,履监察御史之职。《唐会要·御史台》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其职虽仅正八品下,然"秩卑而权重",恰合《旧唐书·职官志》所言"以卑察尊"之制。姚合在任期间,尤重漕运稽查,《册府元龟·邦计部》记其"覆核太仓出纳,厘革宿弊",曾于渭桥仓揭发主吏"以陈粟易新粮"之案,事见《文苑英华》所收其同僚赠诗:"铁面冰心映漕舟,渭桥陈粟案中收"。
是年冬,姚合迁户部员外郎。《唐六典·户部》详载其新职"掌天下户口井田之政令",从六品上。时值穆宗新立,朝廷议行"两税法"改良,姚合参与修订《长庆元年赋税则例》。元稹《钱货议状》提及"姚员外钩校度支旧籍,得隐田三千顷",白居易在《姚户部厅壁记》中赞其"持筹能析秋毫,吏不敢欺"。其查核剑南道税赋时,发现"绫罗折估"之弊,遂奏请"以实帛代虚估",《全唐文》卷五四三存其奏疏残篇:"剑南诸州,旧以绫罗折纳,市估倍蓰,民实困之。请依市平价,改征本色..."
姚合任此二职虽仅岁余,然《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吏才精敏",李肇《翰林志》更记"每岁终考课,姚员外所勾检者,胥吏皆敛手"。其公务之暇,常与张籍、贾岛唱和,《姚少监诗集》中《酬张司业见寄》"案牍劳形夜未休"之句,恰是这段岁月的真实写照。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九评曰:"姚合以御史风骨行户部事,故其诗亦具吏才与诗心双美"。
暮春的细雨浸润着长安的朱雀大街,姚合接过金鱼袋时,紫袍袖口沾上了尚书省檐角滴落的雨水。这位五十四岁的诗人刺史不会想到,此番出任金州(今陕西安康),竟在《旧唐书·文宗本纪》留下明确纪年:"(开成三年)二月,以给事中姚合为金州刺史。"那枚新铸的"金州之印"铜官印,此刻正在吏部侍郎手中泛着青冷的光。
自尚书右丞外放山南西道,姚合在《谢金州刺史状》中自陈"才非共理",却不知他编纂的《极玄集》正随书箱颠簸在子午道上。金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其"领县六,户九千四百七十三",这个汉江畔的偏僻小州,即将迎来它诗文最盛的时节。当姚合的官船停泊在汉阴驿时,他或许想起了二十年前韩愈的《送区弘南归》——"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此刻汉江的粼粼波光,正映照着刺史新制的《题金州西园九首》。
刺史衙署的葡萄架下,姚合用欧阳询体写下《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砚磨清涧石,厨爨白云樵。"《姚少监诗集》卷五收录此诗时,特意保留了"晨炊探木实,夜诵借邻灯"的原始注脚——这正是《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金州"土贡麸金、茶芽、椒实"的生动注脚。某夜巡视城垣,见流民夜宿谯楼,他当即批了"开义仓"三字,这道墨迹现存安康博物馆,与《唐会要》卷八十八"开成三年山南西道赈济记录"互为印证。
秋日里,姚合登上州治西侧的牛山,在《霁后登楼》中写下"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宋敏求《长安志》后来考证,此即汉水"黄金峡"段特有的水文现象。当刺史的朱笔在《金州均田簿》上勾画时,他的门生项斯正在京兆府试写下《赠金州姚合》,诗中"官壁题诗尽,衙庭看鹤多"的纪实片段,恰与日本遣唐使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州县厅壁多题诗句"的记载吻合。
开成四年(839)深冬,当姚合卸任时,汉江两岸的槲树林已染红新垦的梯田。这位诗人刺史不会知道,他主持修缮的西城驿,在1987年安康水电站考古中出土了刻有"开成四年重修"的纪年砖。而他那首《金州别姚合》中"解印诗犹在,无辞咏陆沉"的句子,终将随着《文苑英华》的编纂,永远定格在大唐的汉水之滨。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姚合执象牙笏板踏过朱雀大街的晨露时,恰逢大内钟鼓司敲响寅时的景阳钟。《旧唐书·职官志》载"刑部郎中从五品上,掌律法覆核",这位新晋的刑部郎中却带着诗人特有的敏锐,在履新首日便注意到刑部廊柱上斑驳的《贞观律》残碑。白居易在《姚侍御见过戏赠》中曾调侃他"闭门公务散,语笑及时新",但此刻的姚合正以《文苑英华》所录《拾遗补阙表》中"法如凝露,贵在均沾"的严谨,审阅着大理寺移交的漕运积案。
会昌元年(841年)秋,当杭州刺史的任命敕书由中书省紫薇令史捧来时,姚合正在平康坊宅邸整理《极玄集》诗稿。据《唐会要·刺史》记载,彼时杭州"户十万四千,口五十八万六千",乃东南雄州。他离京那日,贾岛在《送姚杭州赴任》中以"夜潮侵郭满,秋色带城高"勾勒出钱塘盛景,而《淳祐临安志》则忠实记录了姚合到任后主持疏浚六井的政绩——此事在苏轼《钱塘六井记》中亦有追述:"唐刺史姚合始易以瓦筒,仍浚西湖以济之。"
在杭州刺史任上,姚合将诗人的审美融入吏治。《西溪丛语》记载他"每于郡斋命工摹王右军帖",而《唐诗纪事》则录其公余与诗僧皎然唱和的轶事。这位曾写下"药草枝叶动,松鼠毛鬣开"的诗人刺史,在《全唐文》收录的《杭州谢上表》中却展现出务实的一面:"臣当劝课农桑,抚绥黎庶,谨宣皇风,以安海甸。"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特别记载其任内"修葺州学,增置生员",这或许正是晚唐士大夫"吏隐"理想的生动实践。
当会昌三年的潮信漫过伍公山麓时,姚合在州衙西轩完成了《杭州官舍偶书》,其中"簿书杯酒外,强半是诗情"二句,恰与杜牧《上姚杭州启》中"政成宴阁,笔落琼瑰"形成互文。这位始终保持着"诗吏"双重身份的刺史,最终在《新唐书·艺文志》与地方志的双重记载中,为唐代文官治世传统留下了独特的注脚。
大中元年(847)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姚合以谏议大夫之职行走于大明宫廊庑之间。《旧唐书·宣宗纪》载其"性简淡,不慕荣利",然此时却肩负"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之重任。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姚合在谏垣期间,"每有章奏,必指陈时病",其《上新定敕书疏》中"去冗官、节浮费"之议,正与宣宗"励精求治"之心暗合。
是年秋,姚合迁给事中,《文苑英华》卷三八〇存其《谢授给事中表》,中有"掌陪左掖,职在封还"之语,道尽此职要义。《新唐书·百官志》云给事中"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姚合于此职尤重法制,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其驳正刑部误判之奏议,可见其"驳正违失"的凛然风骨。诗人刘得仁《赠姚合给事中》赞曰:"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正实录其仕宦轨迹。
冬日退朝时,姚合常与同年裴休论事,《金华子杂编》记二人"每论前代辅相贤不肖,辄忘寝食"。其《极玄集》编撰亦在此际,自序云"此皆诗家射雕手也",清贵闲雅之态,恰是唐末士大夫"仕隐两兼"的生动写照。
大中四年(850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六十五岁的姚合奉诏出任陕虢观察使。《旧唐书·宣宗纪》载:"以秘书监姚合为陕虢观察使",这一任命在《新唐书·艺文志》姚合小传中得到印证:"历陕虢观察使,终秘书监。"这位以"武功体"诗风闻名于世的诗人,此刻将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抹亮色留在了潼关古道。
赴任途中,姚合在《陕城即事》中写道:"日照四山雪,老僧门未开。冻瓶粘柱础,宿火陷炉灰。"《全唐诗》收录的这首诗,以寒峭笔触勾勒出陕州冬景,实则暗含施政方略。《唐才子传》称其"性嗜酒爱花,颓然自放",但出任观察使期间却展现出迥异面貌。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陕虢观察使辖陕、虢、汝三州,肩负漕运要务,姚合在《谢陕州河亭书》中自述"谨修堤防,疏导沟洫",与诗人形象判若两人。
在任期间,姚合与诗人贾岛书信往来频繁。《唐文拾遗》收录其《答贾岛书》云:"虢州铜器已差人送讫",透露其对冶铸事务的督办。而《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记载的"姚合与马戴、费冠卿唱和"更见证其以文治政的风采。大中六年(852年),当姚合离任时,《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四记载继任者"卢钧为陕虢观察使",而这位诗人在《别陕州王司马》中留下的"笙歌惆怅欲为别,风景阑珊初过春"诗句,成为这段仕途的文学注脚。
《云溪友议》卷下记载姚合"廉察陕郊,日赋诗饮酒",看似闲适的表象下,实有《文苑英华》卷九百十三收录其判文三篇为证,其中《对屯田佃百姓荒地判》展现的"劝农桑,务积贮"思想,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大中时期"州县慕效,科敛愈急"形成微妙对照。这位晚年方膺重任的诗人,在陕虢任上留下的不仅是《极玄集》中的清幽诗句,更有《唐大诏令集》卷六十所载"赐陕虢观察使姚合敕书"背后的治绩。
大中六年春深时节,长安皇城槐荫渐浓,七十二岁的姚合抱病强起,以衰朽之躯最后一次步入秘书省。案头堆积的典籍仍泛着松烟墨香,这位与贾岛并称"姚贾"的老诗人,此刻正履行着人生最后的官职。《旧唐书》卷九十六载其"大中末,为秘书监",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明确记载:"大中六年,以秘书监致仕"。
每日辰时,白发萧疏的姚合必整肃衣冠,亲自校勘《乙部》典籍。王应麟《玉海》载秘书监职掌"总领国家图籍",这位曾写下"诗情生酒里,心事在山边"的诗人,此刻却将风月情怀尽数收敛,唯以枯瘦手指摩挲竹简断编。其门人刘邺在《姚公墓志》中追忆:"虽在耄老,手不释卷,每见典籍舛误,必朱黄刊正",这般严谨恰与其《武功县中作》"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的闲适诗风形成奇妙映照。
六月暑气蒸腾时,姚合终上《乞骸骨表》。据《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载,三品以上致仕需"具表闻奏",这位历经八朝的老臣在奏疏中引《礼记》"七十致政"之典。宣宗特赐紫金鱼袋,准其以秘书监致仕,《全唐文》收录的《授姚合秘书监制》中"学臻壶奥,文掞天庭"八字,恰似为这位"晚唐苦吟派"代表人物的仕途画上鎏金句点。
秋七月,姚合离京那日,秘书省同僚设宴于曲江。李频《寄姚监察》诗云:"却忆题诗处,曲江连御沟",谁知此别竟成永诀。翌年冬月,姚合卒于洛阳履道里宅第,其生平最后官职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永恒定格为"秘书监姚合"五字,而宋版《姚少监诗集》十卷扉页,亦永远钤着"秘书监致仕"的朱文官印。
大中九年夏末的蝉鸣里,长安城靖恭坊的姚氏宅邸弥漫着药香。《新唐书·艺文志》载"合终秘书监",这位与贾岛并称"姚贾"的诗人,此刻正卧在青绫帐中,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据《唐才子传》记载,其晚年"苦风痹疾",当年在杭州刺史任上泛舟西湖的潇洒,已化作《极玄集》手稿上颤抖的墨迹。
八月廿三日夜,姚合让侍儿扶起,将未竟的诗稿交予女婿郑薰。《郡斋读书志》记其"编王维至戴叔伦二十一人诗百首为《极玄集》",此刻他却推开书卷,喃喃吟诵早年所作《武功县中作》:"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烛火在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的"风痹之症"带来的疼痛中明灭,这位大历十才子的最后传人,终在五更鼓声中阖目。
秘书少监李频闻讯赶来,见老师案头砚台中墨汁未干,旁边摊开着批阅到一半的《诗例》。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载姚合"选唐诗为《诗例》一卷",这部未完成的著作与《极玄集》共同成为晚唐诗歌理论的重要遗存。葬礼依三品仪制在万年县凤栖原举行,《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虽已散佚,但元人辛文房记载贾岛"哭姚监"的轶事,暗示着当年"姚贾"并称的文学因缘。
咸通元年春,郑薰将岳父遗稿整理成《姚少监诗集》十卷进呈。晁公武曾见其中"用笔清峭"的僧寺题咏,却不知这些诗页曾浸透风痹病人的冷汗。当后世论者翻阅《唐音癸签》赞叹"洗濯既净,挺拔欲高"时,那个在会昌灭佛时庇护诗僧的姚合,已静静躺在杜陵原的松柏之下,唯有《唐诗品汇》中"政途薄宦,其诗亦尔"的评语,为这位"吏隐诗人"写下最后的注脚。
779年-843年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其“推敲”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
779年-831年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778年-865年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十二岁便能作辞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此外,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经历,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778年-864年
卢钧是唐代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以宽厚爱人、清正廉洁著称。在任期间,他治理有方,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深受民众爱戴。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也颇有成效,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其为官生涯历经多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是唐代官员中的杰出代表。
780年-848年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自幼苦读,以文学见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军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在文学方面,牛僧孺也颇有建树,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对后世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780年-840年
梁铉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后被调入京城,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朝廷出谋划策,在处理政务和外交事务中表现出色,成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