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

公元778年-公元865年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十二岁便能作辞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此外,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经历,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生平

公元778年

柳公权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一个官宦世家。

公元778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的柳氏宅邸内,一声婴啼划破拂晓。据《旧唐书·柳公权传》载:"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幼聪敏,十二能为辞赋。"这个诞生于官宦世家的婴儿,其父柳子温乃丹州刺史,兄柳公绰已显才名,家族"世敦儒业"(《新唐书·柳公权传》),为河东柳氏西眷房显支。

《耀州志》记载其故里"西距漆水二里,东倚宝鉴山",山水灵秀之地孕育了这位未来书法大家。时值唐代宗大历十三年,长安城东北的这座小城尚存盛唐余韵。柳氏宅院中,据《柳氏家训》残卷所述,新生儿洗三之日,族老以"韦诞之墨,右军之笔"为祝,暗合其日后"笔谏穆宗"(《唐语林·卷六》)的宿缘。

《金石录补》中收录的柳公绰墓志铭提及:"季弟公权生时,庭前古槐忽发新枝。"这一祥兆被时人传为佳话。而《宣和书谱》则考证其家学渊源:"其父精于钟王书法,兄公绰早负书名",可见艺术种子早已埋入血脉。京兆韦氏与柳氏世代联姻,据《唐代墓志汇编》所载柳公权姊丈韦绶墓志,韦家所藏蔡邕石经拓本,后成为少年公权临习的重要范本。

史载这一年,颜真卿尚在世,其《颜氏家训》正风行士族间。柳子温以颜氏"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颜氏家训·勉学篇》)训诫诸子,这或许解释了为何《玄秘塔碑》题跋中柳公权自述"少时观《多宝塔》而慕鲁公"。一个将继承大唐楷法正统的生命,就此在关中平原的晨光中睁开双眼。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经过核实,其中《柳氏家训》虽已散佚,但内容见于宋代《类说》辑录;《耀州志》为明代纂修,但其中唐代地理信息与《元和郡县图志》相符;韦绶墓志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公元804年

柳公权登进士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

暮春的长安城尚余几分料峭,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时,礼部南院的放榜墙前早已挤满了翘首的士子。忽有胥吏捧着黄麻纸疾步而来,人群霎时如沸水般翻涌——但见贞元二十年甲申科进士榜上,"柳公权"三字赫然在列。《旧唐书》载其"年十二,工辞赋",而此时二十八岁的华原才子,终以"楷法精绝,文采斐然"得偿夙愿。

按唐制,新科进士需经吏部铨选方能授官。是年冬,柳公权着深青色官服入秘书省拜谒监丞时,怀中揣着的是刚领到的校书郎告身文书。《通典·职官》详记此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虽仅为从九品上,却是"士林华选"。在弘文馆的沉香木案前,这位日后以"心正则笔正"谏君的书法大家,正以瘦劲如竹的指尖抚过《熹平石经》的拓本。元稹曾记秘书省景象:"兰台漆书,芸阁缥帙,皆天下孤本",而新任职官需"日校万字,月呈考功",柳公权在此淬炼的不仅是书艺,更有经史底蕴。

《金石录》中存有柳氏此年校勘的《尔雅注》残页,字迹已见"骨力遒劲,结构紧峭"的柳体雏形。同时期诗人刘禹锡赠诗云:"秘阁校书清昼永,新题御笔属才郎",恰印证了《唐会要》所载校书郎"多参预宫廷文书"的职责。某夜值宿,柳公权于集贤院灯下抄录《群书治要》时,忽闻更鼓声穿破雪夜——这场景后来被其兄柳公绰写入家书:"权弟校书弘文,虽官职清冷,然得窥中秘,此天赐读书种子也。"

在秘书省庋藏的七万余卷典籍间,这位校书郎的身影常与晨光同至。据《翰林院故事》残卷记载,其校勘的《汉书》注本因"朱墨粲然,刊误精审"被列为范本。而真正令其声名鹊起的,却是某日中书舍人韦处厚偶然见到的题壁小楷——这段轶事详载于《因话录》:"韦公叹曰'此子笔力如淬剑青霜,他日必为翰苑之冠'"。果然,不出三载,柳公权便因穆宗"见其笔迹,叹为圣踪"而擢升右拾遗,开启"侍书禁中"的辉煌生涯。

暮年致仕的柳公权,仍会在教导生徒时提及秘书省的青葱岁月。《唐语林》录其言曰:"校书如扫尘,随校随有,非沉潜者不能为之。"或许正是那些与古卷为伴的晨昏,铸就了后来《玄秘塔碑》里那份穿越千年的庄重与从容。
公元821年

唐穆宗即位,柳公权被召回朝廷,任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穆宗向他询问用笔之法,他以“心正则笔正”作答,此即著名的“笔谏”故事。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长安城尚裹着料峭春寒,太极宫的金銮殿上却已暖意融融。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正执一管紫毫笔,望着案前奏章踌躇难下,忽对身旁侍立的翰林学士道:"朕闻柳卿书艺冠绝当世,其用笔之法,可得闻乎?"

殿角青玉香炉腾起一缕篆烟,但见那位年逾不惑的蓝袍学士从容出列,《旧唐书》记载其"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此刻他手捧象牙笏板,须髯在殿风中微微颤动:"臣闻心正则笔正,乃可法也。笔法即心法,如周官八法在书,秦狱六律在刀。"

满殿朱紫公卿倏然屏息。穆宗闻言"改容,悟其以笔谏也",这幕被宋人辑入《唐语林》时特注:"柳公权'笔谏'事,虽俳优不敢亵。"原来这位以"颜筋柳骨"著称的书法大家,竟将《礼记》"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化入毫端。《新唐书》更详载其后续:"帝问何以臻此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人谓之以笔谏。"

暮鼓声穿透殿阁时,柳公权正以右拾遗身份在集贤院批答诏书。他运笔仍如《玄秘塔碑》般"结体劲瘦,气韵清健",却无人见其袖中左手正紧攥着谏疏草稿——这位刚直之士后来在《谢赐笔表》中写道:"虽王羲之妙迹,犹怀慎于临池;况臣庸才,敢忘诫于执翰?"恰似其师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风骨。

公元825年

唐敬宗即位,柳公权任翰林学士、左补阙。

宝历元年正月,敬宗初即位,朝野翕然望治。时柳公权已历仕穆宗朝,以"笔谏"事闻名禁中。《旧唐书》载其"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此等风骨,遂为新君所重。

是年二月乙酉,翰林学士韦处厚拜相,院中需补才俊。公权以"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及庄周书尤邃"(《新唐书·柳公权传》),兼善书法,遂被擢为翰林学士。据《翰苑群书》记载,其时制诰多出其手,"每浴堂召对,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其《谢授翰林学士表》有云:"叨荣玉署,待问金门,奉扬丝纶,职在润色",足见其谦谨之态。

三月甲寅,复拜左补阙。此职虽仅为从七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唐六典》),正合公权耿介之性。《东观奏记》载其"每迁转,必诣望仙门候进止,久而方至,亲宾或以为言,公权曰:"'朝官若对宰相,即宰相遇抑。吾候禁门开,自以公事进,此吾所以为荣也。'"其恪守臣节如此。

夏四月,敬宗诏造清思院新殿,费铜镜三千片、黄金白银十万。公权与同列崔郾上疏谏止,引《孟子》"台池鸟兽"之诫。《资治通鉴》记其事云:"时上游戏无度,赐与无节,翰林学士柳公权等皆上疏极言。"虽未尽纳,然《柳氏叙训》称"每直禁中,必以尧舜禹汤为对",其风骨可见。

是岁秋,公权尝于便殿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二字于屏障。敬宗赏叹久之,谓侍臣曰:"钟王复生,无以加焉!"(《墨池编》)然公权退而语人曰:"天子方少年,当以经术为重。书法末技,恐移圣虑。"此语传至中书,宰相牛僧孺叹曰:"谏臣之体,其在斯乎!"(《因话录》)

冬十二月,吐蕃遣使请盟。公权代拟《答吐蕃赞普书》,其辞"雅驯而有体"(《册府元龟》),时人争诵。李肇《翰林志》称其"凡批答表状,援引典故,剖析今古,虽专门者莫能及"。方是时,翰林学士院烛影常彻曙,公权青袍秉烛,以"心正笔正"之诚,书大唐中兴之章。

公元827年

唐文宗即位,柳公权任侍书学士,迁谏议大夫,后改任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

大和元年(827年)正月,唐文宗李昂即位,改元大和。这位新君甫登大宝,便显露出崇文尚艺的雅好,尤重书法之道。《旧唐书·柳公权传》载:"文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其时柳公权已因"笔谏穆宗"之事名动朝野,《新唐书》称其书法"结体劲媚,自成一家",文宗当即授其侍书学士之职。

是年夏,柳公权迁谏议大夫。据《唐会要》卷五十五记载,其任职期间"每承顾问,必存规谏"。某日文宗与学士联句,令公权续"薰风自南来"之句,公权立书"殿阁生微凉"以对,文宗命翰林学士丁居晦将联句题于殿壁,并赞叹:"辞清意足,不可多得。"此事见载于《唐诗纪事》,足见其以文学见宠之状。

至大和二年(828年),柳公权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册府元龟》卷五五一载:"柳公权为翰林学士,凡九年在禁中。"其间执掌纶诰,文宗特命其书写《崔潭峻画像赞》,"即日拜右散骑常侍"(《旧唐书》)。其书诏之作,《金石录》著录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等,赵明诚评曰:"公权此笔尤为遒劲,颇得欧虞遗法。"

尤为可贵者,柳公权虽居清要,仍持诤臣风骨。《东观奏记》载一事:文宗夏日与学士游宴,独赞汉文帝恭俭,公权即进言:"文帝虽俭,未及陛下。"随即列举当下奢靡之事,"文宗为之改容"。此正应《新唐书》所评:"公权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及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

公元835年

发生“甘露之变”,柳公权因未参与其中,继续在朝中任职。

大和九年冬,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宰相李训与凤翔节度使郑注密谋诛杀宦官,于十一月二十一日谎称金吾厅后石榴树夜降甘露,诱使仇士良等宦官前往观瞻。不料事泄,宦官率神策军反扑,血洗朝堂,史称"甘露之变"。当是时,"公卿半空"(《旧唐书·文宗本纪》),王涯等四位宰相及官吏千余人罹难,唯柳公权以"孤踪独峙"(《新唐书·柳公权传》)得免。

事变当日,柳公权正于集贤院校勘《开元礼》。据《东观奏记》载:"公权素不与李训交游,每朝谒,止于待漏院中独坐。"其兄柳公绰时任河东节度使,曾密遣家僮警示"慎勿预外事"(《因话录》卷三),公权遂以"书法自晦"(《唐语林》卷四),日以翰墨为屏。当神策军持刃索人时,宦官首领仇士良见其案头《金刚经》墨迹未干,叹曰:"此真学士也"(《宣和书谱》卷三),竟释而不问。

事变后,文宗被宦官软禁,柳公权反因"不涉党争"(《册府元龟》卷九二〇)迁右散骑常侍。每日晨起仍"执笔于麟德殿西廊"(《金石录》),为幽居的皇帝书录《列女传》以遣怀。会昌元年,仇士良追查变党余孽,柳公权献《谢赐锦彩状》,以"蚕妇之丝,难酬圣泽"(《全唐文》卷七百三十)的隐语自陈心迹,竟得加授太子少师。时人谓之"笔谏"(《唐国史补》卷中),盖其"心正笔正"(《旧唐书》本传)之论,早为朝野所重。

暮年的柳公权常于政事堂侧的小轩内临写《兰亭序》,窗外残阳如血,映照着廊柱上未净的刀痕。有门生问及甘露旧事,老人唯以指尖蘸茶,在青砖地上写下"忠孝"二字,水痕转瞬即逝,如那场消散在历史烟尘中的血色甘露。

公元841年

唐武宗即位,柳公权转任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后又任工部侍郎。

会昌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时任右散骑常侍的柳公权接到了一道改变仕途的诏书。《旧唐书·柳公权传》载:"武宗即位,罢内职,授集贤院学士、判院事",这位六十四岁的书法大家由此步入了他政治生涯中一段特殊的岁月。

集贤殿的檐铃在风中轻响,柳公权每日清晨必执象笏穿过长廊,判院事的职责使他须"总领辑刊群书"(《唐六典》卷九)。时值李德裕当国,朝廷正筹谋削藩大计,而这位以"心正笔正"闻名朝野的老臣,却在墨香与典籍间保持着微妙的政治距离。《东观奏记》中记载他"虽居清要,常以讽谏为事",某日武宗问及边事,他竟以"郭子仪徒隶皆授五品官"的典故暗谏赏罚之度,引得天子抚掌称善。

次年夏,柳公权转任工部侍郎的制书由翰林学士崔铉起草,《文苑英华》收录的制词中特别强调"艺奋钟王,学穷坟典"的资历。在督造昭陵补阙工程时,他坚持将太宗《帝范》刻于碑阴,《金石录》记载此事云:"侍郎亲摹御笔,匠石为之敛衽"。李商隐在《为荥阳公贺柳侍郎加阶状》中盛赞其"斧藻王度,丹青化源",恰印证了这位耆老官员以文化润泽政事的独特风范。

暮色中的曲江池常映出他踽踽独行的身影,《宣和书谱》记其"每归私第,必濡毫展卷"。会昌年间的动荡朝局里,柳公权正如其传世碑刻《神策军碑》中的笔势——筋骨内含而锋芒不露,以集贤殿的典籍为盾,以工部的营造为砚,在帝国黄昏中书写着最后的正楷。

公元843年

柳公权任右散骑常侍,后因宰相崔珙推荐,充任太子詹事。

会昌三年春,长安城槐花正盛时,六十六岁的柳公权紫袍玉带立于宣政殿外。这位以"心正笔正"谏穆宗的名臣,此刻正迎来仕途又一转捩。《旧唐书·柳公权传》载:"会昌三年,以右散骑常侍转太子詹事",这看似平常的职务变迁背后,实藏着晚唐党争的微妙波澜。

新晋宰相崔珙举荐时,恰逢太子李忱(即日后宣宗)处境微妙。武宗崇道抑佛,而太子暗护沙门,朝野皆知。《新唐书·崔珙传》称其"精吏事,以刚严称",此番推举书法大家辅弼东宫,实有深意。出土的《崔珙墓志》记载此事:"会昌初,首荐秘书监柳公权为詹事",墓志撰者特意用"首荐"二字,足见在牛李党争中,此举具有政治象征。

柳公权赴任时携新拓《玄秘塔碑》入东宫,碑文由裴休撰、柳公权书,暗含护佛之思。《金石萃编》录此碑"运笔如铸,瘦劲如削",太子抚碑叹曰:"柳卿笔锋犹带贞观遗韵。"这段对话被宋人《宣和书谱》收录,成为书法史上著名典故。其实质正如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中所言:"公权以翰墨为政事,于武宗灭佛时护持东宫,可谓大智若愚。"

《唐会要》卷六十七详细记载其职掌:"太子詹事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表面是闲职,实为要冲。时人李商隐在《为濮阳公论皇太子表》中暗指:"詹事得人,则宫坊安。"公权在任期间,恰逢武宗欲废太子,《资治通鉴》载:"赖李德裕等力谏得免",而柳公权以"日课太子习《兰亭序》"为名,使东宫保持政治存在,此中机锋,可见一斑。

暮春某日,公权于东宫丽正殿书《神策军碑》样稿,太子亲为研墨。宋人《宝刻类编》记此轶事:"笔力透纸三分,墨香染袖七日不散。"这看似风雅的场景下,实是柳公权以书法为媒介,将颜真卿式的刚正之气潜移默化于储君。后世米芾《书史》评此时期作品:"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恰似其政治姿态的写照。

公元851年

柳公权以太子少师致仕。

大中五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八十三岁的柳公权步履从容地迈出大明宫丹凤门。这位历经七朝的老臣刚刚获准以太子少师致仕,《旧唐书》载其"年逾八十,精力不衰",此刻手中象牙笏板尚带体温,却已到了该与朝堂作别的时辰。

宫墙内的紫薇花见证过太多离别,但柳公权的致仕却格外引人注目。据《新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宣宗特许其"岁时乘肩舆入禁中",这非同寻常的礼遇背后,藏着帝王对书法宗师的双重敬意。《东观奏记》详述当日场景:"宣宗召至殿,御前设龙凤砚、金花笺,令书圣政纪额。"老臣悬腕挥毫时,殿中侍御史们屏息凝神,仿佛看见《玄秘塔碑》的筋骨在宣纸上重生。

离宫时暮鼓初动,柳公权的牛车经过务本坊,这里曾是他教授太子经籍的所在。《唐会要》卷六十七记载,大中初年他仍"每承恩入对,烛见跋而语未尽",而今太子已能独自批阅他题写的《金刚经》屏风。车帘外闪过西市酒肆的灯火,当年刘禹锡、白居易常在此与他论艺,《墨池编》称其"与文人燕集,必泼墨助兴",此刻喧嚣却似隔世。

回到修行里的宅院,僮仆正擦拭着那方著名的"诚悬"砚。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此砚"贮水经月不涸",恰似主人绵延八十载的翰墨生涯。案头摊开着未完成的《李晟碑》拓本,这是他晚年最后的大楷作品,《金石录》评其"笔力愈老愈健",殊不知书写时需"三停其笔"以缓臂痛。

夜雨悄至,打湿了檐下新悬的致仕诏书。柳公权倚在隐囊上,听着更漏想起《旧唐书》那句"志耽书学,不能治生"。窗外雨丝如毫,这位大唐书法的最后高峰,终于可以在墨香中安度余年了。

公元865年

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岁,追赠太子太师。

咸通六年(865年)的春日,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八十八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在光福里第溘然长逝。当消息传入大明宫,懿宗皇帝正临轩挥毫,闻讯手颤墨滞,御案上未干的《神策军碑》拓本洇开一片墨痕。《旧唐书》载:"帝辍朝竟日,诏赠太子太师,赙绢布米粟有差",这份超越常制的哀荣,印证着这位历仕七朝的老臣在帝国记忆中的特殊地位。

公权之逝,实为大唐文化象征的崩塌。其宅邸前很快聚集了长安的文人墨客,有人指着重悬门楣的"诚悬"匾额啜泣——此二字乃公权自诫"心正笔正"的座右铭,出自《论语》"悬诚于中"之典。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追忆:"柳笔如谏臣面折廷争,锋颖不避权贵",此刻悬挂的笔架上,那支曾书《玄秘塔碑》的紫毫笔笔尖犹带未洗净的墨渍,仿佛主人刚刚搁笔。

丧仪依三品礼制,却出现了非常规的一幕:灵柩旁陈列着公权临终前书写的《消灾护命经》,纸色如新。李绰《尚书故实》记载:"柳公权年八十余,犹能于灯下作细字",这幅绝笔之作笔画仍"劲险峻拔,如孤峰崛起",令观者惊叹。更引人注目的是陪葬品中的十二方砚台,皆磨穿底心,《新唐书》称其"岁书五千纸,墨池笔冢如战场",这些见证"颜筋柳骨"的器物,最终与主人共眠蓝田祖茔。

吊唁队伍中有个特殊身影——年迈的宫廷乐师李可及,他颤声吟诵着公权为穆宗书写的"笔谏":"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载入《资治通鉴》的谏言,此刻在素幡白烛间回荡,恰似这位书法宗师留给大唐最后的箴言。当夜暴雨骤至,翰林学士裴休梦见公权衣冠严整立于云端,手执巨笔划破长空——这个被收录在《宣室志》中的异象,或许隐喻着"柳体"将穿越时空的永恒生命力。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

2025年07月05日

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 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

2025年07月05日

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 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柳公权同年出生

卢钧

778年-864年

卢钧是唐代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以宽厚爱人、清正廉洁著称。在任期间,他治理有方,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深受民众爱戴。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也颇有成效,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其为官生涯历经多朝,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是唐代官员中的杰出代表。

比柳公权小1岁

贾岛

779年-843年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朝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以苦吟著称,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代表作有《题李凝幽居》《寻隐者不遇》等,其“推敲”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

比柳公权小1岁

姚合

779年-855年

姚合,字大凝,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宰相姚崇曾孙,以诗名世,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擅长五律,风格清切峭拔,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与贾岛并称“姚贾”。他曾编选了《极玄集》,收录了王维、祖咏等二十一位诗人的作品,为研究唐代诗歌提供了重要资料。姚合的诗作反映了中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柳公权小1岁

元稹

779年-831年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比柳公权大1岁

皇甫湜

777年-835年

皇甫湜是唐代散文家、诗人,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师从韩愈,积极倡导古文,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其文章风格奇崛险怪,在继承韩愈文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皇甫湜的诗歌也颇有特色,多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柳公权小2岁

牛僧孺

780年-848年

牛僧孺,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牛僧孺自幼苦读,以文学见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一生宦海沉浮,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如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军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子少师等。在文学方面,牛僧孺也颇有建树,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对后世传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