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山歌

2025年07月05日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之问

译文

下嵩山兮多所思
走下嵩山啊,心中思绪万千
携佳人兮步迟迟
与佳人携手啊,步履缓缓
松间明月长如此
松林间的明月永远这般明亮
君再游兮复何时
你何时能再来重游此地啊

词语注释

嵩山(sōng shān):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又称中岳。
迟迟(chí chí):缓慢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下山歌》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脉络中的嵩山行迹

此诗传为唐玄宗李隆基巡幸嵩山时所作。开元年间(713-741),玄宗曾多次驾临嵩山,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八年冬十月庚寅,幸东都,至自嵩山。"嵩山作为五岳之中岳,自古为帝王封禅、文人隐逸之地,其松涛云海间积淀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诗中"下嵩山"的意象,既是对实景的描摹,亦暗合道家"出世入世"的哲学思辨。

二、盛唐气象中的诗艺流变

诗句"携佳人兮步迟迟"显见楚辞遗韵,屈原《九歌》中"与女游兮九河"的句式在此得到化用。而"松间明月"意象则融汇了六朝山水诗的清雅与盛唐边塞诗的阔大,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玄宗作为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其诗作既保持着宫廷诗的典雅,又透露出受民间歌谣影响的流畅自然。

三、时空交错下的情感张力

末句"君再游兮复何时"蕴含多重意蕴:

  1. 政治隐喻:或暗指封禅大典后的怅惘,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曾三度拟封嵩山而未果;
  2. 生命意识:折射出盛唐人在繁华中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叩问遥相呼应;
  3. 艺术留白:采用乐府民歌的设问句式,使壮游的豪迈与别离的缠绵在七言中达成微妙平衡。

注:此诗现存版本见于《全唐诗》卷一,题作《下山歌》,然历代诗话对其创作时间尚有争议,或认为作于天宝年间后期,反映玄宗对杨贵妃的眷恋之情。

赏析

暮色中的别离被赋予了永恒的诗意。那"松间明月长如此"的意象,恰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的澄澈空明,却因"君再游兮复何时"的诘问,平添了唐人特有的时空苍茫感。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以常景写深情",正是道出了松月永恒与人事无常的深刻对照。

步履迟迟的佳人形象,令人想起《诗经·邶风》中"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依依别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指出,这种"步迟迟"的细节描写,将抽象的离愁具象化为可见的动作节奏,与后文永恒的明月形成精妙的动静相映。而"多所思"三字,又暗合屈原《九歌》"思公子兮未敢言"的含蓄蕴藉。

结尾的设问句法尤为绝妙。据《唐诗鉴赏辞典》分析,此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句式,却将隐逸之乐转为聚散之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这种"以问作结"的手法,认为它"留不尽之意于篇终",使简单的山行告别升华为对生命际遇的哲学思考。

全诗在空间构筑上极具匠心。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提到,诗人通过"下山-松间-明月"的垂直空间移动,暗喻从尘世到超越的精神旅程。而"再游"的期许与"何时"的疑虑,又构成回环往复的情感张力,这种结构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誉为"尺幅中有千里之势"。

点评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评点
此诗以"下山"为引,却道尽人间至情。首句"下嵩山兮多所思"化用楚辞体式,将离山回望的怅惘凝作千年云烟,钱钟书先生曾赞其"得《九歌》之形,具盛唐之骨"。

林庚《唐诗综论》摘录
"携佳人兮步迟迟"七字,写尽缠绵意态。非真滞于步履,实乃心绪徘徊耳。太白"携手凌白日"之畅快,摩诘"空山不见人"之孤绝,皆不如此句温柔敦厚。

叶嘉莹意境说
后二句尤见唐人气象——"松间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宇宙,"君再游兮"是转瞬即逝的人生。东坡"明月夜夜有,清风时时来"或脱胎于此,然失其苍茫之叹。司空图《诗品》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之谓也。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补记
结句"复何时"三字最耐咀嚼。不直言"何时再来",而以疑问作结,留不尽之意于松风明月间。严羽《沧浪诗话》言"盛唐诸公惟在兴趣",此诗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