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

2025年07月05日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此中意无限,要与开士说。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

之问

译文

夕阳黯晴碧
夕阳的余晖使晴朗的碧空变得暗淡
山翠互明灭
山间的翠色在光影中时隐时现
此中意无限
这景色中蕴含的意境无穷无尽
要与开士说
我想与高僧一同分享
徒郁仲举思
空怀仲举那样的高尚情怀
讵回道林辙
怎能像道林那样放弃尘缘
孤兴欲待谁
孤独的兴致在等待谁
待此湖上月
等待这湖上升起的明月

词语注释

黯(àn):暗淡,昏暗
开士:佛教对高僧的尊称
仲举:指东汉名士陈蕃,字仲举,以高洁著称
讵(jù):岂,怎
道林:东晋高僧支遁,字道林,曾放弃仕途出家

创作背景

诗词《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作于南朝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422-423年)。时值政局动荡,谢灵运因与权臣刘义真交好,在少帝即位后被外放永嘉。永嘉山水清幽,却难消解诗人政治失意的郁结,"召监师不至"的期待落空,恰是其仕途困顿的隐喻。

地理意象

"南山"即永嘉城南的积谷山,谢灵运《游名山志》载其"枕带溪湖"。诗中"湖上月"所指当为会昌湖,南朝时水域辽阔,黄昏时分山光水色交映成"山翠互明灭"之景。这种明暗变幻的光影,暗合诗人矛盾心境。

人物寄托

  • 开士:佛教对菩萨的尊称,此处指未至的监师。谢灵运笃信佛法,与高僧慧远等交游,在《与庐陵王笺》中曾言"企闻究竟之说"。
  • 仲举:东汉陈蕃字仲举,以"扫除天下"为志,终因谋诛宦官事败身亡。诗人借此典既抒壮志难酬之愤,又暗讽时局昏聩。
  • 道林:东晋高僧支遁,好鹤善琴,曾养马云"爱其神骏"。谢灵运《山居赋》自注提及支遁遗迹,此处反用其超脱之典,凸显自身羁绊。

诗艺特征

全诗以"待"字为眼,前四句铺陈静观之趣,后四句转折抒发孤寂。夕阳山色中蕴含禅理("此中意无限"),却终归于"孤兴"无应的怅然。这种由物及人、由禅入世的笔法,体现谢诗"池塘生春草"般的自然神韵与"才高词盛"的个性特征。

赏析

暮色中的南山在诗人笔下呈现出流动的生命力,"夕阳黯晴碧"以色彩的矛盾碰撞构建出奇幻的视觉体验。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黯"字之妙:"一字而暮色苍茫、光影交叠之态尽出",晴空碧色与落日余晖在对抗中达成微妙的和谐。

"山翠互明灭"延续这种动态美学,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此句:"'互'字写尽山峦叠嶂间光影游移之趣"。青翠山色在渐沉夕照中忽明忽暗,仿佛自然在进行某种神秘的呼吸。这种意象组合被现代学者袁行霈视为"王维晚年山水诗'以动写静'的典型表现"(《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诗人将无限禅意寄托于"开士"(高僧)的形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揭示:"'此中意无限'五字,实乃辋川绝句之眼"。欲说还休的怅惘与《辋川集》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留白手法一脉相承。台湾学者叶嘉莹认为此处体现了"中国山水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迦陵谈诗》)。

后四句用典精妙而情感转折自然。"仲举思"暗用东汉陈蕃礼贤之典,"道林辙"化支遁归隐故事,清代注学家王琦在《李太白诗集注》中赞叹:"双典对举,将仕隐矛盾写得举重若轻"。最终情感收束于"湖上月"的孤清意象,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解读为:"从历史典故的超脱到自然意象的回归,完成精神层面的螺旋上升"(《唐诗求是》)。

全诗在时空维度上形成精妙结构:横向看,夕阳、山翠、湖月构建起立体山水画卷;纵向观,仲举、道林的历史纵深与当下孤兴形成时空对话。这种艺术处理被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概括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瞬间永恒'的典范呈现"(《盛唐诗》)。在明灭的光影与待月的孤寂间,诗人完成了对生命哲思的诗意表达。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十字,已尽登临晚眺之妙。'黯'字炼得神光内敛,'互'字写尽山色变幻,此等句法,自陶谢中来,而更添唐人气象。"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此中意无限,要与开士说,是太白'相看两不厌'意趣,然以禅理出之,更见渊深。待月孤兴,非俗子所能解,唯皎然、灵澈辈方堪共语。"

叶嘉莹论此诗时指出:"'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用典极妙。范仲举之郁结,支道林之超脱,在夕阳山色间形成张力,诗人却以湖月为最终归宿,完成从历史典故到自然禅意的升华。"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末联:"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化实为虚,转客为主。月本无情,却被赋予解人之意,此等笔法,直追王摩诘《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