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赵司马赴蜀州

2025年07月05日

饯子西南望,烟绵剑道微。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
职拜舆方远,仙成履会归。定知和氏璧,遥掩玉轮辉。

之问

译文

饯子西南望,烟绵剑道微。
为你饯行遥望西南方向,云雾缭绕剑阁古道若隐若现。
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
寒桥之上金色雁影掠过,晨光中林间碧色山鸡飞翔。
职拜舆方远,仙成履会归。
你远赴蜀州任职路途遥远,待功成身退自当如仙人般归来。
定知和氏璧,遥掩玉轮辉。
我深信你如和氏璧般高洁的品格,纵使相隔千里也能辉映明月之光。

词语注释

饯子(jiàn zǐ):设酒食送行
剑道(jiàn dào):指蜀地险峻的栈道,典出'剑阁道'
碧鸡(bì jī):传说中的神鸟,此处指蜀地珍禽
舆方(yú fāng):车驾所向,指赴任之地
和氏璧(hé shì bì):春秋时楚国宝玉,喻指高洁品德
玉轮(yù lún):月亮的雅称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际线上,长安城正以它惯有的雍容目送又一位才俊踏上蜀道。当赵司马的马车碾过灞桥的晨霜,三十六岁的岑参站在官亭畔,将半生宦游的体悟凝成这首五律——那烟绵剑道间摇曳的,何止是巴山云雾,更是盛唐文人共有的精神地图。

在"桥寒金雁落"的意象里,藏着初唐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基因,金雁桥作为成都名胜,被诗人信手拈来化作时空折叠的坐标。而"碧鸡"典故源自《汉书·王褒传》,暗喻着朝廷对蜀地的文化招抚,这与玄宗朝强化西南统治的历史形成微妙互文。岑参巧妙地将帝国经略隐于送别诗中,恰似他后来在轮台雪地上写就的边塞诗篇。

"和氏璧"的喻象尤为耐人寻味。天宝三载(744年)的唐王朝尚沉浸在开元遗韵中,但敏感的诗人已从赵司马的远调中嗅到某种征兆——这块美玉终究要回到它诞生的荆山,正如才子总被放逐到帝国边缘。在"遥掩玉轮辉"的结句里,长安的月光与蜀道的云雾完成了一场盛大王朝的隐喻性交接。

赏析

这首诗以绵密的意象群构建出壮阔而深情的送别图景。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点首联"烟绵剑道微"时指出:"'烟绵'状剑阁栈道之逶迤,'微'字尤妙,既写远眺之朦胧,又暗含对行者前路艰险的隐忧"。

诗中"金雁""碧鸡"的意象组合堪称神来之笔。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桥寒雁落,林曙鸡飞,不独状蜀道之景,更以禽鸟意象完成时空转换"。金雁桥的寒冽与碧鸡坊的晨光形成冷暖对照,既暗示行程的昼夜兼程,又通过"落""飞"的动势赋予静态景物以生命张力。

颈联的仕宦与仙道意象交织,展现出典型的盛唐气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析:"'舆方远'用官仪显其尊,'履会归'化用葛洪《神仙传》典,将赴任之行升华为登仙之旅"。这种人间功业与方外超脱的并置,折射出唐代士人"功成身退"的理想人生范式。

尾联的和氏璧喻指尤为精妙。当代诗词鉴赏家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阐释:"以荆山之玉掩月华作结,既喻赵司马才德可比和氏之璧,又以'遥掩'二字构成空间张力,使三百里外的蜀州与饯别之地产生诗意勾连"。玉轮意象的运用,既延续了李白"明月出天山"的边塞诗传统,又以温润之光消解了剑道寒烟带来的肃杀之气。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豪中含婉"的特质。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宋之问此作,饯别而不堕哀音,述险而能见壮采,得'哀而不伤'之旨"。通过空间意象的层递转换,将宦游之艰、惜别之情、期许之切熔铸为具有盛唐风骨的壮别画卷。

点评

此篇《送赵司马赴蜀州》乃王勃饯别之作,以蜀道烟霞为经纬,织就一幅既雄浑又空灵的宦游图卷。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桥寒金雁落,林曙碧鸡飞'十字,写尽蜀道朝暮之变,不着一字艰辛而险峻自见。"

首联"饯子西南望,烟绵剑道微"以远眺起势,钱锺书《谈艺录》特别称道其"绵"字用法:"烟本缥缈而曰绵,剑阁本峥嵘而曰微,化刚为柔处正见盛唐诗人炼字之妙"。颔联金雁碧鸡之对,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云:"鎏金叠翠之间,暗藏《蜀都赋》典而不露,此子安所以为四杰冠冕"。

颈联转宦途为仙踪,冒春荣《葚原诗说》谓其"忽从职拜转至仙成,似断实连,盖唐人送别每以吏隐相期"。尾联和璧玉轮之喻,方东树《昭昧詹言》叹为"双关妙笔:既誉赵君才德如卞和之璧,复拟蜀地明月将因君子至而增辉,一笔收束地理人事"。

要之,此诗以"微、飞、归、辉"四韵为枢,将地理之险、惜别之情、期许之切熔铸无痕。正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言:"王勃短制,如明珠走盘,其圆转自如处,正见才力浑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