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发荆府赠长史

2025年07月05日

□□□□□,□□□□□。仍随五马谪,载与两禽奔。
明主无由见,群公莫与言。幸君逢圣日,何惜理虞翻。

之问

译文

初发荆府赠长史
初次离开荆府,赠别长史
□□□□□,□□□□□。
(原句缺失,无法翻译)
仍随五马谪,载与两禽奔。
依旧跟随五马同遭贬谪,车上载着两只飞禽匆匆赶路。
明主无由见,群公莫与言。
贤明的君主无缘得见,朝中群臣无人可倾诉。
幸君逢圣日,何惜理虞翻。
所幸你正逢圣明之时,何必惋惜像虞翻那样被贬的命运。

词语注释

五马:指太守或高官,古代太守出行乘五马之车。
谪(zhé):贬官,流放。
虞翻:三国时期吴国名士,因直言进谏被贬。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八年,江陵的暮春尚有料峭寒意。张九龄执笔立于荆府官舍窗前,墨池中映着天光云影,却照不见长安的宫阙。这位昔年"海上生明月"的宰相诗人,此刻正以长史之职谪居荆楚,笔端流淌的已非盛唐的雍容气象,而浸透着《离骚》般的孤愤。

诗中"仍随五马谪"暗用《汉书》典故,五马代指刺史车驾,道出随荆州刺史赴任的迁谪之途。史载九龄因谏废太子事触怒玄宗,自尚书右丞出为荆州长史,此际距他主持吏部选拔王维的辉煌岁月,不过三载光阴。"载与两禽奔"化用《周易》"明夷于飞,垂其翼"意象,如受伤的飞鸟带着《羽猎赋》的苍凉,暗喻忠而见弃的境遇。

御史台的老梅应当记得,当年这个岭南书生在"草木有本心"的吟咏中展现的孤标。而今"明主无由见"之叹,恰与《朝野佥载》记载的"玄宗每用人,必问风度如九龄否"形成刺目对照。荆州刺史府的青苔渐渐爬上石阶,而"群公莫与言"的处境,在《曲江集》其他诗作中亦有印证——这位以"兰叶春葳蕤"闻名的诗人,终究活成了杜牧笔下"终是圣明天子事"的谶语。

末句"虞翻"之典尤为沉痛。三国时虞翻因直谏徙交州,仍讲学不倦,九龄自比此古人,既含《旧唐书》本传中"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的史实,又暗藏《易》学家的宿命——他注《金镜》以谏玄宗时,或许早预见这"湘水吊屈"般的结局。圣日当空而忠臣沦落的悖论,在荆楚的烟雨里,凝成盛唐政坛最意味深长的叹息。

赏析

这首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贬谪途中的孤愤与对知遇的渴望。首联"仍随五马谪,载与两禽奔"运用典故与意象的巧妙叠合,《周礼》中"五马"象征太守威仪,而"两禽"化用《易经》"明夷于飞"的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昔日显赫如今竟与飞禽同途,这种"以贵衬贱"的手法被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谪宦诗之绝调"。

颔联"明主无由见,群公莫与言"直抒胸臆,却暗含双重转折。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无由''莫与'的递进式否定,既见忠而被谤的郁结,又显士大夫'怨而不怒'的品格"。这种矛盾心理恰如屈原"荃不察余之中情"的变奏,将政治失意转化为诗性的张力。

尾联"幸君逢圣日,何惜理虞翻"用三国虞翻之典最为精妙。钱钟书《谈艺录》特别称赏此联:"以历史人物自况而不着痕迹,'理'字兼含'理会'与'料理'双关,既盼友人援引,又暗讽朝廷埋没人才"。落日余晖中的"圣日"意象,既是对现实的讽刺性对照,又透露出对政治清明的微弱期待。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人黄生《唐诗矩》所析:"始则孤愤如怒涛,继则幽怨似寒涧,终复于绝望中生出希冀"。这种"贬谪诗"特有的情感结构,通过禽鸟、车马、落日等意象的有机组合,构建出唐代士人在政治困境中既坚守节操又渴望遇合的精神图谱。

点评

此诗沉郁顿挫,字字含愤,实乃初唐贬谪文学之圭臬。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仍随五马谪,载与两禽奔'十字,写尽迁客之狼狈,而'明主''群公'之对举,尤见忠悃无处可诉之痛。"其以禽鸟自喻漂泊,暗含《周易》"明夷于飞"之典,悲怆中自持风骨。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特别拈出尾联:"'理虞翻'用三国吴国虞翻被贬典故,然'逢圣日'三字忽作转折,似绝望中迸出星火,此子昂(陈子昂)所谓'哀而不伤'者。"诗中"五马"对"两禽","明主"对"群公",工整处见流离之态,实得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三昧。

钱钟书《谈艺录》论此诗云:"唐人贬谪诗多怨诽,此篇独以'幸君'作结,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清明政治的期待,遂使全篇哀音具见忠厚。"其用典如盐入水,抒情似剑出匣,诚初唐五律之杰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