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八年,江陵的暮春尚有料峭寒意。张九龄执笔立于荆府官舍窗前,墨池中映着天光云影,却照不见长安的宫阙。这位昔年"海上生明月"的宰相诗人,此刻正以长史之职谪居荆楚,笔端流淌的已非盛唐的雍容气象,而浸透着《离骚》般的孤愤。
诗中"仍随五马谪"暗用《汉书》典故,五马代指刺史车驾,道出随荆州刺史赴任的迁谪之途。史载九龄因谏废太子事触怒玄宗,自尚书右丞出为荆州长史,此际距他主持吏部选拔王维的辉煌岁月,不过三载光阴。"载与两禽奔"化用《周易》"明夷于飞,垂其翼"意象,如受伤的飞鸟带着《羽猎赋》的苍凉,暗喻忠而见弃的境遇。
御史台的老梅应当记得,当年这个岭南书生在"草木有本心"的吟咏中展现的孤标。而今"明主无由见"之叹,恰与《朝野佥载》记载的"玄宗每用人,必问风度如九龄否"形成刺目对照。荆州刺史府的青苔渐渐爬上石阶,而"群公莫与言"的处境,在《曲江集》其他诗作中亦有印证——这位以"兰叶春葳蕤"闻名的诗人,终究活成了杜牧笔下"终是圣明天子事"的谶语。
末句"虞翻"之典尤为沉痛。三国时虞翻因直谏徙交州,仍讲学不倦,九龄自比此古人,既含《旧唐书》本传中"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的史实,又暗藏《易》学家的宿命——他注《金镜》以谏玄宗时,或许早预见这"湘水吊屈"般的结局。圣日当空而忠臣沦落的悖论,在荆楚的烟雨里,凝成盛唐政坛最意味深长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