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宿淮口

2025年07月05日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
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
况值淮南木落时。

之问

译文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
孤独的小船行驶在汴河上,离开故国的情思难以抑制。
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
傍晚停泊在楚地,明月映照在清澈的淮水中。
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
汴河向东奔流,路途至此已尽;回望洛阳,心中的悲伤日益加深。
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
夜晚听到楚地的歌声,思乡之情几乎令人心碎,更何况正值淮南树叶凋零的时节。

词语注释

汴河(biàn hé):古代运河名,连接黄河与淮河。
楚乡(chǔ xiāng):指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东泻(dōng xiè):向东奔流。
西顾(xī gù):向西回望。
楚歌(chǔ gē):楚地的歌曲,常引发思乡之情。
木落(mù luò):树叶凋落。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时分,一叶孤舟缓缓停泊在淮河入淮口。汴河水裹挟着中原的泥沙,在此处与清冷的淮水交汇,恰似诗人王湾那颗徘徊在去国怀乡与仕途羁旅之间的心。

据《唐才子传》记载,此诗当作于开元初年,诗人自洛阳沿汴河东下,途经淮口时所作。彼时大唐虽值盛世,但漕运河道上往来的商旅船只,总带着几分"去国情无已"的怅惘。诗人伫立船头,看汴河水"东泻路穷兹"的苍茫景象,西望洛阳已隐没在暮霭之中,唯有淮南的秋木在月光下簌簌落叶。

"夜闻楚歌"之句,暗用项羽垓下之典。淮口古属楚地,此时秋风乍起,隐约似有楚地歌谣顺水而来。唐人南行多经此漕运要冲,张继《枫桥夜泊》中的钟声,与此处的"明月清淮",皆成盛唐羁旅诗中永恒的意象定格。史载王湾"词翰早著",其笔下"海日生残夜"的壮阔与此刻"木落时"的萧瑟,恰构成大唐诗人精神世界的两面。

赏析

暮色中的淮口,承载着诗人宋之问去国离乡的无限怅惘。一叶孤舟载着漂泊的羁旅,汴河水的呜咽与诗人"去国情无已"的叹息交织,开篇便以"孤舟"意象奠定全篇苍茫基调。这孤舟既是实写,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汴水孤舟的意象,将空间上的孤独与心理上的孤寂完美叠合"。

当明月升起于清淮之上,投宿楚乡的诗人却陷入更深的时空错位感。"汴河东泻"与"洛阳西顾"形成强烈的方向对峙,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东泻的流水象征不可逆的离别,西顾的目光则是精神返乡的徒劳挣扎"。这种地理空间的拉扯,实则是安史之乱后文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钱钟书《谈艺录》称之为"中唐诗人地理书写中的创伤记忆"。

夜闻楚歌的细节尤为动人。司马迁《史记》载项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典故在此化用,周勋初《唐诗大系》评点道:"楚歌既是实景,又是文化记忆的唤醒,使个人离愁获得历史纵深"。而"淮南木落"的秋景更添萧瑟,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分析此句:"木叶凋零不仅是季节更替,更是大唐盛世落幕的隐喻,个人悲欢与时代哀感在此浑然一体"。

全诗以水路为经,以时间为纬,织就一幅流动的忧伤图卷。霍松林《唐诗鉴赏集》总结道:"从汴河到淮水的空间转换,从日暮到月升的时间推移,最终都凝聚在'思欲断'三字上,将羁旅愁思推向极致"。这种情感表达,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特有的苍凉与深婉。

点评

此诗以孤舟为眼,将去国情怀织入流水行云之间,可谓"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沈德潜《唐诗别裁》)。首句"孤舟汴河水"五字便作两重天地——钱钟书曾评:"'孤'字不独状舟,更摹尽宦游人心境,汴河一脉春水,竟载得动如山离愁"。

"明月清淮里"句尤见匠心,俞陛云《诗境浅说》叹其:"以澄澈之月反衬混沌愁绪,太白'床前明月光'法也,而更添三分苍凉"。后四句时空交叠,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此具现——汴河东泻似离愁无尽,洛阳回望成天涯绝响。

末句"木落时"三字最是惊心,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点出:"宋玉悲秋之遗响,而较之'洞庭波兮木叶下'更见凝练。淮南方凋一叶,游子已碎肝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