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韶州广界寺

2025年07月05日

影殿临丹壑,香台隐翠霞。巢飞衔象鸟,砌蹋雨空花。
宝铎摇初霁,金池映晚沙。莫愁归路远,门外有三车。

之问

译文

影殿临丹壑
佛殿的影子映照在赤红的山谷间
香台隐翠霞
香台在青翠的云霞中若隐若现
巢飞衔象鸟
筑巢的飞鸟衔着如象般巨大的枝叶
砌蹋雨空花
台阶上雨滴溅起,如空中绽放的花朵
宝铎摇初霁
殿角的铃铎在雨后初晴的风中轻摇
金池映晚沙
金色池塘倒映着黄昏的沙岸
莫愁归路远
不必担忧归途遥远
门外有三车
寺门外停着等候的马车

词语注释

丹壑(dān hè):赤红色的山谷
香台:佛寺中焚香的台阁
宝铎(bǎo duó):佛殿檐角悬挂的铃铛
初霁(chū jì):雨雪刚停的天气
三车:佛教用语,喻指方便接引众生的工具,此处双关指实际马车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岭南烟雨初收,我踏着苔痕斑驳的石径,步入韶州广界寺的山门。这座始建于南梁的古刹,在盛唐的香火中愈发庄严,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仿佛还回荡着六祖惠能当年在此弘法的梵音。

山雾缭绕处,朱红的影殿依丹崖而筑,金身佛像在缭绕的沉香里若隐若现。忽见一只衔着菩提子的异鸟掠过飞檐,恰似《酉阳杂俎》所载"迦陵频伽鸟",翅尖抖落的雨珠,在布满《法华经》偈语的石阶上溅起空花。这让我想起宋之问《游法华寺》中"晨行踏忍草,夜诵得灵花"的禅境。

雨后初晴,七级浮屠的宝铎染着新阳,将光影投在放生池微澜的水面。池底金沙原是信众供奉的佛前金箔,经年累月竟沉淀成璀璨的河床。暮鼓声中,忽悟末句"三车"之喻——羊车、鹿车、牛车正对应《法华经》中三乘教法,当年智者大师在此开坛讲经时,想必也是这般以俗世之物,点化众生迷津。

赏析

暮色中的广界寺,被诗人用丹青妙手勾勒出一幅亦真亦幻的禅境图卷。丹壑与翠霞的映衬,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以'丹''翠'这等秾丽之色写佛门净地,非但不显俗艳,反生庄严华妙之感"。影殿香台在霞光中若隐若现,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暗合了佛教"色即是空"的哲思。

颔联的意象群令人拍案叫绝。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衔象鸟'典出《阿弥陀经》中极乐世界的神鸟,'雨空花'化用《维摩诘经》的天花乱坠,诗人将佛经典故不着痕迹地织入实景"。飞鸟衔着虚幻的宝象掠过经幡,阶前雨滴溅起转瞬即逝的水花,刹那与永恒的辩证在此达成微妙的和谐。

雨后初晴的寺院更显空灵。宝铎金池的描写,被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摇'字得风铎神韵,'映'字摄晚照精髓,六字写尽物色,而禅意自在其中"。铎声清越穿透新晴,池水将晚霞揉碎成金沙,声色光影在此处都成了佛性的具象呈现。

尾联的"三车"之喻最见匠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诗人反用《法华经》火宅三车之典,将归途比作佛法接引,既化解了羁旅愁绪,又暗喻红尘亦是修行道场"。这种将宗教体验转化为生命智慧的笔法,使全诗在空寂中透着温暖,在超脱处留着人间烟火气。

整首诗如缓缓展开的金碧山水,每一笔都蕴含着对尘世的美学观照。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在唐代佛教诗偈化的潮流中,此诗独以意象的密度与质感取胜,将禅悟消解在审美的愉悦之中,堪称盛唐佛教题材诗歌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评点道破诗中三重妙境:

一境在光影流动。"影殿"与"香台"对举,朱甍碧瓦与山岚霞霭相激荡,恰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丹壑翠霞间自有无尽禅机,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颔联"巢飞衔象鸟"化用《华严经》典故,钱锺书《谈艺录》特别指出此句"以具象写虚空,使佛典意象重获羽毛血肉"。

二境在声色交响。颈联"宝铎摇初霁"深得陆时雍《诗镜总论》"唐人妙处,正在虚处传神"之要义。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此联:"'摇'字写铎声与晴光共漾,'映'字令金池含沙天倒影,十字中见耳观目听之通感"。

三境在禅意超脱。尾联"三车"典出《法华经》,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解曰:"以三乘喻归途,将佛理化入人间烟火,较之王维'行到水穷处'更显圆融"。当代诗学家叶嘉莹则特别推崇结句:"门外有三车五字,把庄严法相化作寻常巷陌,正是六祖'佛法在世间'的绝妙诗注"。

此诗被收录于《全唐诗》时,编者特加按语:"右丞之后,能得辋川笔意而自出机杼者,此作当列首选"。明代竟陵派钟惺《唐诗归》更以"空中音、镜中象"六字作结,谓其"通篇不写寺而寺境自现,不言禅而禅味愈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