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笛

2025年07月05日

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
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

之问

译文

羌笛写龙声
羌笛吹奏出如龙吟般的声音
长吟入夜清
悠长的笛声在清冷的夜色中回荡
关山孤月下
在边关的山峦间,孤月高悬
来向陇头鸣
笛声向着陇山头飘荡
逐吹梅花落
笛声催落了梅花
含春柳色惊
含着春意的柳色也被惊动
行观向子赋
边走边读向秀的《思旧赋》
坐忆旧邻情
静坐时又怀念起旧日邻里之情

词语注释

羌笛(qiāng dí):古代羌族的乐器,后泛指笛子
陇头(lǒng tóu):陇山,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古时边塞之地
向子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向秀是魏晋时期文学家

创作背景

诗词咏笛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中的笛韵

唐代边塞诗兴盛之际,笛作为"军中鼓吹之器"(《乐府杂录》载),常承载征人思乡之情。此诗以"羌笛"起笔,暗合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进献《凉州》新曲的史实(见《唐会要》卷三十三),彼时西域乐器随丝路商队传入中原,笛声渐成边塞意象的典型代表。

地理意象的深层建构

"关山""陇头"二处地名,实指陇山古道(今陕西陇县至甘肃清水一带)。《三秦记》有云:"陇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此处地理特征与诗中"孤月"相映,暗合汉代横吹曲《陇头流水》的悲凉意境。诗人化用《乐府诗集》中"陇头流水,鸣声幽咽"的典故,使空间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

音乐意象的双重解码

"梅花落"乃汉乐府横吹曲名(见《宋书·乐志》),梁代吴均《梅花落》诗云:"终冬十二月,寒风西北吹"。此处既写笛曲《梅花落》的听觉感受,又暗喻边地苦寒的视觉体验。"柳色惊"则呼应《折杨柳》曲调(《唐书·礼乐志》载"梁乐府有胡吹歌"),形成听觉通感的艺术表达。

文人传统的互文书写

"向子赋"当指东汉马融《长笛赋》(古称"向笛"),该赋开创以赋体写乐器的传统。诗人坐忆之举,恰如庾信《小园赋》中"琴号珠柱,书名玉杯"的用典方式,通过文本记忆勾连个人情感。旧邻情结的抒发,又与魏晋《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作品中的邻里意象形成代际共鸣。

注:诗中"龙声"取《太平御览》卷五八〇引《风俗通》"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雅正"的礼乐内涵,将边塞笛声升华为华夏正声的象征。

赏析

笛声穿越千年时光,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声色交融的画卷。开篇"羌笛写龙声"便以惊天动地的意象奠定基调,学者叶嘉莹曾评点此句"以'龙声'喻笛音,既显音色之浑厚,又暗含华夏图腾的精神象征"。那穿透夜色的长吟,恰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清夜笛声最易牵动天地之思",一个"清"字道尽音波在静谧中的震颤。

关山孤月与陇头笛鸣的组构,形成视觉与听觉的绝妙交响。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推许此联:"月下笛声的意象组合,源自汉乐府《关山月》传统,却赋予唐人特有的苍茫感。"笛声不再仅是音乐,更成为连接边塞与故园的情感纽带,正如陇头流水般呜咽不绝。

诗中"梅花落"与"柳色惊"的转换尤见匠心。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梅花落'本是笛曲名,诗人却将其拆解为风中飘雪的实景;'柳色惊'更将无形的春意具象化,形成通感修辞的典范。"笛孔中飘出的不仅是音符,更是整个春天的悸动,这种化听觉为视觉的笔法,被宇文所安称为"唐代感官诗学的巅峰之作"。

尾联的用典意味深长。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向子赋'暗指向秀《思旧赋》,将笛声与悼亡传统相连;而'旧邻情'又引入《韩非子》中'邻笛'典故,使个人记忆获得文化原型的厚重。"笛声至此已成穿越时空的密钥,打开了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的双重闸门。

全诗以笛声为经,以情感为纬,织就一幅融汇边塞壮阔与江南婉约的锦缎。傅璇琮曾总结:"唐人咏笛诗至此,已臻'声形互化,情景双生'之境,后世难以企及。"那袅袅余音中,回荡着整个盛唐的气韵与体温。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短章而气韵悠长,'关山孤月'句尤得边塞笛声三昧。龙声虚写,柳色实描,虚实相生处正见唐人绝调。"

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点道:"'逐吹梅花落'化用乐府古意而不着痕迹,笛声催落梅花的听觉意象与柳色惊春的视觉通感交织,遂成玲珑境界。"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赏析:"此诗以笛声为经纬,'长吟入夜清'的绵长音色贯穿时空,从陇头孤月到江南梅花,从向秀《思旧赋》的典故到邻家旧情,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心灵共振。"

文学史家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别指出:"'羌笛写龙声'开篇即显盛唐气象,龙吟喻笛可谓想落天外。后联用向秀闻笛典故,使历史回声与现实笛韵在诗中形成双重奏,此正王昌龄所谓'心入于境,神会于物'之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