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使嵩山途经缑岭》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代诗人宋之问奉皇命出使嵩山,途经缑氏山(今河南偃师东南)时,感怀而作此诗。缑岭乃道教圣地,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乘白鹤升仙,故岭上常有"烟霞生"的奇幻景致。诗人"侵星"启程,踏着洛阳城的笙歌余韵,于暮色("毕景")中抵达这片充满仙踪传说的土地。
此时的大唐虽正值开元盛世,但宫廷斗争暗流涌动。宋之问早年以诗才显贵,却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后虽召回京城,终难复昔日荣光。"大隐德所薄"一句,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慨叹——既向往"草树饶野意"的山林之乐,又困于仕途进退维谷。末句"归来可退耕"看似洒脱,实则是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清醒认知,与缑岭仙人传说形成微妙呼应。
全诗以"洛城—缑岭"的空间转换,串联起"歌吹声—烟霞生"的世俗与超脱,最终在"古情"与"野意"间,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短暂归隐。史载宋之问此次奉使后不久即遭贬谪,此诗或成其仕宦生涯的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