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

2025年07月05日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之问

译文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
奉命出使嵩山途中经过缑岭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
披星戴月从洛阳城出发,城中传来歌舞管弦之声。
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日落时分抵达缑岭,山岭间云雾与霞光交织升腾。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古情。
草木繁茂尽显自然野趣,山川壮丽饱含亘古幽情。
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深感自己德行浅薄难称大隐,不如归隐田园躬耕度日。

词语注释

缑岭(gōu lǐng):山名,在今河南偃师东南。
侵星:指披星戴月,形容早行。
毕景:日落,景通'影'。
烟霞:云雾和彩霞,泛指山间美景。
饶野意:充满自然野趣。饶,丰富。
大隐:指身居朝市而心境高洁的隐士。

创作背景

诗词《奉使嵩山途经缑岭》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代诗人宋之问奉皇命出使嵩山,途经缑氏山(今河南偃师东南)时,感怀而作此诗。缑岭乃道教圣地,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乘白鹤升仙,故岭上常有"烟霞生"的奇幻景致。诗人"侵星"启程,踏着洛阳城的笙歌余韵,于暮色("毕景")中抵达这片充满仙踪传说的土地。

此时的大唐虽正值开元盛世,但宫廷斗争暗流涌动。宋之问早年以诗才显贵,却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后虽召回京城,终难复昔日荣光。"大隐德所薄"一句,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慨叹——既向往"草树饶野意"的山林之乐,又困于仕途进退维谷。末句"归来可退耕"看似洒脱,实则是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清醒认知,与缑岭仙人传说形成微妙呼应。

全诗以"洛城—缑岭"的空间转换,串联起"歌吹声—烟霞生"的世俗与超脱,最终在"古情"与"野意"间,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短暂归隐。史载宋之问此次奉使后不久即遭贬谪,此诗或成其仕宦生涯的谶语。

赏析

这首诗以奉使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通过时空转换与意象叠加,展现了诗人从繁华都城到幽静山岭的心灵之旅。

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形成独特张力。首联"侵星""毕景"二句,以星夜启程与日落抵岭的时间推移,暗含"从世俗到超脱"的象征意义。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朝发夕至"的笔法实为"精神朝圣的隐喻",都城歌吹与山岭烟霞的强烈对比,正是诗人内心世俗责任与隐逸向往的具象化呈现。

自然意象的哲学投射尤为精妙。"草树饶野意"中,"饶"字被钱钟书盛赞为"以俗字写雅境"的典范,野草杂树本为寻常物象,却因"野意"二字获得人格化生命力。而"山川多古情"的"古"字,据叶嘉莹考证,既指涉缑岭作为王子乔升仙之地的历史典故,又暗含"古今时空交融"的宇宙意识,使自然景观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媒介。

情感表达的层递性在尾联达到高潮。"大隐德所薄"化用《周易》"厚德载物"之意,王水照解为"对庙堂之隐的反思",而"归来可退耕"的结句,程千帆认为"看似平淡却暗藏机锋":表面是陶渊明式的归隐宣言,实则蕴含"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这种矛盾心态,恰是盛唐文人"仕隐两难"的典型写照。

全诗以"行役诗"为壳,却突破了传统羁旅题材的局限。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推崇其中"烟霞生"的视觉动态,称其"将道教圣地的灵气写得可触可感"。而"歌吹声"到"烟霞生"的听觉转视觉描写,构建出"红尘—仙境"的完整意象链,最终在"退耕"的自我告解中完成精神世界的诗意栖居。

点评

此诗气格高远,如缑岭烟霞自生腕底。唐人五律至此,已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妙。

**施蛰存《唐诗百话》**评:"宋之问以'城中歌吹'对'岭上烟霞',富贵气顿消,山林气骤显。'草树'二句尤见锤炼,'饶'字'多'字看似平常,实乃诗眼所在。"

**马茂元《唐诗选》**云:"结句用'大隐''退耕'典故,不着痕迹。昔张说评宋诗'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此篇足证——洛城笙歌与缑岭烟霞相映,显宦心思与隐者情怀互见。"

**钱钟书《谈艺录》**独赏其时空处理:"'侵星''毕景'四字写尽昼夜行旅,非止叙事,暗藏'逝者如斯'之叹。后三联皆从这时间张力中自然生发,此乃盛唐手法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