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之问

译文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卧病在床,与世隔绝,感叹你即将踏上万里征程。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无法到河桥为你送行,唯有江边的树木遥遥寄托我的深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离别之际,想起孙楚的才情,停船凭吊屈原的忠魂。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可叹那龙泉宝剑,如今却流落在丰城,无人赏识。

词语注释

嗟(jiē):感叹
维舟:系船停泊
吊:凭吊
龙泉剑:古代名剑,象征才华或抱负
丰城:地名,此处喻指埋没人才之地

创作背景

诗词《送杜审言》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弥漫着药香与离思,病榻上的宋之问听闻挚友杜审言将贬谪峰州(今越南境内),提笔写就这首浸透唐风雅韵的千古绝唱。时值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杜审言因依附张易之集团获罪,万里南谪的孤舟即将划破洞庭烟波。

诗人以"卧病人事绝"起笔,道出双重隔绝——病躯困锁榻上,更无力亲至河桥折柳相送。洛水桥头的离别盛景与空寂病室形成强烈对照,唯余想象中江树含情的缱绻。颔联化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意境,将不能言的草木赋予深挚情感。

颈联用典精妙如双璧生辉:以晋代才子孙楚喻杜审言文采风流,借屈原沉江暗喻贬谪之冤。尾联"龙泉堕丰城"的典故尤为沉痛——西晋张华望见丰城剑气冲霄,终发掘出埋没的龙泉、太阿双剑。此处既叹杜审言才如名剑却遭流放,又暗含终将重见天光的期许。据《旧唐书》载,杜审言次年即遇赦北归,这柄大唐诗坛的龙泉剑终究未在岭南锈蚀。

全诗交织着盛唐特有的气象与初唐宫廷诗人的精微技法。病中送别的私密情境,因家国命运、文士遭际的投射而显阔大,在"河桥""江树""维舟"等意象中,仍可触摸到那个波澜壮阔时代里,文人相重如金石相叩的清响。

赏析

暮春时节,病榻之上的诗人与尘世隔绝,忽闻友人将远行万里,那声"嗟"字里藏着多少未及言说的惊痛。明代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评点此句:"'绝'字凛然,如闻孤雁夜啼",病中更觉离别苦,万里尤增行路难,开篇便以空间的阻隔与身体的困厄,织就一张惆怅的网。

河桥本应折柳相送,此刻却只能想象江树含情。清代黄生《唐诗摘钞》称此联:"不送之送,情更惨恻",那远方的树木仿佛替诗人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孤帆,将无形的情思具象为绵延的绿意。这种"隔空传情"的手法,恰如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所赞:"空中布景,虚处传神"。

诗人以孙楚、屈平的典故为友人铺就精神航程。西晋才子孙楚的孤傲,楚国屈原的忠贞,在历史长河里映照出杜审言的身影。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两个典故不仅勾勒出友人途经的文化地理,更暗喻其才高遭忌的命运。

龙泉剑落丰城的意象尤为警策。唐代张鷟《朝野佥载》曾载此剑"气冲斗牛"的传说,此刻却成埋没英才的隐喻。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中激赏:"结句如骤收骏马,寸铁伤人",这柄寒光四射的宝剑,既是对友人才华的激赏,更是对时代埋没贤能的控诉,剑气纵横处,尽是诗人不甘的锋芒。

全诗在病榻与远行、现实与传说之间构筑起多重镜像。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总评:"沉郁顿挫处,全在神气盘旋",那些未送的河桥、含情的江树、沉埋的宝剑,最终都化作诗人胸中震荡的共鸣,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仍能听见那声穿越时空的喟叹。

点评

此诗沉郁顿挫,字字含情,宋之问以病榻孤寂之境,衬万里离别之痛,可谓"以我之幽独,见君之远行"(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首联"卧病"与"嗟君"相对,一静一动间,已见诗人拳拳之心。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二句,明代钟惺《唐诗归》叹曰:"不送之送,无情有情,十字摄尽别魂。"江树含情,物尚如此,人何以堪?虚笔写实,更显情深。

颈联用孙楚、屈原典,清人黄生《唐诗矩》点破:"借古人羁旅之悲,浇自家块垒,杜审言贬吉州司户,屈平放逐,正复相似。"尾联龙泉剑喻才士不遇,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结句双关,既哀杜之贬,复自伤沉沦,剑气埋光,千古同慨。"

全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病榻沉吟中,自有一段孤光耿介之气,盘旋于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