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湖古意

2025年07月05日

院梅发向尺,园鸟复成曲。落日游南湖,果掷颜如玉。
含情不得语,转盼知所属。惆怅未可归,宁关须采箓。

之问

译文

院梅发向尺
庭院里的梅花已开满枝头,枝条伸展近一尺长
园鸟复成曲
园中鸟儿又开始啼唱,婉转如歌
落日游南湖
夕阳西下时漫游南湖
果掷颜如玉
采撷鲜果投赠,那容颜如玉般美好的人儿
含情不得语
满怀情意却难以倾诉
转盼知所属
回眸相视间,已然明白彼此心意
惆怅未可归
心中惆怅不忍离去
宁关须采箓
哪里是因为贪恋采摘香草的缘故呢

词语注释

箓(lù):道教符箓,诗中借指香草。此处'采箓'喻指世俗功利
转盼:转动目光看,指回眸
宁关:岂是因为,哪里是为了

创作背景

春湖古意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的建康城,朱雀桥畔犹带六朝烟水气。据《南史》载,此诗或作于梁简文帝萧纲监政时期(公元549年前后),彼时宫体诗盛行,文人多效仿徐庾体绮丽之风。然细察诗中"落日游南湖"之句,恰与《建康实录》所载玄武湖南岸皇家苑囿方位吻合——此处曾为昭明太子萧统编选《文选》的雅集之所,梁武帝年间更筑有"望湖亭",文人常临水赋诗。

"果掷颜如玉"暗用潘岳典故,《世说新语·容止》载潘岳年少出游,妇人连手萦绕投果满车。诗人身处侯景之乱前的短暂承平,以宫体笔法写游冶之事,却于尾联"惆怅未可归"陡然转调。考《梁书·文学传》,此时期文人常借闺怨题材隐喻政局,如庾肩吾《南苑看人还》即有类似寄托。

"宁关须采箓"之"箓"字尤耐寻味,《隋书·经籍志》载梁武帝崇信道教,曾命陶弘景校订真诰。此句或暗指当时士人既慕神仙之道,又困于仕宦羁绊的矛盾心境。全诗在绮丽外衣下,实藏着南朝末世的集体焦虑——正如钟嵘《诗品》所言"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在宫体诗的精致容器里,悄然盛放着时代裂变的回声。

赏析

暮色中的南湖荡漾着千年未变的波光,诗人以简净的笔墨勾勒出南朝乐府般的清丽画卷。"院梅发向尺"暗合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的时空浓缩手法,一树寒梅的绽放丈量着光阴的刻度,而"园鸟复成曲"则化用《诗经》"嘤其鸣矣"的比兴传统,禽鸟和鸣中藏着《古诗十九首》"弹筝奋逸响"的音乐性。

"落日游南湖"句承袭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澄明意境,湖光与落霞的交织处,诗人突然掷出"果掷颜如玉"的鲜活特写。这个细节源自《诗经·召南》"有女如玉"的古老意象,却通过《晋书·潘岳传》掷果盈车的典故赋予动态美感。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此类写法:"即目会心,不假思量",正是这倏忽而过的惊鸿一瞥,让静止的山水长卷骤然生动。

下阕"含情不得语"深得《楚辞·九歌》"思公子兮未敢言"的含蓄三昧,而"转盼知所属"的眼神描写,令人想起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的传神之笔。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激赏这种"目成心许"的古典抒情方式:"南朝乐府的精髓,正在将《离骚》香草美人的托喻,转化为生活化的情感密码"。

结尾"惆怅未可归"呼应《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的永恒怅惘,"宁关须采箓"的结句则暗藏机锋。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注解:"采箓求仙实为遁词,较之曹植《美女篇》'盛年处房室'更见沉痛"。诗人表面说着不慕神仙的豁达,梅瓣飘落湖面的涟漪里,分明倒映着屈原"时不可兮骤得"的千年遗恨。

整首诗如张萱《捣练图》的春日长卷,在"游湖"的叙事框架里,梅香、鸟鸣、落日、玉颜渐次晕染。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六朝诗人最擅将《庄子》的宇宙意识注入生活细节",那枚掷向湖心的果实,激起的何止是水花,更是唐人"红豆生南国"般生生不息的情感涟漪。

点评

此诗清丽婉约,如春湖泛波,古意盎然。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五言短章,贵在含蓄。此作'果掷颜如玉'一句,写尽少年情态,而'含情不得语'五字,尤得《国风》遗韵。"

沈德潜《说诗晬语》评曰:"'落日游南湖'句,看似闲笔,实为全诗点睛。落日晚照与青春情思相映,遂使寻常游冶顿生古意。"其以景结情之法,深得六朝乐府三昧。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特别指出:"'转盼知所属'五字最妙,眸子传情之态,较之'目成心许'更觉灵动。末句'宁关须采箓'故作旷达语,愈见惆怅之深,此等结法,自陶渊明《饮酒》诗中化出。"

诗中"园鸟成曲"与"果掷如玉"之对映,钱钟书《谈艺录》谓之:"一自然一人事,而皆著青春色彩,鸟鸣如曲,果光似玉,通感手法已开李商隐'莺啼如有泪'之先声。"其炼字之精,令人想见"两句三年得"之苦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