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公宅送宁谏议

2025年07月05日

宋公爰创宅,庾氏更诛茅。间出人三秀,平临楚四郊。
汉臣来绛节,荆牧动金铙。尊溢宜城酒,笙裁曲沃匏。
露荷秋变节,风柳夕鸣梢。一散阳台雨,方随越鸟巢。

之问

译文

宋公爰创宅
宋公在此兴建宅邸
庾氏更诛茅
庾氏接着开辟新的居所
间出人三秀
不时出现杰出的人才
平临楚四郊
平静地俯瞰楚地的四方郊野
汉臣来绛节
汉朝的臣子手持红色符节而来
荆牧动金铙
荆州的牧守摇动金色的铙钹
尊溢宜城酒
酒杯中斟满宜城的美酒
笙裁曲沃匏
笙箫选用曲沃的匏瓜制作
露荷秋变节
露水打湿的荷花随着秋日变换时节
风柳夕鸣梢
晚风吹拂柳枝发出沙沙声响
一散阳台雨
一旦阳台的雨消散
方随越鸟巢
便追随越鸟归巢的方向

词语注释

爰(yuán):于是,在此
诛茅(zhū máo):开辟荒地,建造房屋
三秀(sān xiù):指杰出的人才
绛节(jiàng jié):红色的符节,古代使者所持
金铙(jīn náo):金色的铙钹,一种乐器
宜城酒(yí chéng jiǔ):宜城出产的美酒
曲沃匏(qǔ wò páo):曲沃地区出产的匏瓜,用于制作笙箫
越鸟(yuè niǎo):南方的鸟,此处指归巢的鸟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宋之问的宅第成为文人雅集之地。时宁原悌以谏议大夫身份奉使荆楚,途经此地,宋之问设宴饯别,遂有此作。

宅第渊源可追溯至南朝梁代,庾信曾居此"诛茅"结庐。此地踞楚地要冲,北望汉水,南接潇湘,自古为"三秀"灵芝所生之处。诗中"汉臣绛节"暗指宁原悌持节南巡的使臣身份,"荆牧金铙"则描绘楚地官员鸣铙相迎的盛况。

宴席间,宜城美酒倾注金尊,曲沃匏笙奏响雅乐。时值清秋,荷擎玉露,柳曳风梢,骤雨初歇后的阳台云雾,恰似越鸟南飞时掠过的水墨长天。诗人以"越鸟巢"喻指宁原悌将赴的南方疆域,寄托着对友人如候鸟守信般恪尽王事的期许。

此诗熔铸地理掌故与使节仪制,"绛节金铙"对仗工稳,"露荷风柳"意象清绝,在盛唐送别诗中独树一帜。宋之问将个人情谊融入王朝政治叙事,展现开元盛世文人与官僚身份交融的时代特征。

赏析

这首诗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离别的双重时空,既有现实场景的细腻描摹,又蕴含神话典故的瑰丽想象。吴汝纶在《唐宋诗举要》中特别指出"露荷""风柳"二句"状物之工,直摄造化魂魄",秋荷凝露暗示时节变迁,柳梢鸣风则化静为动,两个意象共同构成听觉与视觉的通感交响。

诗中"三秀""四郊"的空间对仗颇具深意。何焯《义门读书记》评此联:"'三秀'用灵芝典而暗合三人行,'四郊'实写视野而虚指楚地苍茫",通过数字的虚实相生,既展现宅邸气象,又暗喻谏议大夫(宁谏议)的德行如灵芝般卓尔不群。金圣叹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中盛赞"绛节""金铙"的仪仗描写:"汉使持节,荆牧鸣铙,不写送而送意自显,此所谓不写之写也"。

尾联的"阳台雨""越鸟巢"构成精妙的典故蒙太奇。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析:"宋玉《高唐赋》的云雨意象,在此转化为实际雨景;越鸟巢南的典故,又暗合宁谏议南行之事"。这种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旅程交织的手法,被叶嘉莹称为"唐诗用典的化境"。诗中"尊溢宜城酒"的宴饮场景与"笙裁曲沃匏"的乐声描写,形成味觉与听觉的立体送别空间,王运熙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认为此联"以物华衬人情,酒愈醇而别愈苦"。

全诗情感流动如溪涧明灭,初看是"宅送"的欢宴,细品则暗藏"变节""夕鸣"的惆怅。霍松林先生《唐诗鉴赏》点出结句"方随越鸟巢"的深层意蕴:"表面写目送飞鸟,实则寄托随君南去的殷切心意,将不得随行的遗憾转化为精神相随的永恒"。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盛唐送别诗"哀而不伤"的典范。

点评

此篇《宋公宅送宁谏议》乃盛唐气象与个人襟怀之绝妙融合,钱钟书先生曾评:"子昂以汉魏骨力运齐梁锦心,'露荷''风柳'二句,尤见化俗为雅之功。"诗中"间出人三秀,平临楚四郊"一联,叶嘉莹盛赞其"取《楚辞》香草意象而入唐音,使典如盐著水,尽显谏议大夫之清贵"。

闻一多论此诗结构时指出:"'汉臣绛节'与'荆牧金铙'对举,将饯别场景写得如诸侯仪仗般庄严,末句'越鸟巢'三字忽然收束,恰似画龙点睛,道尽宦游漂泊之味。"施蛰存更特别推崇结句"一散阳台雨,方随越鸟巢",谓之"用宋玉《高唐赋》典而出新意,雨散云飞之际,宦游者如越鸟择枝,得温柔敦厚之旨"。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析此诗声韵:"'茅''郊''铙''匏''梢''巢'诸韵脚如叠浪相逐,而'尊溢宜城酒'句突然换仄,宛若酒觥倾泻,音义相谐之妙至此极矣。"此等笔法,正是盛唐送别诗"哀而不伤,丽而有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