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早发韶州

2025年07月05日

炎徼行应尽,回瞻乡路遥。珠厓天外郡,铜柱海南标。
日夜清明少,春冬雾雨饶。身经大火热,颜入瘴江消。
触影含沙怒,逢人女草摇。露浓看菌湿,风飓觉船飘。
直御魑将魅,宁论鸱与鸮.虞翻思报国,许靖愿归朝。
绿树秦京道,青云洛水桥。故园长在目,魂去不须招。

之问

译文

炎徼行应尽,回瞻乡路遥。
炎热边疆的旅程即将结束,回望故乡路途遥远。
珠厓天外郡,铜柱海南标。
珠厓郡远在天边,铜柱是海南的界标。
日夜清明少,春冬雾雨饶。
昼夜晴朗的日子稀少,春夏秋冬雾雨不断。
身经大火热,颜入瘴江消。
身体经历酷热煎熬,容颜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憔悴。
触影含沙怒,逢人女草摇。
沙中虫影似含怒意,遇见人时女草轻轻摇曳。
露浓看菌湿,风飓觉船飘。
露水浓重菌类湿润,飓风袭来船只飘摇。
直御魑将魅,宁论鸱与鸮。
直面山精鬼怪,哪还顾得上猫头鹰的鸣叫。
虞翻思报国,许靖愿归朝。
像虞翻一样渴望报效国家,如许靖一般盼望回归朝廷。
绿树秦京道,青云洛水桥。
绿树成荫的京城大道,青云之下的洛水桥。
故园长在目,魂去不须招。
故乡景象常在眼前,魂魄归去无需召唤。

词语注释

炎徼(jiào):炎热的边疆地区。
珠厓(yá):古代郡名,在今海南岛。
铜柱:汉代马援在交趾立的界柱。
瘴(zhàng)江:弥漫瘴气的江河。
魑(chī)魅(mèi):山中的鬼怪。
鸱(chī)鸮(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虞翻:三国时吴国学者,因直言被贬。
许靖:汉末名士,曾流落交州后归朝。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诗人宋之问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自繁华帝京流放岭南瘴疠之地,他沿大庾岭驿道踽踽南行,至韶州(今韶关)时正值早春。此处乃五岭咽喉,舟车辐辏,却见"绿树秦京道"与"珠厓天外郡"在视野中割裂,遂作此诗。

岭南在唐代仍是"炎徼"绝域,汉武帝平南越所立铜柱早已湮没,但"铜柱海南标"的典故仍昭示着中央王朝对边陲的象征性统治。诗人途经的韶州属"天外郡",《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地多瘴疫",这与诗中"春冬雾雨饶""身经大火热"的湿热环境相印证。彼时岭南开发程度极低,刘恂《岭表录异》记载的"瘴江""含沙"毒虫与"女草"等异质生态,皆化作"触影含沙怒"的惊惶意象。

诗中"虞翻""许靖"二典别有深意。三国时虞翻流放岭南仍注《周易》,许靖经交趾入蜀终归中原,暗示诗人虽处"魑魅"之地,仍怀"报国归朝"之志。末句"魂去不须招"暗用《楚辞·招魂》典,将地理位移升华为精神放逐——当北望的秦京洛桥与眼前的菌露飓风形成时空折叠,肉身虽困于南荒,魂魄却早已飞越五岭。

赏析

晨曦微露时的离愁与壮怀,在《早发韶州》中化作一幅岭南羁旅的苍茫画卷。诗人以"炎徼行应尽"开篇,将目光投向瘴疠之地的尽头,而回望时故乡已隐没在迢递山水间。"珠厓天外郡,铜柱海南标"二句,化用马援立铜柱典故意象,既点明地理之极远,又暗含建功立业的期许,清代学者纪昀评此"笔力千钧,拓开万里之境"。

诗中气候意象群构成独特的抒情密码。"春冬雾雨饶"与"身经大火热"形成冷热交替的生存体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瘴江消颜四字,写尽南荒气候之酷"。而"露浓看菌湿,风飓觉船飘"更以细微观察展现岭南风物,菌类因露水滋长,扁舟在飓风中飘摇,钱钟书《谈艺录》称此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动物意象群承载着深刻隐喻。"触影含沙怒"用蜮含沙射影典故,暗喻仕途险恶;"鸱与鸮"的对比,黄生《唐诗笺注》解读为:"宁与魑魅为伍,不屑与宵小同流"。末四句突然转入京洛风光的想象,"绿树秦京道,青云洛水桥"的明快色调,与岭南瘴疠形成强烈反差,恰如程千帆所言:"结句故园之思,实乃报国壮志的镜像反射"。

全诗情感脉络如江流九转,从"虞翻思报国"的慷慨,到"许靖愿归朝"的惆怅,最终在"魂去不须招"处达到高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推重此诗"将羁旅愁思与用世之志完美交融,在初唐南贬诗中堪称双璧"。那飘摇的孤舟既是物理空间的漂泊,更是诗人心灵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永恒摆渡。

点评

此诗以岭南风物为经,羁旅愁思为纬,织就一幅烟瘴迷离的南荒行役图。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批点:"'珠厓天外郡,铜柱海南标'十字,写尽炎方绝域之苍莽,较之'大漠孤烟'别有一种森然气象。"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触影含沙怒,逢人女草摇"二句:"瘴乡魑魅,尽在摇笔之间,非亲历者不能道此。"

诗中"身经大火热"四联,层层皴染岭南气候之酷烈。近代学者闻一多曾评:"宋之问将热带气候的暴戾具象为'含沙怒''女草摇'的诡异意象,此等笔力,实开后来韩愈《南方》诗之先河。"而尾联"故园长在目,魂去不须招"二句,清人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谓其:"结得沉痛而不露,盖魂已随征雁北飞,不待招而自往矣。"

全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之笔法。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露浓看菌湿'五字,写潮湿之状匪夷所思,菌本自湿,偏要'看'其沾露而湿,此种显微镜式的观察,正是宋诗精密处。"当代学者叶嘉莹则从意象组合分析:"绿树秦京'与'青云洛水'构成色彩鲜明的中原图景,与前半瘴疠之地形成强烈对照,可见诗人炼意之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