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诗人宋之问因谄附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自繁华帝京流放岭南瘴疠之地,他沿大庾岭驿道踽踽南行,至韶州(今韶关)时正值早春。此处乃五岭咽喉,舟车辐辏,却见"绿树秦京道"与"珠厓天外郡"在视野中割裂,遂作此诗。
岭南在唐代仍是"炎徼"绝域,汉武帝平南越所立铜柱早已湮没,但"铜柱海南标"的典故仍昭示着中央王朝对边陲的象征性统治。诗人途经的韶州属"天外郡",《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地多瘴疫",这与诗中"春冬雾雨饶""身经大火热"的湿热环境相印证。彼时岭南开发程度极低,刘恂《岭表录异》记载的"瘴江""含沙"毒虫与"女草"等异质生态,皆化作"触影含沙怒"的惊惶意象。
诗中"虞翻""许靖"二典别有深意。三国时虞翻流放岭南仍注《周易》,许靖经交趾入蜀终归中原,暗示诗人虽处"魑魅"之地,仍怀"报国归朝"之志。末句"魂去不须招"暗用《楚辞·招魂》典,将地理位移升华为精神放逐——当北望的秦京洛桥与眼前的菌露飓风形成时空折叠,肉身虽困于南荒,魂魄却早已飞越五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