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晨雾还未散尽,宋之问的官船已悄然驶离始兴江口。这位曾显赫一时的宫廷诗人,此刻正以"泷州参军"的贬谪身份,在唐景龙三年(709年)的早春,沿着浈水向更南的蛮荒之地漂去。船头划破的不仅是青瓷般的江面,更是一个失意文人破碎的仕途梦。
桄榔树的阴影里,诗人用颤抖的手指记录着南国的奇景:晨光中如大鹏垂翼的积云,残月似珍珠嵌在蚌壳般的天空。这些绮丽意象背后,藏着《旧唐书》未载的隐痛——三年前因依附张易之集团被贬泷州,如今再度南迁,政治寒冬比岭南的瘴气更令人窒息。桂树上的露珠映着他鬓角新霜,玄猿的哀啸应和着怀中未呈的谏书。
当船泊虚氏村时,桄榔叶间漏下的阳光突然刺痛了他的眼睛。"鬒发俄成素"的惊惧并非夸张——《资治通鉴》载,中宗朝党争中,贬官往往"未至贬所而卒"。那些摇荡的青气与翡翠鸟衔来的野花,在诗人眼中都化作长安曲江畔的柳枝。最后两句"何当首归路"的诘问,实则是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典故作盾,抵挡着随时可能降临的赐死诏书。
这场被迫的岭南行旅,终将在一年后因诗人冒险潜回洛阳而逆转。但此刻,写在潮湿宣纸上的诗句,正与船底的水痕一同,在历史的褶皱里洇开成盛唐贬谪诗最早的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