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寿阳王花烛图(一作沈佺期诗)

2025年07月05日

仙媛乘龙日,天孙捧雁来。可怜桃李树,更绕凤凰台。
烛照香车入,花临宝扇开。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

之问

译文

寿阳王花烛图(一作沈佺期诗)
《寿阳王花烛图》(又名沈佺期诗)
仙媛乘龙日
仙女般的新娘乘龙车出嫁的日子
天孙捧雁来
天孙(织女)手捧鸿雁前来贺喜
可怜桃李树
可爱的桃李树
更绕凤凰台
环绕着凤凰台(喻婚礼之喜庆)
烛照香车入
烛光映照着香车驶入
花临宝扇开
鲜花簇拥着宝扇展开
莫令银箭晓
莫让银箭(指更漏)报晓
为尽合欢杯
好将这合欢酒饮尽

词语注释

仙媛(xiān yuán):仙女般的美人,此处指新娘
天孙(tiān sūn):织女星的别称,传说中天帝的孙女
银箭(yín jiàn):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的箭,此处代指时间
合欢杯(hé huān bēi):新婚夫妇共饮的交杯酒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正是牡丹吐艳的韶光。彼时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朝堂新拭去武周时代的云翳,宫廷诗会重绽盛唐气象。此诗或为沈佺期应制之作,以《诗经·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典故作引,将寿阳王婚礼化入银河星汉的瑰丽想象。

史载唐中宗尤爱烛下观花,常命文士赋诗助兴。诗中"烛照香车入"暗合景龙年间(707-710)"烛夜花朝"的宫廷雅趣,那雕镂着合欢纹的银箭更漏,恰是当时流行的鎏金计时器。而"天孙捧雁"之句,则源自《仪礼·士昏礼》中"委禽奠雁"的古老婚仪,在开元新礼未定的时代,仍保留着汉魏六朝的庄重遗韵。

凤凰台上桃李纷披的意象,或许隐喻着李唐宗室复位的欣悦。沈佺期作为经历神龙政变的宫廷诗人,以"仙媛乘龙"的绮丽笔触,将政治隐喻织入婚庆图卷——那对新人交错的合欢杯里,晃动着整个盛唐即将升起的晨曦。

赏析

寿阳王花烛图(一作沈佺期诗)赏析

这首描绘唐代贵族婚礼的诗歌,以神话意象与人间盛景交织,营造出华丽浪漫的意境。首联"仙媛乘龙日,天孙捧雁来"化用《楚辞·九歌》中湘夫人"乘赤豹兮从文狸"的典故,将新娘比作乘龙而降的仙女,新郎如牵牛星般执雁礼相迎。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天孙'双关银河织女与人间贵胄,体现唐代婚俗中'天人相应'的宇宙观"。

颔联"可怜桃李树,更绕凤凰台"运用植物与祥禽意象,桃李既实指婚礼装饰,又暗喻新人的青春美好。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唐俗》中分析:"凤凰台典出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引凤,此处以双栖凤凰喻婚姻美满,体现唐人对婚姻'阴阳和合'的哲学追求"。

颈联"烛照香车入,花临宝扇开"通过光影与香气的通感描写,再现唐代婚礼的奢华场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赞叹:"'烛花'意象兼具视觉的璀璨与嗅觉的芬芳,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烛奴香孩'宫廷婚俗诗化为永恒瞬间"。

尾联"莫令银箭晓,为尽合欢杯"以铜壶滴漏的"银箭"代指时间,表达对良宵苦短的惆怅。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读:"'合欢杯'源自《礼记·昏义》共牢而食的古礼,诗人以含蓄笔法将婚俗仪轨升华为生命欢愉的咏叹,体现盛唐诗歌'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精神"。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天界—人间—室内的垂直叙事,时间上形成黄昏迎亲—夜宴—拂晓的线性结构。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诗学中的时空意识》中评价:"这种'天人交感'的立体叙事,使短短四十字承载了唐代婚礼文化的完整宇宙观,堪称'以微观见宏大的诗学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云:
    "沈佺期《寿阳王花烛图》五律,绮丽中自含庄雅,'烛照香车入,花临宝扇开'二句,尤见唐初宫廷诗气象。结句'莫令银箭晓',化用《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之意,而翻作合欢之致,可谓妙笔。"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曰:
    "此诗典丽精工,不减齐梁。'可怜桃李树,更绕凤凰台',以物喻人,暗合婚仪之盛。末联'为尽合欢杯',虽涉艳情,然措辞高华,不失雅正。"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其:
    "全诗如织锦回文,色彩斑斓而章法井然。'仙媛''天孙'之喻,得《楚辞》遗韵;'银箭''合欢'之思,具六朝余风。唐初七子中,佺期尤擅此体。"

  4.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
    "诗中'乘龙''捧雁'的意象群,构建了双重象征系统——既写仙界婚典的华美,又暗喻人间王侯礼制的庄严。'桃李''凤凰'的穿插,更添富贵风流之致,可见初唐诗歌由宫廷向山水过渡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