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绿竹引

2025年07月05日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徒生仙实凤不游,
老死空山人讵识。妙年秉愿逃俗纷,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之问

译文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在碧绿溪水与深潭之畔,修长的绿竹与潭水同色,风姿绰约。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纵然结出仙果,凤凰也不来栖息;终老于空山,又有谁能知晓?
妙年秉愿逃俗纷,归卧嵩丘弄白云。
年少时便怀揣远离尘嚣的志向,如今归隐嵩山,闲赏白云。
含情傲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满怀高洁之情,傲然自得,怎可一日没有这绿竹为伴?

词语注释

婵娟(chán juān):形容姿态美好,多指竹子或女子。
讵(jù):表示反问,相当于“岂”、“怎么”。
秉愿(bǐng yuàn):怀抱着心愿。
嵩丘(sōng qiū):即嵩山,五岳之一,位于河南。

创作背景

绿竹引创作背景探微

唐时风雅,宋之问以《绿竹引》谱就一曲竹韵清歌。此诗当作于武周后期至中宗景龙年间,彼时诗人历经宦海沉浮,终选择归隐嵩山。青溪绿潭之景,实为嵩山少室山水写照,《元和郡县志》载"少室山有溪三十六曲",正是修竹婵娟的生长之境。

"仙实凤不游"暗含深意。《毛诗草木疏》云:"竹六十年一易根,根必生花,结实而枯死",而凤凰非竹实不食。诗人以竹实徒生喻己才高不遇,武三思乱政时局下,纵有"妙年秉愿"亦难展抱负。此中寄托,恰与《旧唐书》所载其"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却屡遭贬谪的际遇相合。

"归卧嵩丘"非虚笔。考《唐才子传》,宋之问确在神龙元年因附张易之被贬泷州,后潜归洛阳隐居嵩山。"弄白云"三字尽得六朝隐逸遗风,嵇康《琴赋》"含显媚以送终"的孤傲,于此化作竹下抚琴的疏狂。末句"此君"用典尤妙,《晋书·王徽之传》载其"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诗人将竹拟作乱世中的精神知己,与《新唐书》称其"逃俗纷"而"工诗"的记载遥相呼应。

此作实为七言歌行体琴曲辞,观"婵娟同一色"之句,可见受吴均《绿竹》"婵娟鄣绮殿"影响;而"含情傲慰"的结撰方式,又暗合沈约《咏笙诗》"彼美实枯枝,孤筱定参差"的咏物格调。在初唐七言诗渐兴之际,宋之问以竹为引,将贬谪之痛、隐逸之思谱入宫商,遂成《乐府诗集》中独具风骨的琴曲歌辞。

赏析

《琴曲歌辞·绿竹引》以清幽绝俗的笔触,构筑了一个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青溪、绿潭、修竹组成的画面,在诗人笔下不仅是自然景致的描摹,更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指出,此诗"以竹为媒介,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唐诗意象研究》)。

"修竹婵娟同一色"中,"婵娟"二字尤为精妙。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解读道:"婵娟本用于形容女子姿态,此处转喻修竹,既赋予竹以灵动的生命感,又暗含诗人对高洁品质的拟人化礼赞"(《迦陵论诗丛稿》)。而"徒生仙实凤不游"的典故,化用《庄子·秋水》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的意象,形成双重反讽:既叹竹实虽美却无凤来仪,又暗喻诗人虽怀才不遇仍坚守本心。

诗中情感脉络呈现递进之势。前四句以"空山老死"的寂寥,反衬出"妙年秉愿逃俗纷"的决绝。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归卧嵩丘弄白云'的'弄'字,将隐逸生活写得充满童趣,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正是盛唐文人超脱精神的典型体现"(《唐诗流变论》)。末句"何可一日无此君"直用王徽之典故,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此处的'君'既指实体的绿竹,更指向诗人心中不可妥协的精神追求,物我交融达到化境"(《唐代文学丛考》)。

全诗以绿竹为经,以隐逸为纬,交织出唐代士人特有的精神图谱。台湾学者柯庆明曾总结道:"在这幅水墨写意般的诗作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竹的形貌,更是中国文人'比德'传统的完美呈现——将自然物象内化为道德审美的符号"(《中国文学的美感》)。诗人最终实现的,是借绿竹的孤傲清姿,完成对自我灵魂的诗意安放。

点评

《绿竹引》如一幅青绿山水横卷,宋之问以"修竹婵娟同一色"七字,便将溪竹相映之景凝成永恒。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婵娟'二字最是妙笔,非但状竹之形,更传竹之神,使人想见其临水顾影之态"。

"含情傲慰心目"句尤见风骨,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叹曰:"此中傲字非倨傲,乃竹之清高傲世,正与诗人逃俗之志共鸣。宋公以竹为镜,照见本心"。末句"此君"用典不着痕迹,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盛赞:"用王子猷'何可一日无此君'语而浑化无迹,如盐着水,但存其味"。

明人胡应麟《诗薮》总评此篇:"宋延清《绿竹引》,在初唐七古中如孤筠挺秀,其清音雅调,犹闻嵇康《琴赋》余响"。诗中"逃俗纷"与"弄白云"之对,恰似古琴泛音与按音的虚实相应,钱钟书《谈艺录》点破:"绿竹自潭边生向云端,实乃诗人精神飞升之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