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巫山高(一作沈佺期诗)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峰十二,环合象昭回。俯听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古槎天外落,瀑水日边来。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之问

译文

巫山峰十二,环合象昭回。
巫山十二峰巍峨耸立,环绕如画,仿佛天光回旋。
俯听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俯身聆听琵琶峡的流水,平视云雨台的缥缈。
古槎天外落,瀑水日边来。
古老的木筏仿佛从天外飘落,瀑布如从日边倾泻而来。
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怎忍听那夜猿哀啼,当年楚王的欢爱已成往事。

词语注释

昭回(zhāo huí):指日月星辰的光辉回旋照耀。
古槎(gǔ chá):古旧的木筏。槎,木筏。
荆王(jīng wáng):指楚王,此处暗用楚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

创作背景

巫山高创作背景探微

暮色中的大唐宫廷,沈佺期执笔凝望案头烛火,窗外细雨濡湿了长安的朱雀大街。作为上元年间颇负盛名的"沈宋"之一,他正以《巫山高》为题,将巴蜀之地的缥缈神韵凝练成八句四十字。

地理意象的层叠
诗中"巫山峰十二"暗合《宜都山川记》"巫山十二峰,连绵如屏"的记载,而"琵琶峡"实为夔州名胜,《水经注》载其"两岸峭壁,水声淙淙若琵琶"。沈佺期可能借鉴了南朝王融同题乐府中"想像巫山高,薄暮阳台曲"的意境,却将楚辞《高唐赋》的云雨意象转化为"平看云雨台"的实景描摹。

政治隐喻的微光
"古槎天外落"或暗指显庆四年(659年)益州献"天降神木"的祥瑞,当时朝廷正借谶纬之说巩固武周政权。而"荆王枕席开"看似写楚襄王梦会神女典故,实则可能影射仪凤年间诸王就藩的政治现实——沈佺期曾随驾洛阳,亲见李唐宗室在巴蜀之地的权力更迭。

诗体演进的痕迹
此诗平仄已见近体诗雏形,"瀑水日边来"五字中"仄仄仄平平"的声律,恰是初唐律化进程的见证。宋之问评其"使气以命诗,恃才而骋势",在这首融合乐府古题与新兴格律的作品中,我们仿佛看见盛唐山水诗的先声,正从巫山的云雾间缓缓升起。

赏析

暮色中的巫山十二峰,如神女垂首拨动琵琶峡的琴弦,云雨台在氤氲水汽中若隐若现。沈佺期以"环合象昭回"勾勒出群峰叠嶂的浑圆之势,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状巫山形势之妙,如在目前",那环形闭合的山势仿佛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将自然造化与宇宙秩序悄然相连。

"古槎天外落"的意象令人拍案叫绝,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指出此句"化用张骞乘槎典故,却不着痕迹"。诗人将神话中的通天木筏掷向现实山水,瀑流自日边倾泻的奇景,恰似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瑰丽想象。而"俯听"与"平看"的视角转换,正如《唐诗镜》所评:"俯仰之间,尽得山水灵趣"。

当猿声刺破夜色,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传说便从"枕席开"三字中流淌而出。宋代《唐诗纪事》特别称道此结句:"以虚笔写艳情而不堕俗艳"。诗人将香艳典故化作水墨画中的留白,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谓之"情在虚无缥缈间",那未竟的云雨往事,与永远缭绕在山巅的云雾达成了微妙的互文。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时空的交错叠印。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古槎天外是远古,瀑水日边是永恒,猿啼夜是当下,荆王梦是往昔"。诗人站在时间的裂缝里,让神话传说与眼前山水完成跨越千年的对话,最终凝结成巫山云雾里一首永恒的月光奏鸣曲。

点评

此诗以巫山十二峰为画布,以楚襄王云雨事为灵韵,笔锋所至皆成奇观。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古槎天外落,瀑水日边来'二句,造语险绝而意象宏阔,直将太白之想落天外与工部之语不惊人死不休合为一手。"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亦评点:"通篇不作艳语而艳意自深,'环合象昭回'五字写尽巫山神女气韵,荆王枕席之典用得空灵,方见诗人手段。"

诗中"俯听"、"平看"二联尤见匠心,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曰:"琵琶峡之幽咽与云雨台之缥缈相映,听觉与视觉通感,遂使千年神话如在目前。末句'何忍'二字最耐咀嚼,既含骚人讽喻之旨,复具词客缠绵之致。"此等笔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巫山云雨在此诗中遂成永恒之文学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