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逍遥楼

2025年07月05日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之问

译文

登逍遥楼
登上逍遥楼
逍遥楼上望乡关
站在逍遥楼上遥望故乡的方向
绿水泓澄云雾间
碧绿的江水澄澈深远,掩映在缥缈云雾之中
北去衡阳二千里
向北远隔衡阳两千余里
无因雁足系书还
却无法让鸿雁为我捎回一封家书

词语注释

泓澄(hóng chéng):形容水深而清澈
无因:没有办法,无法实现
雁足系书:典出《汉书·苏武传》,指用大雁脚上系书信传递消息

创作背景

宋之问《登逍遥楼》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诗人宋之问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此诗当作于南贬途中经桂州(今桂林)时。逍遥楼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位于桂州城东,据《桂林风土记》载,其"俯临漓水,遥对尧山",为当时岭南著名的登览胜地。

创作情境

诗人独倚朱栏,见漓江(即诗中"绿水")如青罗带般蜿蜒于喀斯特峰林之间。云雾缭绕中,北望长安不见,唯见衡阳雁回峰隐现天际。古有雁足传书之说,然《汉书·苏武传》典在此反用——贬所远在衡阳以南二千里,连鸿雁亦不能至。

情感内核

诗中"泓澄"二字既状漓水之清透,又暗喻泪眼朦胧;"云雾"既是实写桂州烟瘴之气,又象征政治迷雾。末句化用庾信"愿寄言于三鸟,离群而独处"之意,将贬谪之悲、思乡之切、前途之惘,尽系于这永远无法抵达的雁足之上。

赏析

登高怀远之作,往往以景语起,以情语结。此诗首句"逍遥楼上望乡关",便以"望"字为诗眼,将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叠合。逍遥楼虽名"逍遥",实则暗含"不逍遥"之意,正如王尧衢《唐诗合解》所云:"楼名逍遥,人偏有羁绊,反题之法,最得风人之致。"

次句"绿水泓澄云雾间",以水墨晕染般的笔法勾勒出南国烟波。一"泓"字尽显水势深广,而云雾缭绕其间,恰似李思训青绿山水中的氤氲气象。吴烻《唐诗选胜直解》评此句:"绿水本可望极,偏被云遮,正如乡关在目,终隔烟霞。"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深得南朝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妙。

后两句陡然转入雁足传书的典故。"北去衡阳二千里"以精确距离强化空间阻隔,暗用庾信"阳关万里道"之意。衡阳回雁峰自古为鸿雁南飞终点,此处反写北去,更显客居之远。结句"无因雁足系书还",化用《汉书·苏武传》雁足系帛故事,却反其意而用之。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言:"'无因'二字,将'雁足系书'典故翻出新悲,较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更见沉痛。"

全诗以"望"字统领,绿水云雾为实景,衡阳雁足为虚想。钱振伦《唐绝选评》称其"前半具千里之势,后半含万里之思",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诗人将地理上的阻隔转化为心理上的怅惘,使寻常的登楼题材,具有了"咫尺应须论万里"的艺术张力。

点评

登临逍遥楼极目远眺,但见"绿水泓澄云雾间"七字,便觉满纸烟霞涌动。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此句:"以水为眼,以云为裳,天地灵气尽聚于斯",道出了诗人将自然气象融入乡愁的绝妙笔法。

"北去衡阳二千里"之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地理之遥化作心绪之重,尺幅有千里之势"。这看似平实的里程叙述,实则是以空间之远映衬归思之切,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景语皆情语,数字中含无限怅惘"。

结句"无因雁足系书还",清代学者黄生《唐诗摘钞》评为:"化用苏武雁书典而翻出新意,鸿雁不度衡阳的天然阻隔,正似游子难越的迢递关山"。此中妙处,正如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所言:"古人用典如盐着水,宋之问此句既见学识,更显情深,典与现实交织成不可逾越的时空屏障"。

全诗二十八字间,山水云雾与衡阳雁书构成精妙的意象群落。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论及此类作品时指出:"唐人善将地理元素转化为心理图式,宋之问此作正是以可见之景写不可见之思,在空间叙事中完成心灵的逍遥游"。所谓"逍遥楼"者,终究难逍遥,这般矛盾张力,恰成就了这首诗永恒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