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唐的政治星空中,范阳王李霭犹如一颗骤然陨落的星辰。宋之问这两首挽词创作于武周时期(约690-705年),当时朝堂正经历着李唐宗室与武周新贵的激烈博弈。据《旧唐书》记载,范阳王作为高祖李渊之孙,其"贤相"之称暗含对李唐旧臣的追念,"清流举代推"则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对传统士族精神的坚守。
诗中"公才掩诸夏"的盛赞,实为对武周改制下文学变革的隐晦记录。考《全唐文》可知,范阳王曾主持编修《瑶山玉彩》,其"文体变当时"正对应龙朔年间(661-663)宫廷诗风向"绮错婉媚"的转变。而"洛阳今纸贵"之典,既用左思《三都赋》旧事,又暗指当时东都洛阳作为政治中心的特殊地位。
次首"赠秩徽章洽"所述葬礼规格,与《唐六典》记载的亲王丧仪制度严丝合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蒿里衣冠送"的描写——据洛阳出土的唐代墓志显示,武周时期宗室墓葬多采用道教元素,这与传统儒家丧仪形成微妙对比。末句"杨伯起"的典故,表面用东汉杨震故事,实则暗含对范阳王作为李唐宗室却得武周厚葬的历史反讽,在哀荣之叹中藏着时代裂变的深长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