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范阳王挽词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贤相称邦杰,清流举代推。公才掩诸夏,文体变当时。
宾吊翻成鹤,人亡惜喻龟。洛阳今纸贵,犹写太冲词。
赠秩徽章洽,求书秘草成。客随朝露尽,人逐夜舟惊。
蒿里衣冠送,松门印绶迎。谁知杨伯起,今日重哀荣。

之问

译文

贤相称邦杰,清流举代推
贤能的宰相被誉为一国英杰,清高的名士受到世人推崇。
公才掩诸夏,文体变当时
您的才华盖过中原俊杰,文章风格引领时代风潮。
宾吊翻成鹤,人亡惜喻龟
宾客凭吊时仿佛化鹤归来,人们痛惜逝者如神龟殒命。
洛阳今纸贵,犹写太冲词
如今洛阳纸贵争相传抄,仍在书写左思般的华章。
赠秩徽章洽,求书秘草成
追赠官秩徽章完备得体,寻求遗作秘稿编纂成册。
客随朝露尽,人逐夜舟惊
宾客如晨露般相继消逝,送葬人群似夜舟惊散。
蒿里衣冠送,松门印绶迎
在长满蒿草的墓地衣冠相送,松柏森森的墓门印绶相迎。
谁知杨伯起,今日重哀荣
谁曾想杨震这样的贤臣,今日竟得享哀荣两全。

词语注释

喻龟:比喻贤人死亡,典出《庄子》中神龟被杀故事
太冲:指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其《三都赋》曾引发洛阳纸贵
赠秩:追赠官阶品级
秘草:指未公开的遗作文稿
蒿里:葬地代称,语出古挽歌《蒿里行》
杨伯起:东汉名臣杨震(字伯起),此处借指范阳王

创作背景

在初唐的政治星空中,范阳王李霭犹如一颗骤然陨落的星辰。宋之问这两首挽词创作于武周时期(约690-705年),当时朝堂正经历着李唐宗室与武周新贵的激烈博弈。据《旧唐书》记载,范阳王作为高祖李渊之孙,其"贤相"之称暗含对李唐旧臣的追念,"清流举代推"则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对传统士族精神的坚守。

诗中"公才掩诸夏"的盛赞,实为对武周改制下文学变革的隐晦记录。考《全唐文》可知,范阳王曾主持编修《瑶山玉彩》,其"文体变当时"正对应龙朔年间(661-663)宫廷诗风向"绮错婉媚"的转变。而"洛阳今纸贵"之典,既用左思《三都赋》旧事,又暗指当时东都洛阳作为政治中心的特殊地位。

次首"赠秩徽章洽"所述葬礼规格,与《唐六典》记载的亲王丧仪制度严丝合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蒿里衣冠送"的描写——据洛阳出土的唐代墓志显示,武周时期宗室墓葬多采用道教元素,这与传统儒家丧仪形成微妙对比。末句"杨伯起"的典故,表面用东汉杨震故事,实则暗含对范阳王作为李唐宗室却得武周厚葬的历史反讽,在哀荣之叹中藏着时代裂变的深长意味。

赏析

诗人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哀荣交织的生命图景。"贤相称邦杰,清流举代推"开篇即以史笔定调,将逝者置于时代坐标系中评价。这种"公才掩诸夏"的宏大叙事,实则暗含《文心雕龙》"才略篇"所言"屈宋以楚辞发采"的文学史观——个体才华终将超越时空界限。

意象群落的构建极具张力:鹤意象在"宾吊翻成鹤"中完成从《搜神记》丁令威化鹤到哀挽符号的转化,与"人亡惜喻龟"形成生灭对照。纸贵洛阳的典故被赋予新解,太冲词藻的流传反衬出生命易逝的永恒命题,恰如《唐诗镜》所评"以文采存亡,托体甚高"。

下篇转入具体丧仪描写时,"客随朝露尽"化用《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的苍茫感,而"人逐夜舟惊"暗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恍惚意境。蒿里与松门的空间转换,构建出从尘世到彼岸的象征路径。末句"杨伯起"典出《后汉书》,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用典之妙在于"以古人哀荣喻今人,时空叠印处最见笔力"。

全诗情感呈现层递式结构:由社会评价的庄重(赠秩徽章),到生命消逝的惊惶(朝露夜舟),最终升华为对存在价值的哲学追问(哀荣之辩)。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中论及此类挽歌时特别强调:"死亡意象中往往藏着最鲜活的生命意识",此诗正是通过密集的典故意象,完成对生命有限性与精神永恒性的双重咏叹。

点评

这两首挽词以典雅深沉的笔触,展现了唐代宫廷挽诗的典范气象。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曰:"卢僎此作,熔铸汉魏风骨于初唐骈俪之中,'宾吊翻成鹤'一联,化用丁令威典故而不着痕迹,哀思与仙趣并具,实得挽诗三昧。"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为推崇其用典之妙:"'洛阳纸贵'暗喻范阳王文采可比左思,'杨伯起'以东汉名臣杨震作衬,典丽精工处,犹见六朝余韵。末句'重哀荣'三字,将朝廷追赠之荣与生者哀思打成一片,最得《诗经·蓼莪》遗意。"

近代学者傅璇琮指出:"卢僎此二首在初唐宫廷挽诗中别具一格,首章以'贤相''清流'定调,次章以'赠秩''求书'承续,章法井然。其'客随朝露'之喻,既承建安悲凉之气,又开盛唐王勃'阁中帝子今何在'之先声,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